多线程
python中的GIL
- GIL(Global Interpreter Lock),就是一个锁。
-
Python
中的一个线程对应于 C语言 中的一个线程。 -
GIL
使得同一时刻只有一个线程在一个cpu
上执行字节码,无法将多个线程分配到多个cpu
上进行同步运行。如果在单核cpu
上,线程是并发运行,而不是并行。
首先,这样效率不高,但是看似也不会产生数据访问冲突的问题,毕竟同一时刻只有一个线程在一个核上运行嘛,然而:
sum = 0
def add():
global sum
for i in range(1000000):
sum += 1
def subtract():
global sum
for i in range(1000000):
sum -= 1
import threading
add_thread = threading.Thread(target=add)
sub_thread = threading.Thread(target=subtract)
add_thread.start()
sub_thread.start()
add_thread.join()
sub_thread.join()
print(sum)
如果按照上面的理解,线程间很安全,最后结果应该会是 0,运行三次代码的结果如下:
# result:
# 358918
# 718494
# -162684
这说明两个线程并没有顺序异步执行。在一些特定的情况,GIL
这把锁会被打开,一定程度上达到并行的效果。
GIL
会根据线程执行的字节码行数以及时间片以及遇到 I/O 操作打开,所以Python
的多线程对 I/O 密集型代码比较友好,比如,文件处理和网络爬虫。
多线程编程
线程模块
在Python3
中提供了两个模块来使用线程_thread
和threading
,前者提供了低级别、原始的线程以及一个简单的锁,相比后者功能还是比较有限的,所以我们使用threading
模块。
使用案例
直接使用Thread来实例化
import time
import threading
def learn(obj):
print("learning {sth} started".format(sth=obj))
time.sleep(2)
print("learning {sth} end".format(sth=obj))
def play(obj):
print("playing {sth} started".format(sth=obj))
time.sleep(4)
print("playing {sth} end".format(sth=obj))
# 创建出两个线程对象
learn_thread = threading.Thread(target=learn, args=("Python",))
play_thread = threading.Thread(target=play, args=("Game",))
start_time = time.time()
# 启动线程,开始执行
learn_thread.start()
play_thread.start()
end_time = time.time()
span = end_time - start_time
print("[lasting for {time_span}s]".format(time_span=span))
# result:
# learning Python started
# playing Game started
# [lasting for 0.0005965232849121094s]
# learning Python end
# playing Game end
可以看到,整个程序的运行时间基本上是 0s,这是因为整个程序中实际有三个线程:创建出来的两个线程和主线程(MainThread),那两个线程创建出来后就不受主线程控制了,他们的工作不占用主线程的时间,主线程除了计时就没有其他逻辑了,因此主线程持续时间是几乎是 0s。
但是主线程逻辑完成后并没有退出,它等待了另外两个线程运行的结束,如果主线程在其他两个线程结束之前就退出了,意味着整个程序进程终止了,另外两个线程会迅速终止。如果我们就是有这种需求,那就可以将另外两个线程配置成守护线程,主线程结束,他们也立刻结束。
learn_thread.setDeamon(True)
play_thread.setDeamon(True)
# result:
# learning Python started
# playing Game started
# [lasting for 0.015601158142089844s]
主线程逻辑执行完后就退出了,其他两个线程还没来得及打印消息也被一并终止了。
如果主线程需要等到两个线程执行完后再打印整个运行时间,就可以这么设置:
learn_thread.start()
play_thread.start()
# 主线程会在这里阻塞,创建出来的线程执行完后才继续往下执行
learn_thread.join()
play_thread.join()
end_time = time.time()
span = end_time - start_time
print("[lasting for {time_span}s]".format(time_span=span))
# result:
# learning Python started
# playing Game started
# learning Python end
# playing Game end
# [lasting for 4.003938436508179s]
现在总的运行时间是 4s,意味着主线程等待了两个子线程的运行,而且两个子线程是同步执行的,2s + 4s = max(2s, 4s)
。
通过继承Thread实现多线程
import threading
class LearnThread(threading.Thread):
def __init__(self, obj):
self.sth = obj # 处理一下参数问题
super().__init__() # 委托给父类完成创建
# 这个函数在 start() 之后会自动调用,里面写主要的业务逻辑
def run(self):
print("learning {sth} started".format(sth=self.sth))
time.sleep(2)
print("learning {sth} end".format(sth=self.sth))
用同样的逻辑实现PlayThread
子线程类,最后结果如下:
...
# 创建两个线程实例
learn_thread = LearnThread("Python")
play_thread = PlayThread("BasketBall")
start_time = time.time()
# 启动线程,开始执行
learn_thread.start()
play_thread.start()
learn_thread.join()
play_thread.join()
end_time = time.time()
span = end_time - start_time
print("[lasting for {time_span}s]".format(time_span=span))
# result:
# learning Python started
# playing BasketBall started
# learning Python end
# playing BasketBall end
# [lasting for 4.0020973682403564s]
这种方式更加灵活,在线程内可以自定义我们的逻辑,如果线程非常复杂,这样写可以使程序更加模块化,也更容易后续维护。
线程间的通信
引言
如果程序中有多个线程,他们的推进顺序可能相互依赖,a
线程执行到某一阶段后,b
线程才能开始执行,b
线程执行完毕后,a
线程才能继续进行。
这样一种情况之下,线程之间就要进行通信,才能保证程序的正常运行。
通过共享变量来实现
线程安全不能保证,不推荐,就不详细讲解了。
通过Queue来进行线程通信
思路和共享变量差不多,只不过这里使用的数据结构是经过封装的,是线程安全的,使用起来也更加方便。
import time
import threading
from queue import Queue
# 用来向 queue 中加入数据
def append(q):
for i in range(4):
print("[append_thread] putting data {data} to q...".format(data=i))
q.put(i)
time.sleep(1)
q.put(None) # end flag
# 用来向 queue 中取出数据
def pop(q):
while True:
data = q.get()
if data is None:
print("[pop_thread] all clear in the queue")
q.task_done()
break
else:
print("[pop_thread] get data {d}".format(d=data))
time.sleep(3)
q.task_done()
q = Queue(2)
append_thread = threading.Thread(target=append, args=(q,))
pop_thread = threading.Thread(target=pop, args=(q,))
append_thread.start()
pop_thread.start()
q.join() # 利用 queue 来阻塞主线程
print("\n===Done===")
# result:
# [append_thread] putting data 0 to q...
# [pop_thread] get data 0
# [append_thread] putting data 1 to q...
# [append_thread] putting data 2 to q...
# [pop_thread] get data 1
# [append_thread] putting data 3 to q...
# [pop_thread] get data 2
# [pop_thread] get data 3
# [pop_thread] all clear in the queue
# ===Done===
q = Queue(2)
这里创建了一个Queue
类型对象,接收一个整数参数,告知队列的容量,如果传入一个非正数,容量默认是正无穷(当然,这取决于你电脑的配置情况)。
q.get(block=True, timeout=None)
q.put(item, block=True, timeout=None)
这两个方法向队列中添加元素,或取出元素。默认情况下,如果队列满了,调用q.put()
会进行阻塞,直到队列中有空位才放入元素,完成整个函数调用。可以设置block=False
将它转为非阻塞调用,如果队列满了,则直接引发一个Full exception
,通过timeout
来设置一定的等待时间,如果在阻塞等待时间内任然没空位放入元素,再抛出异常。q.get()
方法逻辑类似,抛出异常Empty exception
q.task_done()
q.join()
q.join()
通过队列来阻塞主线程,队列内部有一个计数器,每放入一个元素,计数器加一,当计数器重新归零后,解除阻塞。q.task_done()
就是将计数器减一的,一般和q.get()
配合使用,如果使用过量,导致计数器 小于0 ,则引发ValueError Exception
qsize() # 获得队列中的元素个数
empty() # 队列是否为空
full() # 队列是否满
线程同步
引言
再回到最开始的GIL案例,两个线程,其中一个对全局变量进行一百万次加1运算,另外一个进行一百万次减1运算。最后全局变量的值是几乎随机的,与我们预想的 0
并不相同。因为两个线程是异步修改这个变量,不能保证某一时刻的取值就是正确的。
因此,要对线程进行同步控制,当一个线程操作时,另一个等待,然后交换执行。
使用Lock
import threading
sum = 0
lock = threading.Lock()
def add():
global sum
for i in range(1000000):
lock.acquire() # lock here
sum += 1
lock.release() # unlock here
def subtract():
global sum
for i in range(1000000):
lock.acquire() # lock here
sum -= 1
lock.release() # unlock here
add_thread = threading.Thread(target=add)
sub_thread = threading.Thread(target=subtract)
add_thread.start()
sub_thread.start()
add_thread.join()
sub_thread.join()
print(sum)
# result:
# 0
通过Lock,我们可以在执行相关代码之前申请锁,将一段代码逻辑锁起来,锁资源全局只有一个,一个线程申请了另外一个就不能够申请,它要等到资源释放后才能申请。因此,就保证了同一时刻只有一个线程拿到锁,只有一个线程能够进行变量的修改。
这种方式比较影响性能,获取锁和释放锁都需要时间,也可能引起死锁问题,连续两次执行lock.acquire()
就可以引发死锁,死锁可以通过另外一个线程来解开。这也是后面使用Condition的一个核心理念。
import threading
lock = threading.Lock()
def dead_lock(lock):
lock.acquire()
lock.acquire() # 直接调用两次会死锁这个线程
print("unlock")
def un_lock(lock):
lock.release() # 用这个线程来开锁
dead_lock_thread = threading.Thread(target=dead_lock, args=(lock,))
un_lock_thread = threading.Thread(target=un_lock, args=(lock,))
dead_lock_thread.start() # 注意调用顺序
un_lock_thread.start() # 通过它,死锁的线程会被打开,继续执行打印结果
# result:
# unlock
使用RLock
在同一个线程中,可以连续多次调用lock.acquire()
,注意最后获取锁和释放锁的次数要相同。
lock = threading.RLock()
def add():
global sum
for i in range(1000000):
lock.acquire() # lock here
do_sth(lock) # 在对变量 +1 之前,要对变量做其他操作,在函数中可以再次加锁
sum += 1
lock.release() # unlock here
使用Condition
底层使用 RLock 实现的,实现了上下文管理器协议,可以用with
语句进行操作,不用担心acquire()
和release()
的问题。
import threading
msg = []
conn = threading.Condition()
def repeater_one(conn):
with conn:
global msg
for i in range(3):
data = "小伙子,没想到你也是复读机 ({idx})".format(idx=i)
msg.append(data)
print("[one]:", data)
conn.notify()
conn.wait()
def repeater_two(conn):
with conn:
global msg
for i in range(3):
conn.wait()
data = msg.pop()
print("[two]:", data)
conn.notify()
repeater_one_thread = threading.Thread(target=repeater_one, args=(conn,))
repeater_two_thread = threading.Thread(target=repeater_two, args=(conn,))
# 注意启动的顺序非常重要
repeater_two_thread.start()
repeater_one_thread.start()
# result:
# [one]: 小伙子,没想到你也是复读机 (0)
# [two]: 小伙子,没想到你也是复读机 (0)
# [one]: 小伙子,没想到你也是复读机 (1)
# [two]: 小伙子,没想到你也是复读机 (1)
# [one]: 小伙子,没想到你也是复读机 (2)
# [two]: 小伙子,没想到你也是复读机 (2)
这里实现了两个复读机线程,一个线程打印完数据后,另外一个线程进行复述,数据保留在全局变量msg
中,通过Condition
来协调两个线程的访问顺序,实现复读效果。
这种控制方式的思想就是当满足了某些条件,线程才能继续运行下去,否则,线程会一直阻塞,直到条件被满足。
conn.notify()
conn.wait()
当条件满足是,使用notify()
用来唤醒等待的线程,要等待条件时,再使用wait()
进行阻塞。repeater one
首先说一句话,然后唤醒repeater two
,自身进入等待状态;repeater two
等到有人说话后,进行复读,然后唤醒repeater one
再次说话,自身进入等待状态。要保证的是,每一时刻,只能有一个线程处于等待状态,否则两个线程都会被阻塞。因此,线程启动的顺序和阻塞唤醒条件非常重要。
with conn:
# todo
# 或者
conn.require()
# todo
conn.release()
这里直接使用with
语句,省略了一些逻辑,也可以使用完整的写法,但是要注意操作的匹配。
Condition
的底层其实使用了两层锁,当我们在一个线程中调用require()
的时候,内部维护的一个锁(Rlock)会自动锁上,另外一个线程在调用require()
时,就会被阻塞。
下面是wait()
的主要逻辑,调用wait()
会将锁打开self._release_save()
,这就允许了另外一个线程调用require()
,同时建立第二层锁,waiter
,将它加入到队列(底层是 deque)中,每调用一次就会产生一把锁,同时调用waiter.acquire()
,接着在后面,会用各种逻辑判断再次调用waiter.acquire()
,前面讲过,连续两次调用会造成这个线程的阻塞。 那这个锁在哪里打开呢?在另外一个线程的notify()
方法中,这个锁打开了,它就可以继续往下运行了。
使用Semaphore
用来控制资源使用数量的锁,对于文件来说,读操作可以有多个线程同时进行,共享文件资源,而写操作,就只能有一个线程来独占资源,一般用来控制线程的并发数量。
现在我们来控制读线程的并发数量,每一时刻只有 3 个线程在工作,而且工作时间是 2s,总共有10个读线程要完成操作。
import threading
import time
sem = threading.Semaphore(3) # 指明信号的数量
def read(sem):
sem.acquire() # 拿到信号
print("doing reading staff...")
time.sleep(2)
sem.release() # 释放信号
for i in range(7):
read_thread = threading.Thread(target=read, args=(sem,))
read_thread.start()
"""
最后的结果是每两秒就有三个线程开始读操作
"""
# result:
# doing reading staff...
# doing reading staff...
# doing reading staff...
# doing reading staff...
# doing reading staff...
# doing reading staff...
# doing reading staff...
Semaphore
的底层是使用Condition
进行实现的,内部维护了一个_value
变量,用来计数。
acquire()
和release()
内部的逻辑有些改变,在申请资源时,首先要看_value
的值有没有减到 0 ,如果有,再有线程执行acquire()
就会执行wait()
进行阻塞,资源释放时要增加_value
的值,同时使用notify()
唤醒队列中等待的一个线程。
concurrent线程池
引言
为什么要线程池呢?回看上面的Semaphore
例子,我们定义了一个数量为 3 的信号量,保证了同一时刻只有 3 个线程存在于内存中。但是从程序开始运行到结束,我们一共使用过 7 个线程range(7)
,完成了 7 次同样的读操作,也就是说创建了 7 次线程,又销毁了 7 次线程。如果每个线程的执行时间非常短,又需要创建大量的线程,那么资源都在创建/销毁线程的过程中被消耗了。
能不能总共就使用 3 个线程达到同样的效果呢?每个线程多做几次同样的操作逻辑就可以了,concurrent.futures
就提供了这样的管理方案,同时,还有下面这些优点:
- 主线程中可以获取某一个线程状态或者一个任务的状态,还有返回值。
- 当一个线程完成工作后,主线程能立刻知道。
-
futures
使得多线程和多进程编码接口一致。
使用案例
from concurrent.futures import ThreadPoolExecutor
import time
def read(sth):
print("Reading {sth}...".format(sth=sth))
time.sleep(1)
return "{sth} done".format(sth=sth)
executor = ThreadPoolExecutor(2) # 创建一个可以容纳 两个 线程的线程池
if __name__ == "__main__":
task_one = executor.submit(read, "books")
task_two = executor.submit(read, "newspaper")
task_three = executor.submit(read, "comics")
print(task_one.done())
time.sleep(4)
print(task_two.done())
print(task_three.done())
# result:
# Reading books...
# Reading newspaper...
# False
# Reading comics...
# True
# True
executor = ThreadPoolExecutor(2)
这里创建了一个容纳两个线程的线程池,如果不指定线程数量参数,它会以 5倍 cpu内核数量作为默认值。Python3
在3.5, 3.6, 3.7
版本的更新中都加入了可选参数,可以查看官方文档熟悉新的使用方式。
submit(fn, *args, **kwargs)
task_one = executor.submit(read, "books") # reture Future object
task_two = executor.submit(read, "newspaper")
task_three = executor.submit(read, "comics")
这里使用submit()
方法向线程池中提交任务,提交的任务数量可以大于线程池中申请的线程数量。第一个参数是任务函数,后面依次列出参数。一旦任务被提交,线程池中的线程自动进行调度,直到所有提交任务的完成。提交任务后,会返回一个Future
对象。
"""
Future 类型对象会在 submit() 函数调用之后返回
"""
future.done() # 如果提交的任务完成,这个方法会返回 True
future.cancel() # 取消任务执行,如果任务已经调度执行,就不能取消
future.result() # 返回任务函数执行后的返回结果
在main
中加入新的逻辑:
...
print(task_one.result()) # 这些都是阻塞式调用,获得结果后才会继续向下执行
print(task_two.result())
print(task_three.result())
# result:
# books done
# newspaper done
# comics done
上面的写法其实比较麻烦,如果向线程池中提交的任务过多,这样操作每个Future
对象会相当繁琐。可以批量进行任务的提交,将Future
对象加入一个列表进行管理,配合使用模块中的as_complete
函数,可以一次性获得所有执行完成任务函数的Future
对象。
from concurrent.futures import as_completed
...
# ---修改main中的逻辑
items = ["books", "newspaper", "comics"]
task_list = [executor.submit(read, item) for item in items]
for future in as_completed(task_list):
print(future.result())
# result:
# newspaper done
# books done
# comics done
核心逻辑中,as_complete()
将已经执行完的任务函数对应的Future
对象通过yield
进行返回,这里完成的顺序和任务提交的顺序并不一样,和内部的调度逻辑有关,我多次执行结果没有完全一样。这里的yield
逻辑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会发生的,因此,只要有线程没有运行完,就无法yield
结果,会在for
这里进行阻塞,等到所有任务执行完毕之后,for
结束。
还有一种更加简洁的办法,在executor
中,有一个和Python
内置函数map()
逻辑相似的函数。它将任务函数和参数进行一一匹配调用,直接返回future.result()
对象。这种方式是顺序进行调度的,完成顺序总是:books,newspaper, comics
...
items = ["books", "newspaper", "comics"]
for res in executor.map(read, items):
print(res)
补充
wait()函数
用来让主线程在不同条件下等待线程池中线程的运行。
def wait(fs, timeout=None, return_when=ALL_COMPLETED):
"""
1. fs: Futures 对象的序列,当他们对应的任务函数都完成后,解除阻塞
2. timeout: 等待的时间,超过时间就不等了
3. return_when
FIRST_COMPLETED: 任何一个任务函数完成
FIRST_EXCEPTION: 任何一个任务函数执行时抛异常
ALL_COMPLETED: 所有都完成
3个参数条件,哪个先满足就直接解除阻塞
from concurrent.futures import ThreadPoolExecutor, wait
import time
def read(times):
time.sleep(times)
print("read for {span}s".format(span=times))
executor = ThreadPoolExecutor(2)
time_list = [1, 2, 3, 4]
task_list = [executor.submit(read, times) for times in time_list]
print("done")
# result:
# done
# read for 1s
# read for 2s
# read for 3s
# read for 4s
这里修改了read()
函数的逻辑,由读不同的内容改为读不同的时间长度。这里主线程没有等待线程池中的任务,提交任务后直接执行了print()
。
...
wait(task_list)
print("done")
# result:
# read for 1s
# read for 2s
# read for 3s
# read for 4s
# done
...
wait(task_list, 2) # 就等两秒钟
print("done")
# read for 1s
# read for 2s
# done
# read for 3s
# read for 4s
from concurrent.futures import FIRST_COMPLETED
# 注意常量值的使用,选一种合适的方法进行导入使用
# from concurrent import futures
# futures.FIRST_COMPLETED
...
wait(task_list, return_when=FIRST_COMPLETED)
print("done")
# result:
# read for 1s
# done
# read for 2s
# read for 3s
# read for 4s
Future对象
未来对象?随便叫啥吧。前面也看到过,通过submit()
提交任务函数后,就会返回这么一个对象,可以通过它来监控运行我们任务函数的那个线程:判断是否运行完成、得到返回值等。
从源码中,可以看出,任务提交之后,先创建了一个Future
类型对象f
,然后将这个对象连同我们提交的任务参数一起委托给了_WorkItem()
,之后也返回一个对象w
,将它加入队列self._work_queue
,这应该就是内部调度的逻辑了,最后返回f
。
_adjust_thread_count()
用来创建出我们需要的线程数量,并且target=worker
,参数列表中有self._work_queue
作为参数。_threads
是用来存放线程的一个集合。我们提交的不同任务函数怎么变成了一个_worker
函数呢?
_worker
的主要逻辑中,有一个循环,从self._work_queue
中不断取出一个任务,它是_WorkItem
类型的,在submit()
函数中加入,然后调用它的run()
方法,随后del work_item
将它删除。多个任务线程读取的是同一个任务队列,直到任务全部完成。
在_WorkItem
中,它的run()
方法调用了我们提交的任务函数fn
,并且记录了它的返回值,进行了一些异常处理。
shutdown()
前面都在讲线程池的使用方法和工作原理,还有一个细节需要补充的就是executor
的shutdown()
方法。
它是用来关闭线程池,如果在关闭之后继续向里面提交任务,会抛出一个异常。调用之后,self._work_queue.put(None)
往任务队列中加入了一个标记,当线程调度时拿到这个标志就知道任务结束了,这与在前面使用Queue进行线程间通信的案例用了同样的方式。
有一个可选参数wait
,如果它是True
,则主线程在这里阻塞,等待所有线程完成任务。如果是False
,主线程继续向下执行。
可以使用with
语句,当所有的任务完成之后自动调用shutdown()
,这里就不再多举例子,官方文档 给出了一个经典的例子,以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