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和氏璧》感(部分内容来自网络)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图片发自App

春秋时,楚人卞和在楚山,一说荆山(今湖北南漳县)看见有凤凰栖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依“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之说,他认定山上有宝,经仔细寻找,终于在山 中发现一块玉璞。卞和将此璞献给楚厉王。然而经玉工辨认,璞被判定为石头,厉王以为卞和欺君,下令断卞和左脚,逐出国都。武王即位,卞和又将璞玉献上,玉 工仍然认为是石头,可怜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足。及楚文王即位,卞和怀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致满眼溢血。文王很奇怪,派人问他:“天下被 削足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如此悲伤?”卞和感叹道: “我并不是因为被削足而伤心,而是因为宝石被看作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欺君之臣,是非颠倒而痛心啊!”这次文王直接命人剖璞,结果得到了一块无瑕的美玉。 为奖励卞和的忠诚,美玉被命名为“和氏之璧”,这就是后世传说的和氏璧。

楚王得此美玉,十分爱惜,都舍不得雕琢成器,就奉为宝物珍藏起来。又过了400余年,楚威王为表彰有功忠臣,特将和氏璧赐予相国昭阳。昭阳率宾客游赤山 时,出玉璧供人观赏,不料众人散去后,和氏璧不翼而飞。50余年后,赵国人缪贤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购得一块玉。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经玉工鉴别,此玉就是失踪 多年的和氏璧,赵惠文王听说和氏璧在赵国出现,遂据为己有。秦昭王获悉此事后,致信赵王说,愿以秦国十五座城池换取玉璧。赵王慑于秦国威力,派蔺相如奉璧 出使秦国。机智过人的蔺相如不辱使命,设计取回玉璧,送回赵国。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和氏璧最终还是落入秦国手中,不幸的是,和氏壁从此从历史记载中 消失了。传说中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

这个千古流传的和氏璧的故事激发了历代才子高人的想象和评论,并以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流传至今。然而,人们关注的焦点往往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厉王、武王和玉工的浅薄无知、愚蠢骄傲,卞和的忠贞不渝和坚信不移,以及和氏璧的无瑕和无上价值。其实,这些都是关于做人的经验教训。如果从玉璞的角度来看,它未必急着出世,未必需要世人来衡量和评价它的价值和无暇,更未必想要纠缠于人间的恩怨情愁。

这件事不能不令人唏嘘喟叹,卞和的悲剧,璧玉的辗转流离,和因之发生的一系列历史故事。忠贞之臣,千古美玉却不被人认可,反遭权力侮辱践踏,实在令人痛惜,但是细想,卞和与璧玉如同一对至交密友,心心相印惺惺相惜,但是卞和是否有别的方式让玉闪光于世人面前,且保全自身不遭大难?他能否先把石头劈开认定了美玉之后再呈现?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不得不让人怀疑这句话了?既然无人认可,那就另辟蹊径吧,何必一条路走到黑?门打不开,我们就去创造一扇窗户出来,让阳光,空气与和风都进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和氏璧》感(部分内容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