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博物馆镇之宝

它的名字叫错金银“丙午神钩”,铜带钩长15.7厘米,通体错金银,宝石镶嵌,造型精美,铸工精巧。仔细看它的正面,竟雕着一位鸟喙神人,两眼镶嵌蓝色宝石,额镶一水滴状绿松石。“神人”怀中双手搂抱一条大鱼,作正要吞食状。鱼通体以金银丝填成鳞片,神奇的是,鱼能上下活动却不会脱落,它的背面一侧错金隶书铭文:“丙午神钩 君必高迁”。据介绍,此带钩被专家确定为东汉时期的文物,可以看出东汉错金银工艺的水平已经相当了不得,现代人都会为之叹服。

白玉耳杯它叫“白玉耳杯”,之所以叫做“耳杯”,是因为它的两边各有一条微微翘起的“羽”,就好像杯子的“耳朵”一样。这种器皿在战国至两汉时期最为流行,既可以用来盛放肉汤,也可以用来盛酒,目前出土的耳杯中,用玉制作成的十分罕见。这件白玉耳杯是1958年在集安市出土的。专家们认为,它不是高句丽自己的产物,很可能是中原王朝赏赐给高官贵人的礼物。小小的白玉耳杯,从中原辗转来到东北边疆,行程万水千山,时隔两千余年,仍然端庄优美,美白如初,称得上是汉魏玉器中的精品。

渤海金带銙

渤海国是东北地区的古代少数民族政权之一。历史上,渤海国长期以来都和唐王朝保持着朝贡关系,唐王朝君主也会赏赐给渤海国君臣一些物品。这条带銙是在1971年出土于延边和龙市,据专家推测,它很可能是唐中央政府赐予渤海地方官吏的礼品。带銙是镶嵌在腰带上的饰物,唐代官员腰带上的带銙中,以玉带銙为最高级,其次就是金带銙。这套金带銙共有18块组件,都是纯金制成,上面有很多凹槽,原本都镶嵌一些绿松石和水晶珠,只可惜,随着岁月流逝,一些宝石已经散失了,但它仍向我们讲述着那个古老政权的美丽故事。

契丹文八角铜镜

这面铜镜堪称吉林省博物院的十大国宝之一。它是1971年6月,吉林省大安县红岗子公社永合大队小学一名学生在劳动时,无意间挖出了这面铜镜。铜镜是青铜制品,呈八角形。铜镜上有五行铭文,为契丹文,大意为“時不再來,命数由天;逝矣年华,红颜白发,脱超网尘,天相吉人。”这段文字的大意是镜子的主人感叹人生的短暂,和对过去美好事物的眷恋。铜镜右上角边刻有边款“济州录事完颜通”七个汉字。这面铜镜是有契丹文字最大、文字最多的一面铜镜,对研究辽代各个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史料。

定窑白釉梅瓶

这件定窑白釉梅瓶是1980年在吉林省舒兰县小城乡完颜希尹家族墓地出土的。完颜希尹是女真族完颜部贵族,他的家族世代居住在今舒兰市小城乡附近。完颜希尹智谋超群,颇有才干,年轻时就跟随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南征北战,开疆拓土,屡建战功,他积极倡导和学习汉文化,并创制了女真大字。

金扣白玉腰带

金扣白玉腰带于1958年扶余县更新公社西山屯出土,上有金扣、金环、玉铊尾、玉銙、金钉,并用金铆钉连缀于马尾带上,玉銙均光素无纹,带扣用黄金制成,带中间佩挂一个海螺和两枚金环,上饰忍冬纹和卷云纹,并以珍珠纹为地,具有明显的金代女真族风格。腰带造型精美,工艺考究,目前,金墓中出土如此完整的玉带在我国尚属首次。在古代,革带不仅是服饰,同时也是一种代表身份和地位的饰物,依等级高低,其带銙质地也分玉、犀、金、银等。玉带通常是指用玉装饰,用皮革制成的腰带,装饰革带用的玉制品又称为“带銙(kuǎ)”。

你可能感兴趣的:(吉林博物馆镇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