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究竟拼什么!读《道德经》第六十四天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释义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要在事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做好准备,要在国家还没有出现混乱时就注意治理。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强力妄为的将会招致失败,强行把持反而会失去。因此圣人不枉为,所以不失败,不强行把持所以不失去。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看重奇珍异宝,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纠正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所以圣人能辅助万物按其自身规律发展变化,而不是轻举妄动。

个人感悟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看来老子是非常推崇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这样一种符合自然规律发展的处世之道,这一章的的前半截与上一章都是在从各种角度去论述这样的一个道理。

当然,老子也从好坏两面来讲解了懂得这个规律的重要性,以及在面对不同事物时应该如何处理。欲成事须先知先觉,积极准备;欲防事须知微见著,未雨绸缪。觉察力和远见可以说能够影响人的一生。

对于这些道理,我就不一一赘述了,前面有好几章的内容里都分别对这些道理有论述。不过,今天在此处,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事:天下文章皆有出处,你眼里的饱学之士,很多时候只是比你早读了几本书,多读了几本书,用心的读了几本书。

此说何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几句话是不是很多人都听过呢?它们出自于荀子的《劝学篇》。

如果你没有读过《道德经》,看了上面几句话,一定会觉得荀子很棒很有见地对吗?其实他只是把老子的话换了个说法而已。

至于那些:积沙成塔、万丈高楼平地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等之类的名言金句其实都在这里都找到了出处。

整篇《道德经》里有太多的文字对后面的两千多年以来中国人的文化、历史、军事、政治乃至人们的思想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个影响甚至扩大到了整个世界。

如此也不枉我如此尽心竭力的来读它一遭。以后再讲道理除了之乎者也之外更加能够讲得清楚所以然了。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这句话在第二十九章也出现过,但今天我又有了多一些的认识。

“为之败者”这个道理,老子在前面的很多章节中都从不同的角度论述过,我也在第五章、第十章、第十二章和第五十章这些读后感中有过一些解析,对于老子这个不要勉强而为之,强而必败的思想,读《道德经》至此我是深有体会,也做了各种分析,这里就不再多谈。

“执者失之”本来释义为:强行把持反而会失去。很多人可能会觉得难以理解,不是越执着的人,信念越坚定,目标越清晰,越有机会得到吗?怎么会失去呢?

每逢节日,朋友圈里就会见到一大堆女性朋友变着方提醒自己的伴侣记得给自己送节日礼物,各种各样的图片、段子,只可以说没有最有才,只有更有才。

这背后隐藏着什么呢?是对那份礼物的渴望吗?

是也不是!

希望收到礼物的背后,一部分人其实更多的希望知道自己在对方心里到底有多重要,而另一部分是希望不被自己的闺蜜姐妹比下去。

但是,不管怎么样,如果这份礼物没有准备好,节日当天的伴侣肯定是没有好日子过的,甚至后面好多天都没有。严重的可能还会带来争吵冲突,甚至分道扬镳。

有一种领导,他说什么就是什么,你都按照他说的去做,他就和风细雨,笑容可掬。可如果你稍有什么不服从,他就会暴跳如雷,破口大骂,言语粗鄙,面目狰狞,毫无形象可言。前后之差简直判若两人,让人心有余悸。

为什么转换如此之大呢?是他的修养不够吗?

是也不是!

狂暴的后面一部分是个人修为的不够深,另一部分是因为他对事物失去控制感的焦虑,对下属不服从的抵触。

但不管怎么样,表现出这种狂暴的状态都会让下属的对他的好感当然无存,剩下的只有抱怨和不满,团队离德离心。

有一种丈夫,家里什么事都要听他的,事事以他为主,按照他的意愿去做。妻子不能有任何意见,否则就会各种批判反驳兼呵斥,有时甚至当着外人就发作,令人好不难堪。时间长了妻子渐渐变得沉默无语,两个人的沟通越来越少,感情越来越淡漠,形同陌路,家里也失去了欢声笑语。

是妻子变心了吗?

是也不是!

沉默的背后是一种无奈和委屈,是自己的想法得不到尊重,是对丈夫的失望。

心理学上对情绪的分析,有这样的一个总结:每一个不良情绪的背后,都有一个不被满足的需求。

人间七苦中的“求而不得”之苦,说的其实就是当一个人在某件事情上过于偏执,便会在事物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时,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并因此可能出现过激的行为,失去理性,同时也会失去很多本不应该失去的东西,让自己陷入绝望的境地。

所以,圣人之所以能超然物外,就是因为他们不会对事物过于偏执,也就不会自寻烦恼,能够从善如流,随遇而安,怡然自得。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觉得自己去年的收获不大,想在来年有所突破,于是新年第一天就给自己写下的新年计划,信誓旦旦新的一年一定要有所改变,自律学习,告别玩乐,还郑重其事的发到朋友圈请大家见证。

可是年还没过完,面对各种社交应酬的召唤,计划就已经被忘掉了,再想起时又是一年新年。

发现自己的知识不够,买了一堆好书,配上番茄钟,下定决心每天至少要看一小时书,争取能让自己有所成长。

可是书才看了两分钟,手机提示音响了,于是回了个微信,也顺便刷了遍朋友圈,再看看抖音小视频,不知不觉书还在翻开的那一页,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小时。长此以往,书始终都看不完。

进入了新公司,想着一定要好好努力做好工作,争取能够获得好的成绩,职业的发展有所提升。

于是每天早上都提前到达公司,做好准备工作,与同事积极沟通,不停的学习业务知识。

坚持了2个月,发现别人都是准点上班,也不太愿意搭理自己,大家都在得过且过。于是自己也变得懈怠,随波逐流。

我们经常在事情开始时非常的郑重其事,信心满满,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并没有特别大的改变,就开始给自己找各种理由放弃。结果每件事都是半途而废,有的甚至是功败垂成。

这两章的都有讲了大积于小,多积于少的道理,而这个积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在于延续,在于不放弃,在于持之以恒,方能换来厚积薄发的结果。雷声大雨点小的行动方式,永远没有收获。

不要轻易选择,也不要轻易放弃。善始重要,善终更重要。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有的人在比吃比喝比穿,有的人在比学习比见识比思维,追求的东西不一样,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追求享乐的人最后都在荒诞中颓废,追求成长的人最后都站在了认知的高处。

《道德经》很好但是它很难懂,所以很多人都不愿意读它。

可是,读懂它的人,思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人生也得到了改变。不仅自己得到了开悟,同时能够去帮助别人更好的理解这个世界。

我与《道德经》结缘就是来自于几个朋友的引导,而我因为读了《道德经》也得到了很大的收获,写下了这二十多万字。

我写下的这些文字,也通过网络的传播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传递给了更多的人,在这几个月中也收到了很多的反馈。

我很感谢当初引导我读《道德经》的人,且在每一次有收获的时候都会感谢他们,但是他们都是非常的谦逊,只有对我的鼓励没有丝毫的得意。

我现在也觉得,这一切都是老子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都只是财富的受益者和传播者。我们不能左右什么,都只是在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并且要试着一直将这种行为保持下去,不用很张扬,不用很用力,但是要持续。

因为,人的一生拼实力,拼能力,更拼耐力!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的一生究竟拼什么!读《道德经》第六十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