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打游戏度过大学生活吗?


从高中到大学是一个学习状态的转变,由填鸭式的学习转变为自主式的。这个时候我们总会把大学变成一个放松的场地,没有了高中的繁重学业,也脱离了父母的管控。突然间过自己说了算的生活,那是多么的自由。

《如何在大学学习》这本书就系统的告诉我们怎么构建自己的大学生活。

还记得毕业以后的各种迷茫吗?找工作不知道做什么,不知道走哪个方向,自己的专业也不喜欢等等。

其实在大学的时候就可以深挖这个问题,就是目标的设立。

书中也有一些建议,比如挖掘快乐,什么样的工作最能令我快乐?

我们肯定会不假思索的回答:能赚大钱的工作我最开心了。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闺蜜小陈,也是一直以赚钱为最大目标,她按照自己的意愿找到了一家工资很高的单位,但是同时她的私人时间也被无限的压缩了,平时加班到12点,周末也继续加班。这样没日没夜的工作换来的高工资,她又开始陷入了新的迷茫,这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吗?

为什么我们明明挖掘了快乐目标,还是会觉得一点都不开心呢?

因为我们设置的是绩效目标。

心理学家将目标分为两个基本类型:绩效目标和学习目标。

绩效目标,比如你的考试成绩、挣的钱等,是你达到目标后,额外获得的回报。

学习目标,比如你的技能更近一步,是你获得的内在回报,这个回报是关于学习本身。

所以,我们需要设定的是学习目标。花些时间,去分析自己,在干什么事情时,很享受这个过程,也不怕失败,将错误视为学习机会。

当你找到这个目标时,还需将它具体化。

这是什么意思呢?

比如你的目标是跑马拉松,但是你现在连续走5公里都困难,整天躺在沙发上却立志要每天跑5公里,这是痴人说梦话。

所以我们要制定计划,就像绘制路线图,知道自己的起点、前进的方向、途中的停靠站,保证自己的目标能完成。

这个时候要特别注意,不要根据自己的终极目标,然后按时间和天数平分。要有自己的阶梯,第一阶段是什么样,第二阶段是什么样,要有递进。

比如我们跑马拉松,第一阶段,先慢跑开始,顺便学习一些跑步的基本知识。第二阶段,进入3公里、5公里的不断累加公里数。第三阶段,进行跑马拉松的耐力训练。每个阶段都会不一样,不像是每天的单一重复。



在大学的时候,会有很多的讲座。而这些讲座,都是潜在的金矿。

为什么呢?

因为这是你近距离跟牛人思想碰撞的机会,在碰撞的过程可以不断修正和整合自己的认知。

这是认知能力提升的一种途径。

你吸收讲座中的每一个观点,然后在自己的大脑中将其重建。

所以听讲座的时候要做个充分准备,查看课程大纲,查看之前的讲座笔记。

当然你还要保持好奇心和专注力。因为我们的注意力并不集中,频频走神,迅速忘记听到的内容。成功的聆听者和失败的聆听者最常见的区别是,前者能发现自己走神,并有意思地恢复专注状态,而保持好奇心,可以帮助你积极寻找正轨前进的标志。你不能期望自己在不专心的情况下,恰巧听到讲座中最重要的内容。



我们最苦恼的就是,我们难免会遗忘所学的信息。

书中有个例子:三位教授在一起吃午饭,教授A问教授B:你去听了昨天的讲座了吗?B说:没有,太忙了。A说:你错过了这几年来最好的讲座之一。这个时候教授C也加入了话题:没错,他提出了四个非常精彩的观点。A说:我从来没有听过有人能把自己的观点表述得这么清楚。B说:你不用告诉我整场讲座的内容,就说说那四个观点吧。这个时候教授A和教授C长时间的沉默,不知道怎么表述出来。

他们对昨天晚上的讲座只记住了 “四个观点”这四个字,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他们没有将四个观点从工作记忆区转移到长期记忆区。

有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流逝,听讲座的人会忘记超过90%的内容,他们记住的很多信息都与实际讲述的内容不符,他们提及的事情其实都没有发生过,很多评论都是美化过的。

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保护我们的记忆,努力记忆信息、整理信息、强化记忆,并花些时间巩固信息。

我们需要将记忆进行关联,“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这句话也使用与记忆信息。当我们记住的观点交织成一个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一个记忆点会与成百上千甚至成千上万的记忆点相关联。关联关系越多,记忆点就越牢固,你记起这些信息的概率也就越高。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还在打游戏度过大学生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