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研究主要遵循解释人类学理论范式的思路,通过辅以文化唯物论的主客位研究方法,对凉山彝族社区20世纪后50年代来语言与教育的社会变迁的过程进行描述,并从教育人类学者的立场上给予意义上的解释。
少数民族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关键是有没有现代化的意识。要实现观念的转变,树立现代化意识,固然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要随着西部大开发发展经济。但观念不转变,经济是发展不起来的。因此还是应该教育先行。通过教育把现代化的信息传播给她们,把外面的世界介绍给他们。P9
解释人类学的基本理论:马尔库斯和费彻尔《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作为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解释人类学是各种民族志实践和文化概念反思的总称。” 吉尔兹《文化的解释》:“人类是为自身编织的网所悬挂的动物”,“文化就是这样的一些网,因而文化的分析不是追求规律性的实验科学,而是寻求意义解释的科学。”P5
马文·哈里斯《文化人类学》一书对主位文化和客位文化作了较通俗的解释,认为人类学家研究人类社会生活,可以通过访谈了解当地人们的思想,也可以从亲自观察被调查对象的实际活动来了解文化行为。主位文化的观点即以参与者或文化负荷者的观念和范畴为准,也就是以本地提供消息的人描述和分析的恰当性为最终判断。客位文化表示科学的判断,可经由任何受过训练的观察者来加以证实,或者说把旁观者在描述和分析时使用的范畴和概念作为最终的判断。P8
一、凉山彝族社会的历史、现状与教育
1.“毕摩”是彝族从事原始宗教活动的人,主要从事司祭、占卜、驱邪等活动,有一定的社会地位,颇受人们尊敬。P18
2.民族教育的基本特征:(1)双语双文化特征;(2)学校布局的分散性特征;(3)落后的经济制约教育的发展;(4)群众缺少对教育的强烈需求;(5)教育质量偏低;(6)教师素质低下;(7)学校缺乏常规管理;(8)封闭性
二、凉山彝族双语教育的历史、现实与成就
三、凉山彝族社区学校彝汉两类模式双语教育决策者的观点P81-82
1.凉山州教委行政官员主要观点:凉山实施双语教育的决定因素:①彝族传统语言文化背景;②彝语言生态环境;③学生的语言基础和教育学上的语言习得规律;④1958年实施直接过渡汉语教学的历史教训;⑤预测凉山彝语言环境和彝汉双语言环境至少10年内不能改变。
2.成人扫盲教育经费短缺;
3. 一类模式学校主要设在纯彝语社区,二类模式学校主要设在杂居区或汉区,不懂汉语的彝族学生上一类模式学校,不懂彝语的彝族学生上
二类模式学校。
4.一类模式学校教学目标,除教学语言采用彝语外,其他与普通汉语学校基本一致。
四、凉山彝族社区学校彝汉两类模式双语教育实施者与被施者的观点
1.大学教师观点:①两类模式学校毕业的彝族大学生汉语水平偏低,尤其是一类模式学校毕业的大学生;②凉山一类模式大学生在汉语文水平偏低的背后,还存在着文化滞后问题,这种文化滞后给大学教学带来了很大影响;③一类模式小学毕业生大部分应分流到二类模式的学校;④一类模式要保持适度规模,提高质量;⑤研究者的观点:凉山双语教育的倒金字塔理论。P97-100
2.一次成功的访谈需要具备如下几个方面的条件:P147
(1)访谈设计。成功的访谈设计包括:①访谈的目的;②访谈涉及的范围及其代表性;③访谈对象的选择④访谈的主要内容;⑤访谈的方法
(2)访谈临场应变能力
(3)访谈现场记录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4)访谈材料的整理与分析。
3.影响学校彝汉两类双语教育的因素与条件:①彝族学生与家长对接受两类不同模式双语教育的心理期望对学生学业产生影响;②彝族社区与家庭经济对双语教育的影响;③凉山地理生态环境对双语教育的影响;④凉山不同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对双语教育的影响;⑤学校师资水平对双语教育的影响;⑥彝汉双语教材、教学参考书对双语教育的影响;⑦学校管理水平对双语教育的影响。P149
五、凉山彝族社区学校实施彝汉双语教育的必要性
1.文化主义的理论最早起源于美国,是美国少数民族源于对美国的盎格鲁-撒克逊种族中心理论和熔炉理论的批判而兴起的。盎格鲁-撒克逊种族中心理论认为,当美国的主流民族文化——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与各少数民族亚文化发生接触时,各少数民族亚文化应该和必须融入盎格鲁-撒克逊文化。该理论的核心是种族主义的种族优越论。熔炉理论认为,当美国的主流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亚文化接触时,两种文化中的优秀部分经过美国社会熔炉锻炼后熔合在一起,既不融入主流文化,也不融入亚文化,而是形成了一种新的、优秀的美国文化。代表人物克瑞夫考夫。P153-154
2.文化多元主义的理论来源是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相对论派别的观点,其代表人物是赫斯科维茨。文化相对论的基本观点是: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创性和充分价值,都是为自己群体服务的。对不同文化的价值及其所产生的文化背景的估价应该是相对的。文化相对论的核心是: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尊重,强调多种而不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价值。P154
3.人类文化的多样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是人类生活赖以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基础保障。现代化并不意味着人类文化的单一。P157
4.“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的内涵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担负人类共同文化成果传递功能的同时,不仅要担负传递本国主体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而且同时也要担负起传递本国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P157-158
5.“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目的是,继承各民族优秀遗产,加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促进多民族大家庭在经济上共同发展;在文化上共同繁荣;在政治上各民族相互尊重、平等、友好与和睦相处,最终实现多民族国家在多元一体格局下的各民族大团结。P158
6."多元文化"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关系: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多元文化”的必由之路;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发展多元文化的基础;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本身亦是“多元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7.国家统一与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关系:(1)通过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的族际语教育——汉语教育,使各民族之间语言相互交流成为可能。(2)就个体而言,少数民族成员只有通过双语教育中族际语——汉语的学习,才能够具备顺利步入现代化社会的条件,从而跨越文化障碍获得个人在社会上的更大发展。P161
8.马克思主义认为,语言平等是民族平等的重要内容,各民族都应该享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和自由。P161 在一个国家内,不能强迫灌输主体民族的语言,经济发展的需要会推动各民族去学习一种便于共同交流的语言,要提倡和鼓励各民族互相学习彼此的语言文字。P162
9.法国社会学派民族学的先驱涂尔干指出,功能同样与社会环境有密切联系。社会环境是社会现象变迁的根源,因为社会环境是社会现象存在的基本条件,只有通过社会环境才能真正解释社会现象及其变化的实际情况。任何事物都必须在一定“场”中才能存在和表现出来。社会内部现象的“场”就是社会环境。并认为:“社会环境是社会进化的决定因素“,尤其是人的环境。P166
六、凉山彝族社区学校彝汉两类模式双语教育方案的理论设计与分析
七、凉山彝族社区学校彝汉两类模式双语教育理论设计目标与实践结果存在的差距
1.人们必须记住一个重要概念,学生家庭的社会阶层高低,对学生学业成绩有重要影响。
八、影响与制约凉山彝族社区学校彝汉两类模式双语教育的因素与条件
1.凉山彝族社区语言文化生态环境:国家民族语言文字法规、政策;(中国必须在努力实现少数民族现代化的同时,继承和发展各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和优良传统文化。这是摆在中国民族学家、民族教育学家和民族语言学家面前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研究课题。、民汉侧重哪一个、实施民汉双语教育的经费数倍于实施单语教育);《双语教育概论》:“就世界范围而言,双语教育对加强各民族相互理解是我们所能够做的最有价值的贡献;就国家范围而言,这是促进各个种族群体和语言少数民族和平共处的最佳途径。双语教育的代价无论多么昂贵,它都将比不进行双语教育所付出的社会代价要低。”P212
2.凉山彝族社区语言、文字生态环境与未来趋势对双语教育的影响:具体变迁表现为:国家族际语——汉语言、文字的功能将不断增强;作为日常交际语的彝语将在凉山继续保持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作为口语的汉语随着凉山的进一步开放,在群众中的普及工作进一步加快;彝文字的普及与推广有限
3.语言人口数量、质量与分布类型对双语教育的影响
4.民族心理:(1)双语学习者的年龄对双语教育的影响;(2)两种语言熟练程度和双文化现象对双语教育的影响:作为无汉语言环境的一类模式学校,第二语言——汉语学习的引入,必须建立在第一语言——彝语文字达到最低发展水平,即某种最佳临界水平;作为第二语言——汉语的认知功能与结构必须建立在学生第一语言——彝语文的认知功能与结构的基础之上;学校要尽可能地考虑来自具有不同文化程度背景家庭的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3)双语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态度与动机
5.凉山彝族社区可利用的资源对双语教育的影响:(1)实施双语教育的经费:(2)双语教育的师资队伍与管理队伍;(3)双语教育的教材与教学参考资料
6.凉山彝族社区地理与经济生态环境对双语教育的影响:(1)地理生态环境;(2)经济生态环境:自然的高山经济生态环境使农作物单一,产量不高,许多彝族群众生活尚处在不能温饱阶段,所以彝族群众无力送子女进学校接受教育。这就需要与脱贫工程、“普初”、“普九”一起来共同解决问题。P238
九、21世纪凉山彝族社区彝汉双语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
1.女童失学:社会学、教育学研究表明,妇女文化素质的高低对社会发展有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儿童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启蒙阶段。文化人类学家赫斯科维茨认为:“个体生涯的早期文化适应是促进本民族文化稳定的重要机制,是文化传统对个体作用的关键一环。”因此彝族女童接受现代学校彝汉双语教育不仅关系到个体的发展、彝族妇女的社会地位,更关系到整个彝族族群的未来发展。 彝族重男轻女的思想(马文·哈里斯的主客位研究方法:那么,为什么凉山彝族社区的女童失学李如此之高呢?研究者认为,造成如此情景的主要原因是贫穷。每一对彝族夫妇允许生2——3名子女,然而实际情况是,许多家庭是多于女家庭,家庭生活负担沉重,一般无力供养全部子女上学;另外,彝族传统文化与汉族文化一样,都存在着重男轻女的思想。每当研究者对家长作随机访谈时间道:“为什么不迭孩子上学?”一般回答是“没有钱”,如果再问:“如果你们的经济能力只能送一个孩子上学,送男孩还是送女孩?”—‘般回答:“送男孩女孩都一样。”但研究者通过观察了解到的事实是绝大多数的彝族家庭在这种情况下,首先选择男孩上学。研究者认为表层原因是女孩要帮助母亲照顾弟妹,而深层原因是女孩长大要嫁人,是别人的人,花钱送她们上学没有用,而男孩上学学点文化知识长大能够帮助支撑家庭生活。因此彝族男童失学原因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女童失学的原因则不仅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且更深层的是彝族传统文化中重男轻女的思想。这种思想部分源于传统农耕社会的劳动力需求观念,更重要的是源于彝族传统父系家支制度与其延伸的观念。)研究者认为,凉山彝族社区学校彝汉双语教育的未来发展首先要从根本上解决彝族女童失学的难题。解决这一难题不仅在于解决贫困问题,更在于解决彝族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否则,凉山彝族社区的学校彝汉双语教育,将很难在彝族总体人口上获得推广与普及。P246-247
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