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历史(2)

(六)秦朝

秦朝(前221年~前207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帝制国家。

战国末年,强秦以武力消灭其余六国,统一了全国。赢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王改前朝的分封制为中央集权制,取“三皇”之皇、“五帝”之帝,自称始皇帝,为都咸阳,是为秦始皇。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由朝廷任命官吏,不再采用世袭制。在朝内设左右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将军、廷尉等官职,任用贤能。又下令统一六国白文字与度量衡,以秦相李斯订正的秦篆(小篆)为全国统一字体,并经过大规模的移民。消除了方言方面的障碍。前221年,始皇颁布统一度量衡诏书,其中规定了币制、地亩制、车轨制等各种订制。

为了减少匈奴等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始皇派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并在原先六国城墙的基础上加以连接、修复,逐步修建起万里长城。在国内,始皇征调大量的民夫为其修建工程浩大的宫殿及陵墓,其中宫殿以阿房宫为最,相传项羽灭秦后火烧阿房宫,大火燃烧了三个月才逐渐熄灭。

始皇在位十二年中,曾多次巡游天下,一方面,祈求天地福泽,另一方面,向天下人显示皇帝的威严。为了长生不老,他派徐福出海求仙,但徐福一去不返。

第五次巡游的途中,始皇卒,宰相李斯与宦官赵高合谋拥始皇第十八子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为了个人的利益,赵高与李斯伪造始皇遗诏杀太子扶苏及大将蒙恬。不久赵高又杀李斯,秦朝的政权便完全落于胡亥与赵高之手。但是,秦二世昏庸无道,听信奸臣赵高,致使人民不满,各地纷纷起来反抗。前 209 年,陈胜、吴广起义;前 207 年,项羽、刘邦等人纷纷起兵反对秦朝,秦朝的统治者在起义军的包围下,被迫出城请降,秦王朝统治就此灭亡。

秦朝在政治制度方面打破了过去以世袭制为主的分封制,释放奴隶为平民,各级官吏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免,加强了皇帝对国家集权统治的力度。前212年,始皇为了巩固其所制定的新政治体制,听从丞相李斯建议,下令烧毁除秦国史书、医书、农书、占卜书之外的所有私人藏书,后又活埋儒生四百六十余人,后世称之为“焚书坑儒”。通过对儒学的压制,始皇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儒家要求恢复古制的呼声,进一步稳定了新制。但是,始皇登基后,大兴徭役,当时秦朝约两千万人口,其中建皇陵者一百五十万;守五岭五十万;随蒙恬防御匈奴三十万;筑长城五十万;再加其他,总数不下三百万,占总人口的近百分之十五,人力资源消耗殆尽,农业等其他经济活动人力不足,不能正常发展,致使秦未能在经济上有大发展。

秦国自始皇帝建国(前221年)起,至秦子婴止,前后仅历十五年。

(七)西汉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强盛的帝国。在西汉统治的近四百年的历史中,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国力强盛、人民安乐,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在此期间,中国一直以世界强国的面目屹立于世界之林。

秦末年,项羽、刘邦等起义军拥立楚怀王与秦朝抗争。经过几年的征战,项羽废怀王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天下土地于王侯数十人,其中刘邦被封为汉王,都南郑。但刘邦并不甘心居于项羽之下,在谋士张良、萧何,大将军韩信等人的帮助下,于公元前202 年击败项羽,登临帝位,建立汉朝,定都长安,是为汉高祖。

高祖在位七年间,为了削弱异姓王侯的势力,先后剥夺韩信、英布、彭越等大将的兵权与封号,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同时制定一系列的“与民休息”的政治方针,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为强大的汉朝盛世奠定了基础。前 195 年,高祖薨,传位惠帝刘盈,但此时政权实际已掌握在汉高皇后吕雉的手中。吕后前后共掌权十六年,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女统治者之一。前179 年,刘恒即位,是为文帝,他与景帝(文帝之子,前156~前143年在位)刘启都继续执行高祖所制定的“与民休息”的政策方针,减轻人民赋税,使汉帝国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大大增强,史家称这一阶段为“文景之治”。

通过“文景之治”,汉朝国力逐渐强大起来。前 141 年,景帝卒,其子武帝刘彻即位。刘彻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扩大了西汉王朝的统治范围,保障了汉朝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多年的征战使国力下降,于是武帝于晚年停止征战,转而大力发展农业,使西汉的经济继续向前发展。武帝之子昭帝继承其父的方针,继续实行无为政治,发展经济,使西汉极盛时期达到了顶点。

经过昭帝、宣帝(前73~前48年在位)两代三十八年的“与民休息”,西汉王朝的国力增强,但与此同时地方势力也随之增强,严重地影响了汉帝国的统治,自元帝(前48~前32年在位)起,至成帝(前32~前8年在位)、哀帝(前6~公元1年在位)、平帝(1~6年在位)在位年间,皇帝对政权的统治已大不如前。及至刘婴即位,朝权已尽落于外戚王莽之手。公元9年,王莽篡夺皇位,改国号为新,至此西汉对中国的统治宣告结束。

西汉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强盛的帝国之一,统治者把其主要的精力投入到农业发展上,历代一直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故而汉王朝的正冶一直比较稳定。在武帝年间,大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武采纳之,自此,儒教、儒学形成了汉朝以后中国历朝历代一贯遵从的治国方略。由于政治经济的稳定,使得手工业、商业、人文艺术以及自然科学都得到长足的发展。随着和学技术的提高,使得以冶金、纺织为主的西汉手工业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以纺织为例西汉已有接近成型的绣花机器,足以见得当时生产已有一部分脱离了单纯的手工劳作手工业的发展促使商业繁荣起来,以长安为中心形成了许多商业城市,并通过丝绸之路开辟了与西亚诸国的外交与商贸等诸方面的交流。

西汉自高祖刘邦创建以来,历经十四代二百三十余年(其中包括王莽的新朝),包中国一度成为强盛、富饶的大帝国。因此,西汉王朝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中兴。

(八)东汉

东汉王朝(公元25年~公元220年)由汉光武帝刘秀秀建立,他推翻了王莽所建立起的新王朝,重新恢复由刘氏统治的汉王朝,史家称此汉草朝为东汉。

公元25年,刘秀在绿林军的协助下,以武力击败了算篡位的王莽,夺得帝位。刘秀身为西汉皇族,故仍定国号为汉,但建都洛阳,年号建武,是为汉光武帝。建武二年,光武帝下令全面改革王莽所实施的旧政策,整顿吏治,设尚书六人分掌国家大事,以进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权限,废除“官奴”,清查土地,使人民生活逐步稳定下来。到公元一世纪中叶,经过光武帝、明帝(公元58~76年在位)、章帝(公元76~89年在位)三代的治理,东汉王朝已经逐渐恢复了往日汉朝的强盛,这一时期被后人称之为“光武中兴”。

公元 89 年,汉章帝薨,由年仅十岁的和帝刘肇即位,年号永元。因和帝年幼,统治权力完全落于章帝皇后窦氏与其兄窦宪之手。窦氏的专权引起了上下官吏的不满,和帝于公元92年与宦官郑众等人合力诛灭窦氏,郑众因功封侯。自此,宦官越来越多地参与东汉的政治统治,加之自和帝刘肇以来历代汉帝都宠信宦官,及至桓帝(公元132~167年在位)、灵帝(公元168~189年在位)年间,宦官的权力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形成东汉王朝后期的宦官与外戚专权的格局。

公元189 年,灵帝驾崩,何太后临朝。当时皇宫内宦官专权,凉州董卓率兵入洛阳,废皇子刘辩,杀何太后,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事实上献帝即位后并无任何权力,董卓独揽大权,残暴专横,使得各地官吏纷纷举兵反抗,逐步形成了诸强割据的局面,统一的王朝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后,献帝又为曹操控制;公元220年,曹操次子曹丕逼迫献帝让位,东汉王朝宣布灭亡,继之而来的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长期分裂的时期--三国时期。

东汉王朝前后历十二帝,共一百九十五年。

(九)三国

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一段时期,自曹丕称帝(公元220年)起,至西晋统一中国(公元280年)止。期间,曹氏的魏国、刘氏的蜀国和孙氏的吴国三国鼎立,故而,称为三国时期。

东汉末年,董卓专权,天下各路诸侯联军讨伐。其中,作为八校尉之一的曹操也参与了讨伐。从此之后,曹操势力日益强大,建安元年(公元 196年),曹操奉汉献帝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消灭北方的袁术、吕布、张绣、袁绍等人,统一了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公元 208年,曹操率八十余万大军,准备一举击溃东吴孙权的势力;此时,刘备的谋士诸葛亮力劝东吴与其联手,合力抗曹。孙权接受了诸葛亮的建议,并在赤壁一战中以火攻击溃了兵力占优的曹军,而刘备则趁机夺取了汉中与蜀地。

公元 215 年,曹操趁刘备与孙权为荆州开战之机,出兵攻占了汉中,直接威胁着刘备的蜀地。刘备与孙权和解回兵汉中,击溃曹军,并斩杀曹操大将夏侯渊。公元219年,刘备军大将关羽进攻曹操的樊城,曹操遣使与东吴联盟。孙权的大将吕蒙也建议借机袭取江陵。于是孙曹两军夹击,斩关羽于麦城。孙刘联盟被彻底破坏,北方的局势得以缓和。次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逼献帝退位,自立为帝,国号为魏。随后,刘备与孙权分别在成都、建业称帝。刘备因身为汉室宗亲,故国号仍为汉,但其仅有益州一隅之地。故称为蜀汉

公元 222 年,刘备为给关羽报仇,发兵大举进攻东吴,但被东吴大将陆逊击败。刘备兵败逃至白帝城,次年病死于白帝城的永安宫。刘备死后,其子刘禅继位,是为蜀后主,由诸葛亮等人辅助。为了实现刘备的遗愿,诸葛亮自蜀建兴五年至十二年(公元227-234年)六次出兵伐魏,但均告失利,本人也于公元 234年卒于两军阵前。此间,魏帝曹丕已于魏黄初七年薨(公元226年)。其子曹叡继位,以司马懿为辅政大臣。此后,

魏国大权逐渐落入司马氏手中。司马懿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多次出兵汉中,与诸葛亮、姜维等蜀将交战,遏制了蜀国的北扩。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司马懿之子司马昭遣钟会、邓艾等数路人马伐蜀,并于当年攻占成都,后主刘禅降魏蜀汉灭亡。

魏灭蜀之后,吴国完全处于魏的包围之中。公元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帝曹奂,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这就是历史上的西晋王朝,司马炎是为晋武帝。此时,东吴的皇位已传于孙皓。吴主孙皓沉于逸乐,不问国事。司马炎大举发兵伐吴,晋军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公元280年,晋军克建业,孙皓自缚请降,至此西晋一全国。

三国时期人才众多,其中不乏在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被誉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就是以此段历史为背景写成的。

(十)西晋

西晋(公元266年~公元316年)是由魏国司马日氏建立起来的国家,它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统一了当时还处于分裂之中的中国。但由于经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在很短的时间内,西晋王朝便分崩瓦解,使中国又恢复到原来的分分裂状态。

三国时期,司马懿作为曹操的军师与吴、蜀交战, 因其卓越的军事政治指挥才能,连续辅佐曹丕、曹叡、曹芳三帝,成为魏国的实权人物勿。魏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司马懿卒,其子司马师、司马昭先后掌权。司马昭权势极大,自封为晋王,封其子司马炎为二太子,开始准备取魏而代之。公元266年,司马昭卒,其子司马炎废魏帝曹奂,改国号为晋,都于洛阳,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西晋王朝。司马炎是为晋武帝。

司马炎即位之时,三国之中的吴国还未被平定,故而武帝登基后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平定东吴统一全国。公元280年,晋军南下进攻建业(今南京),吴主孙皓出城请降,至此,蜀、魏、吴相继灭亡,中国出现了暂时的统一。在完成统一大业之后,武帝分封十余有功同姓王,又对晋朝的官制、兵制、法制等一系列政治制度进行了调整,但由于晋臣多为前朝的名门望族,故而他们提出的政治改革措施多以保障其自身利益为主,其中大部分并不适应当时的实际社会状况,所以晋朝初年的经济并未有太大发展。

太熙元年(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病故,由次子惠帝司马衷继位。惠帝本是愚痴之人,并不能治理国家,朝中大权尽落于皇后贾氏之手。司马氏诸王不满于朝中贾氏专权,纷纷想杀贾氏而独掌大权,于是便发生了晋朝历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乱”。其中八王全部是晋皇室宗亲,他们分别是:汝南王亮、楚王玮、齐王冏、赵王伦、成都王颖、长沙王乂、河间王颙、东海王越。公元299年,赵王伦杀贾后及其党羽,独揽大权。其后,又于永宁元年(公元301年)废惠帝自立为帝,是为“八王之乱”之始。此后,齐王囧、赵王伦、长沙王义、河间王、成都王颖之间为了夺取政权不断发生战事。直至公元306年,东海王越毒死惠帝,拥立武帝司马炎第二十五子怀帝司马炽继位,历时五年的“八王之乱”方为结束。此次发生在晋朝后期的“八王之乱”使晋朝原本就衰弱的统治进一步恶化。至西晋末年,不仅国内人民纷纷起义反抗暴政,而且域外的匈奴、鲜卑诸族也对西晋的统治虎视耽耽。

公元308年,匈奴大单于刘渊称帝,迁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开始了灭晋的历程。登基后,刘渊立即遣其子刘聪与大将王弥进攻西晋都城洛阳。当时在洛阳掌握大权的东海王越,为了自保,竟带领四万人马和大批朝臣撤出洛阳,东驻于项,并于次年忧郁而死。刘聪趁此机会消灭了东海王所部人马,攻克洛阳,掠走晋怀帝司马炽。怀帝被俘后,豫州刺史阎鼎与雍州刺史贾疋等人又拥立武帝之孙司马邺为帝,都于长安。至建安四年(公元316年)长安被围,此时晋已无力御敌;晋愍帝司马邺出降,西晋王朝终结。

西晋自武帝建立政权以来,共历三代四帝,前后仅五十一年。西晋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外族消灭的王朝。

(十一)东晋

东晋王朝(公元317年~公元420年)由西晋王室后裔在中国南方建立起来的小朝廷,虽然在今天我们将其作为一个朝代写进中国的古代历史,但事实上东晋的统治范围却仅限于江南的半壁河山。在此期间,中国北方一直由赵、前秦等外族统治者控制。并且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两个时代--东晋、南北朝――近三百年的时间。

公元316年,西晋的末代皇帝司马邺被俘,宣告了西晋的灭亡,但一些晋朝的旧臣并不甘心亡国的命运,仍在全国各地积极活动,准备恢复晋朝的统治。317 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南渡过江的中原氏族与江南氏族的拥护下,在建康称帝,国号仍为晋,司马睿是为晋元帝,因其继西晋之后偏安于江南,故史家称之为东晋。

由于东晋王朝的统治阶层大部分是由过江避难的中原名门望族与江南的土居氏族组成的,存在着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他们之间一直相互排挤;在东晋统治的一百多年中,中原氏族占据统治的主导地位,而南方土居氏族则一直被排斥。元帝年间,北方大臣王导希望改变这种状况,他在南北氏族之间奔走,极力劝说各族修好,但收效甚微。后来江南氏族也曾多次因不满东晋的统治而反抗,大大地动摇了东晋的统治。

自晋元帝元年(公元317年)至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是东晋发展比较平稳的时期,虽然在此之间也有过一些叛乱,但都被镇压下去了。元帝末年,王导之弟王敦起兵反晋,遭到其兄王导与朝臣的抵抗而未能成功;其后桓温也曾觊觎帝位,又被王、谢两大家族抵制下去。公元 385年,东晋重臣谢安病死,晋孝武帝将大权交于其弟司马道子,司马道子与其子司马元显把持朝政,他们暴虐无能,大肆剥削人民。使图谋王位的大族有机可乘。公元398为的王、殷仲、楷等人的联军占据了建康以西的州郡,使朝廷的统治被限制在东方的八郡内,开始了其衰亡白过程。

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39年),信奉“五斗米教”的孙恩趁民心骚动,于东方起事他们在短短的十几天中就发展到数十万人,后被晋将谢琰、刘牢之击溃逃至海岛之上,直至公元402年才被彻底消灭。这次起义大大削弱了晋朝的力量,桓玄便借此机会发兵攻占建康,废掉晋安帝,自立为帝。此时晋朝四大家族中的谢、王、庾三家已相迷衰落,唯一有实力与桓玄对抗的只有在对抗孙恩起义时才发展起来的实力人物-刘裕。于是,刘裕率众击败桓玄,推恭帝司马德文即位,名义上恢复了晋王朝的统治,但实权却完全掌握在刘裕自己手中。公元420年,刘废晋恭帝,建立了宋国,结束了东晋的统治。

东晋虽然偏安于江南,但历代帝王都希望收复北方的国土。其中以王、谢、桓、庾四大家族为主的北伐,在东晋时曾进行过多次。公元311年,大将祖逖出兵收复河北,但后因受到朝廷的排斥忧郁而死,最终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公元 383 年,谢安在淝水之战中击败符坚,立即使其弟进军北方,收复了徐、兖、青、司、豫、梁六州,取得了东晋北伐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东晋安于江南,使得江南的名士与渡江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北方的手工业技术与南方的手工业技术相互融合,使东晋的手工业水平比西晋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另外,自曹魏以来,中国的文学发展一直处于大步前进的时期,其中以东晋年间的文人最为著名。东晋出现了山水诗人谢灵运、田园诗人陶渊明等人。他们对旧体诗作出改革,为后来隋、唐的诗文盛世创造了前提条件。

东晋在江南建国的同时,中国的北方则为鲜卑、羌等少数民族控制着,在历史上称之为“五胡十六国”。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更多地接触到华夏文化,使之与汉民族逐渐发展为同一生活习惯的民族,进而被汉族融合。自魏、晋、南北朝之后,中原北方大体已形成以汉族为主、其他少数民族混居的人口构成形式,使中国正式成为具有相似生活习惯的多民族国家。

东晋自晋元帝司马睿建国共历十一帝,一百零三年。在此期间,中国一直处于分裂状态,而且东晋灭亡之后,这种状态也一直未能得到改变,随之到来的是另一个分裂时期――南北朝时期。

(十二)南北朝之南朝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东晋之后建立于中国南方的四个朝代的总称。自公元420 年东晋王朝灭亡之后,在中国南方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而它们存在的时间都相对较短。其中最长的不过九十五年,最短的仅有二十三年,是我国历史上朝代更迭较快的一段时间。在我国历史上南朝与北方的北齐、北魏、北周等国合称为“南北朝”。

宋(公元 420~公元 479 年)

宋朝的开国阜帝刘裕是东晋末年发展起来的新兴力量。他在与东晋四大家族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于公元420 年废掉了晋帝,自立为王,国号宋。为区别于后世赵匡胤建立的宋朝,史学家常称之为“刘宋”。由于刘裕出身贫寒,又看到了东晋因大族屡屡兴兵反抗而使其灭亡的教训,故而在他登基后,不再重用名门大族。其用人也多为贫寒出身,兵权则主要交于自己的皇子,所以没重蹈东晋发生大族割据的覆辙。然而,皇子相互间争权夺利、以致相互残杀,这是刘裕始料未及的。公元422年,刘卒,宋少帝、文帝相继即位。其中,文帝刘义隆在位的三十年间,是宋朝最繁荣的一段时期,这时南方经济、文化才真正有所发展。公元5051与北朝的魏交战虽各有胜负,但都损失惨重,使南北方无能力再发生大战。从此,南北方相对稳定下来。公元454 年,文帝薨。文帝死后,宋孝武帝、宋明帝先后为帝,但他们俩都是有名的暴君,其不仅对诸将疑忌,而且兄弟间相互残杀,政治一度混乱。在此期间,南兖州刺史萧道成趁政治混乱之机而形成了较强的势力。479 年,萧道成灭宋,建立齐。至此,宋朝宣告灭亡。

齐(公元 479~公元 502 年)

齐是四个朝代中存在时间最短的,仅有二十三年。齐高帝萧道成借鉴了宋灭亡的教训,以宽厚为本,提倡节俭。他共在位四年,在他临死前,要求其子武帝继续其统治方针,并且不要手足相残。武帝遵其遗嘱,继续统治国家,使南朝又出现了一段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武帝死后,齐国的皇帝又走上了宋灭亡的老路,他们纷纷杀戮自己的兄亲叔侄,至东昏侯时,因其疑心过重,几乎将朝内大臣全部处死。这样一来齐国的江山又被动摇了。公元501,州刺史萧衍起兵攻入建康,公元02帝位于萧衍,南齐覆灭。

梁(公元 502~公元 557 年)

梁朝的建立者萧衍擅长文学,499 命为州刺史,他乘齐国内乱,发兵夺耳了皇位,建立了梁朝。萧衍是为梁武帝,共在位四十八年。在武帝时期,北方的魏国已经衰落,再无能力对南方形成威胁。这本应为南方发展的大好时机,但武帝却昏庸无纵容大臣剥削人民,却又以自己节俭为借口,对一些忠臣的建议置之不理。公元 548 年,投降梁的东魏大将侯景倒戈。他以武帝从子萧正德为内应,进攻梁国。次年,侯景攻陷台城。此时,梁武帝早已饿死于城中,其子萧纲即位,是为梁简文帝。公元551年,侯景杀死简文帝,至此梁已完全处于崩溃的边缘。公元 557 年,在讨伐侯景的战争中发展起来的陈霸先灭梁,建立陈。

陈(公元557~公元 589年)

公元 557 年,陈霸先废梁敬帝,自立为帝,建立陈,是为陈武帝。此时,中国南方经过了多年的战乱,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便注定是短命的。陈武帝与其继承者文帝、宣帝先后消灭了王僧辩、王僧智等反对势力,又在建康附近打败北齐军。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梁的统治,但毕竟由于国力衰微,陈的统治被局限于长江以南、宜昌以东的地方。公元 583 年,陈宣帝卒。其子后主陈叔宝即位,此时北方已被隋朝统一,全国的统一也已指日可待。公元 589 年,隋文帝杨坚灭陈,结束了中国长达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

南朝是继东晋之后,由汉族在南方建立起来的朝廷,虽然他们的存在都不过几十年,但其作为汉族的统治,使汉文化得以保存和发展。如果没有它的存在,汉族则可能被少数民族消灭,使华夏文明就此结束。所以,南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十三)南北朝之北朝

北朝(公元386年~公元518年)是我国历史上与南朝同时代的北方王朝的总称,其中包括了北魏、北齐、北周等数个王朝。但与南朝不同的是,北朝诸王朝的建立者大部分是北方少数民族,并非汉族。

自西晋灭亡后,中国北方一直处于“五胡十六国”割据的混乱局面,直至公元 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在北方建立起北魏后,北方才脱离了东晋名义上的统治,使局势逐渐安定下来。公元 471 年,魏孝文帝即位,开始了北魏的第一次重大改革。孝文帝拓跋宏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五岁登基,二十四岁正式接替文明太后执掌政权,执政伊始,他便开始了“文治”政策。为了加强同汉族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交流,公元459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义,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至曹魏故都洛阳。由于洛阳远离鲜卑贵族居住的平城,保守势力相对较弱,在这种情况下,孝文帝开始了他的改革。

首先,孝文帝下令鲜卑人改穿汉人服装,禁止说鲜卑话,废除了鲜卑族的种种特权。后来又将鲜卑诸姓改为汉姓,其中拓跋改作元姓,另外还有一些鲜卑姓氏都改为长孙、穆、奚、陆、贺等汉族姓氏,孝文帝还通过婚姻方式来加强鲜卑同汉族的关系,同时在政治上重用汉族官员。通过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汉族的先进文化及先进的政治制度完全融人了北魏的统治中,中国的北方已经开始进入了民族融合的阶段。

公元499年,拓跋宏死于南征的途中,时年仅三十三岁。孝文帝死后,北魏开始逐步走向衰落。在其后的三十几年中,魏宣武帝、孝明帝、孝庄帝等人先后执政,他们逐渐废弃了以前的民族和解政策,又恢复了鲜卑族的特权,于是新的矛盾产生了。公元534年,北魏的孝武帝因不满当时实权人物高欢的胁迫,出走于长安宇文氏家族,而高欢则另立元善为帝,于是北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此后,高欢之子高洋与宇文觉先后废东西魏帝建立了齐朝、周朝、史称,“北齐”、“北周”。其中北齐存在二十七年,北周存在二十四年。

北齐建立于公元550年,它的建者是高欢之子高洋,是为齐文帝。由于北齐是在东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较为强大,文帝在位期间,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故而使北齐的国力优于北周。但自文帝以后,相继即位的孝昭帝、武成帝都是暴君,他们位期间、大肆杀戮元姓(北魏皇室)与汉族官员,使得北齐失去了鲜卑族与汉族广大人民的支持。公元 577 年,北齐被北周消灭。

与北齐同时存在的北周,是由宇文觉于公元557年在西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王朝。在建立之初,它的实力明显弱于北齐,但由于周武帝宇文邕(公元561-579年在位)的治理,使北周逐渐超过了北齐而强盛起来。在此期间,大部分奴隶被赦免为平民,和解了统治者与人民的矛盾,而武帝自己生活朴素、勤政爱民,深受各族人民爱戴。就这样,北周开始了它的强盛时代。公元 578 年,周武帝卒,传帝位于宣帝,但此后北周的军政大权逐步落人了外戚杨坚的手中,后来杨坚于公元581年废周静帝,建立隋朝,并逐步统一全国,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的局面。

在南北朝期间,由于历代统治者都以佛教为国教,故而有许多庙宇及石窟佛像流传于世,其中敦煌千佛洞、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成为我国佛像艺术宝库之中的瑰宝。

自东晋灭亡以来,南北朝成为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南北分裂时期之一,虽然它的形成使经济发展有所停滞,但由于外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而形成的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却是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正是在这种条件下,中国北方的诸族逐渐被汉族同化,最终成为同一民族。而正是这种作用,为将来中国成为统一国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我们说南北朝的分裂,对加速民族统一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述历史(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