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由内而外的教养》02:如何教孩子感知现实——故事力

第二章:如何教孩子感知现实——故事力

共同的故事能够把我们与他人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对特定群体的归属感。

我们创造了故事,而故事反过来影响了我们的人格和品性,因此,无论对个人还是整个人类来说,故事都是非常重要的。

本章是从一个故事开始的,三岁的安妮卡乐观外向,在周围语言不通的情况下也可以很好的融入其中。但是,当她磕破了膝盖后,她哭着找妈妈,老师试图安慰她,并且想告诉已经打了电话,妈妈马上就回来了。可是这一切信息都无法用语言传递给安妮卡。直到老师用玩具电话和几个洋娃娃开始进行场景表演,安妮卡停止了哭泣安静了下来。甚至在妈妈到了之后,她还尝试着让老师帮刚才所表演的场景再来一遍。

这个故事让我联想到,在众多培训机构琳琅满目的培训项目中,有一个最近很流行的项目——儿童戏剧。三叶草故事家族每一年也会如期举办绘本剧大赛,邀请众多家长带着孩子一起来完成一段故事的舞台表演。那么从故事中表达,我们和孩子会收获什么呢?

故事具备: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谁(或者和谁)发生了什么?

孩子喜欢故事,因为故事可以给孩子安全感,在孩子经验还不够丰富的时候,故事的场景,会变成一种先行经验储存到他们的大脑中去,当在未来的某一刻,这个经验就会被提取进行运用;如果故事的场景孩子曾经经历,那么就会和孩子产生共鸣,增强孩子与这个世界的链接,获得归属感。

左脑和右脑

左脑作为逻辑化线性化语言化的处理,会晚于右脑发育,所以在早期,孩子更喜欢看图(也只能看图),对于视觉空间的运用和发展会早于逻辑推理能力。

每个人都能够使自己远离那些不可控制且难以预料的原始情绪。这种远离被视为一种由左脑处理模式其主导作用的状态,即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左脑对右脑输入的信息不予理睬。

我们如何处理亲密关系,如何处理亲子关系,如何处理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很多时候,都取决于我们的早期记忆。当这个记忆成为模式,我们的生活就会变成一个循环。但是如果当我们有足够多的经验,让我们去感受,大脑也会进行比对,左脑也会进行甄别,并且选择优化进行存储。而这些经验的来源便是“故事”。经验有助于我们感受,感受越丰富,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对他人的理解,甚至对自己的理解都会随之丰满。

我们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思考,试着去感受两种思维模式到底有什么不同。把这两种思维模式融合起来,对建立完整严密的思维以及讲述连贯的生活故事都是必不可少的。

最后,达到我们能左脑处理模式和右脑处理模式协同运作,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除了左右脑的思维模式之外,还有时间协调模式。这是构建生活故事的基础。

我们和孩子的关系是建立在很多共同经历之上的,那些能够触动内在心理感受的经历能够促进良好健康的人际关系。

接下来看看我们在群里的精彩讨论吧!

感谢各位的陪伴!我们一起阅读,共同成长!

期待下周再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共读《由内而外的教养》02:如何教孩子感知现实——故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