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派克先生尽可能地为“爱”下了一个清晰的定义。因此我才明白,我以为的爱情、亲情、友情都太肤浅。我们不是因为说不清道不明的缘分而互相牵绊,而是因为爱自己,所以爱他人。
“爱与非爱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当事人意识和潜意识中的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爱。”
这句话我反复琢磨了很久,原因是书中所说的“潜意识”并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理解的“下意识”。我的理解是,当事人所认为的其爱的目的(动机)与其内心深处真正的目的(动机)若不同,就不是真正的爱——我们所以为的爱,并不都是真正的爱。
爱真正的动机,是促进自我和他人的心智成熟,而前文早已说过,心智成熟的旅途痛苦而艰难,这也就决定了爱的过程必然是持续的,且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那么让我们不断前行的这种“意愿”,又和普通的“欲望”有何区别呢?
“只有强大到足以转化为行动的欲望,才能够称为意愿”
“花言巧语”绝不是真正的爱,“想爱”和“去爱”有着实质的区别,而主动将意念层面的爱转化为实际行动,才是真正的爱——由此我们也看到了爱的主动性。
现在,想必你已经意识到自己对“爱”的误解。
坠入情网是真正的爱吗?
“在某种意义上,坠入情网是情感和心灵的一种退化。与心爱的人结合在一起,跟童年时与父母相伴的记忆彼此呼应,让我们仿佛又体验到幼年时无所不能的快感,又感觉到自己强大有力,似乎没有什么能阻止我们实现愿望。”
我虽没有体验过与异性之间真正的爱,也没有真的“坠入情网”过,但经历过相类似的体验,庆幸的是,最后理智都会占据上风,把我从狂喜中拉回现实——原来我喜欢的不过是想象中的他,是一种幻觉。真正的爱也许并不浪漫,它是细水长流,是自我界限的拓展,甚至不会出现热恋的感觉。不久前做的一个梦,恰恰印证了这个道理,默默地靠近、心照不宣的牵手、浅浅的依靠,都是甜蜜而温馨的瞬间;最重要的是卸下层层防备,面对真实的自己和他,在相处中共同成长。
坠入情网需要机遇和缘分,不能人为制造,而真正的爱是主观意愿。我的理解是,一个人只要主动地寻觅与发现,终究能找到合适的另一半,相知相爱。寻觅的尽头也许很远,但正好给了我们时间,把更好的自己呈现给他或她。
坠入情网不等于真正的爱,那么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它使我们提前体验到自我界限消失,与另一半真正结合到一起的快乐,在坠入情网的过程中我们对对方做出承诺,在“履行承诺的过程中,真正的爱便可能产生”。
再说回“自我界限”,真正的爱与自我界限的拓展息息相关,而在不断深入的爱中,自我界限向自我延伸到他人乃至整个世界,我们也能从中体会到类似于“坠入情网”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是持久并更令人满足的——“我们是与所爱的对象真正结合在了一起”。
依赖也并不是真正的爱。
“所谓消极性依赖,是指患者只在乎别人能为他们做什么,却从不考虑自己能为对方付出多少。”
我想大家都经历过这种依赖的瞬间,对父母、对朋友,有时候我们只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要求别人,却没有意识到主动的给予和改变。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也渐渐意识到把自己的快乐寄托在别人身上是痛苦的,别人不可能永远顺着我们的心意,我们也不一定值得别人无私的付出。毫无节制的依赖,捆绑自己和他人,最终只会阻碍心智成熟,带来伤害。
“导致消极性依赖的根源是缺乏真正的爱。患者由于在童年时没有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终日与孤独和空虚为伴,所以,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得到别人的爱。”
“没有资格得到别人的爱”,从而衍生出两种极端,自我放逐或者不择手段地维系与他人的情感关系。我曾游走在两种极端之间,不知所措。平衡的状态难以达到,但在意识到自身和他人的独立性时,我也就更能专注自己,体会孤独,学习孤独。
爱与依赖的本质区别,在于:
“那些与心智成熟无关,不能给心灵带来任何滋养的”精神贯注”,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
精神贯注的对象不仅可以是人,还包括事物,金钱、权力、爱好等等,但爱的唯一目标是“促进心智的成熟和人性的进步”,其对象是人。若我们追求物质的最终目标是心灵的成长成熟,那么真正爱的对象其实是人;若为了物质而去追求物质,那不是真正的热爱,只会在目标达成后感到空虚而不是满足。
而享受别人的依赖、一味溺爱,而忽视其心灵成长,也不是真正的爱。
“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和有效的敦促。”
在爱别人的过程中,基于对方的考虑,也往往伴随着痛苦的决定。
“在不合理的给予和破坏性的滋养背后,尽管动机多种多样,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给予者以“爱”作为幌子,只想满足自己的需要,却从不把对方的心智成熟当一回事。”
像我,讨好性人格的背后也有寻求某种道德优越感的嫌疑。当别人因为我无节制的好而感到愧疚时,我仿佛也享受到了报复的快感。但我已经记不清是否有掉进陷阱里的人,我又是否体会到了那种快感。对别人好,我的出发点更多的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反馈和关注,但回馈却总被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又让我产生了失望和恨意。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不是为爱而爱,需要警醒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