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孙子》之九:高度不确定性下的必胜之法

面对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战争,孙子凭什么可以自信的说出——“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他的这种自信的来源是什么?他是否已经掌握了在不确定性中取胜的规律,否则他怎会如此自信?我们可以顺着这个思路去探索一下孙子所提出的获胜法则。

首先是以知为基础

孙子极其强调在战争中,知的重要性,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在敌-我-环境这个不断变化的复杂系统当中,要想保持能够存活下去的状态,必须让自己的主观认知符合敌方和环境的客观变化,认知越符合客观实际,所采取的策略越能反应和应对客观的现实,就越有可能成功。

尤其重要的是对敌方的认知。在实践中,孙子提出了知的两面,对自己的一面,和对敌的一面。对敌一面是如何造成敌方的信息不对称,认知判断的失误;而在对己的一面,则强调要不断加强我对敌的认知。比如,孙子提出“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于进攻的人,行动在九天之上,善于防守的人藏于九地之下)“形人而我无形”(让对方显现自己的力量和意图,而隐藏自己的力量和意图)等等说法都是在提醒为将者要想方设法隐藏自己,让敌人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造成敌方的信息不对称和误判。

用各种方法调动敌人按照自己的意图行动,实际上就是让敌人的认知随着我方走——我让你知道什么,你就知道什么;我不让你知道什么,你就不能知道什么。另一方面,要想方设法的了解敌方的现状和意图,因此,通过间谍收集敌方信息实在是太重要了。孙子用了一整篇的篇幅讲用间的重要性,其缘由就在于搜集敌方信息重要性。

其次,是以不可胜为起点

前面提到战争是高度不确定性的,那么在高度不确定性下的策略又应该是什么呢?孙子给出了他的答案——从寻找确定性开始。既然“胜可知而不可为”那么就要等待胜机的出现,在此之前最好的方法是要保存自己。所以孙子提出“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先做到不可被战胜,然后等待敌人犯错,抓住敌人的可乘之机。)原因是“不可胜在己,而可胜在敌。”在战争中,敌方是不可控的,有时候甚至是不可知的。只有自己是可控的,可以控制的是让敌方没有战胜自己的机会。

这样才能做到“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处于不败的位置,而不错失击败敌人的机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曾国藩的“结硬寨,打呆仗”。早期的湘军在军事进攻能力上不如太平军,在与太平军交手中吃足了苦头。湘军后来发展出一种策略,就是不论在哪里和太平军对峙,都先把防守做好,把寨子修得异常严密和结实,让太平军无可胜之机,慢慢和太平军耗着,等待取胜的机会。可以说太平军就是这样被湘军耗死的。

第三,通过各种办法,调动敌人,造成局部优势,歼灭局部之敌(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那么当双方的纸面实力相近,甚或敌方的实力高于我方的时候,如何获胜呢?战场上所谓的强弱都是相对的,并且在各个局部是不断变化的。孙子的策略是通过时间和空间的调动,在某一个局部区域使我方的力量极大的强于敌方的力量,寻找有利时机歼敌。调动敌人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利诱或威逼——“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所以,善于调动敌人的人,显露自己的力量诱敌,敌人必然会跟从;给敌人利益,敌人必然去夺取;用利益调动敌人,用兵卒等待敌人。)“能使敌自至者,利也。能使敌不得至者,害也。”(对我方有利,就要让敌人听我调遣,自己送上门;如果情况不利,则将敌人调离我的方向。)

也可以利用敌方的认知盲区——“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让敌人的力量分散——“则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让敌人显现自己,而我却隐藏自己,就能达到我集中力量,敌人分散力量的效果)而最终达到的目的是“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我集中于一,敌人分散成十部分,我就是拿自己的百分之百,攻击敌人的十分之一的力量,所以局部看,我众敌寡;可以每次战斗都以众击寡,和我作战的敌人总是少的,想打胜仗,就简单了。)

在红军四渡赤水的战例中,红军一部佯攻敌人实力空虚的贵阳(蒋介石当时就在贵阳),这是攻敌所必救,导致敌人主力必须加速赶赴贵阳回救。这就是“形之,敌必从之”。而红军主力则利用敌人的调动所造成的空隙,渡过赤水,脱出敌人的包围圈,实现了突出敌人围堵的战略目标。

还有一个战例,就是著名的围魏救赵,魏国大将庞涓攻击赵国都城,眼看将要攻下。齐国大将田忌和孙膑发兵救赵,但是他们没有直接攻击围赵的魏军,而是挥师直取魏国的都城大梁,即使魏军明知齐军有诈,也得回军救都城,这就是攻敌所必救。之后,齐国步步引诱魏军(魏军为了追击齐军,只有部分精锐骑兵先行赶上。),利用有利地形,设伏大败魏军,并杀死庞涓,一举摧毁魏国的精兵力量——魏武卒,从此占据了对魏的军事优势地位。

第四,累积优势,在有利态势下决战。

通过前面三个阶段,一步一步的累积小胜,直到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个时候,就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决战了。《孙子兵法》对决战的描述反而相对简单——“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真正的善战者的胜利都来得轻松、简单,没有那么多惊心动魄,所以自然也就没有显赫的名声和勇敢的功绩。既然,胜利已经成为必然,相对也就没有那么可歌可泣了。

当然,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所谓的必胜法则,并不是教条,而是规律的总结,它有指导性,却不是获胜的操作手册。如果想按图索骥,则必将刻舟求剑。

你可能感兴趣的:(解读《孙子》之九:高度不确定性下的必胜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