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的《三体》在近几年卖的非常火爆,学生中有很多学生都有涉猎,它被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小说推上了世界的高度。所以本文的谈话导入很自然就过度到文章,这是一篇科幻小说,也是一篇自读课文。
科幻小说将科学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片奇妙而合理的想象天地。科幻小说历来有“软”“硬”之分。缺乏理工科知识背景的科幻作家往往回避小说中的科技原理,以传统的小说元素如情节、人物、心理描写见长,是为“软科幻”;反之具备理工科知识的科幻作家往往对小说涉及的科技原理尽量运用、理性诠释,而往往忽略小说的人文关怀要素,是为“硬科幻”,刘慈欣的小说,可谓兼两者之长而去其短,作品中有依据科学原理的大胆猜想和假设,又有充盈丰沛的人文关怀精神。
科幻小说需要巧妙的想象,但在故事情节方面仍应符合一般人的思维习惯和生活真实。如本课,有了一双传感眼镜,就能够把远处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到的内容传送到主人公那里去,让其分享亲临现场的感觉,地心的高温、字航服、失重等也符合一般人的科学常识,在理解上不会产生障碍。课上我通过《海底两万里》给学生做了对比,就比较好懂了。
由于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在之前我有安排了扎实的预习,所以字词及作家作品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因此直接让学生展开自读,提出浏览要求进行浏览。浏览时关注书上的旁批问题,可随时记下自己的见解。浏览完毕,让学生结合黑板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而后小组派代表上讲台来表述自己的观点。
问题如下:
1、标题中的“她”是谁,“眼睛”又指什么?
2、文章中有两条线索,明线是什么?暗线呢?
可以怎样去划分段落?
3、小女孩儿有怎样的性格和品质?
作为叙述者的“我”呢?
4、小女孩对我产生了哪些影响?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鼓励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板书。在讲解的过程中结合问题去设计符合课文、表达自己见解的板书或者思维导图,以鼓励为主,及时肯定与评价。
本节课主要以学生为主,我在课程的后半段给学生明确了段落层次、人物形象和写作特点。
课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主任让“我”带上“她的眼睛”去度假。第二部分,“我”来到小姑娘起航前的地方,在草原上度假。
这部分通过叙述白天游览草原,夜晚观看月亮并期盼日出等情节,描绘出了小姑娘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热爱,也暗示了小姑娘身处非常特殊的环境。
第三部分,“我”发现了小姑娘的真实身份,并补叙地航船失事的情况。
这部分对地心航行的背景、地航船失事的经过、小姑娘身处的困境进行了详细描写,赞美了她不怕牺牲、坚持进行科学考察的精神。
第四部分,尾声,“我”挂念小姑娘,带有无限的伤感和咏叹
人物形象:
“我“--小说的叙事者,也是小说中起串联情节作用的人,“我”的性格既有开朗热情的一面,也有灰色伤感的另一面,内心深处的悲观情怀,使“我”这个形象更加丰满。
“小姑娘”--地航飞船的领航员,身处险境而不惊恐,不慌乱,还不告诉“我”自己所处的位置,不吐槽倾诉自己的郁闷,继续坚守岗位,不仅表现出勇敢,乐观坚韧的品质,更带有一种急杜的英雄主义色彩。
写作特点:
1这篇小说想象奇特,构思巧妙,读来令人兴趣盎然,科学幻想小说必须进行大胆的虚构,以唤起富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人们在科学领域里无拘无束地去“异想天开”。
2作者很会讲故事,尤其善于制造悬念。文中多处埋下伏笔,最后的谜底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小说善于设置悬念和伏笔,比如那一支飘浮在空中失重的铅笔,小姑娘做出去“起航前去过的地方”决定的艰难,窄小的控制舱和隔热系统异常发达的太空服,小姑娘对花草溪水微风的激动不已以及没看到日出的遗憾,等等,这些都为下文谜底的揭开做了铺整。
3在叙事上张弛有度。美丽的草原、浪漫的旅店月夜与地航船惊心动魄的危急事故构成了强烈的反差。当谜团揭开后,人们不禁会在恍然大悟之余,陷入深深的回味与反思。
全文通过富有奇特功能的传感眼镜,将科幻小说中的“我”与远在失事后身处地心的地航船领航员小姑娘连接了起来,将现实中看起来绝对不可能发生的故事有声有色地虚构了出来。阅读中,要注意感受作者非凡的想象力,引导学生阅读时注意,科学幻想作品,在小说细节上还是强调生活的真实性的。从中汲取养分,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加强对课文中科幻与探险精神一致性的理解,如小姑娘形象的塑造,就有很多探险的悲壮气氛与献身精神。
平时的课堂讲解较多,这篇自读课文我让学生自己进行阅读和梳理。前半部分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导致后面我强调的几点时间非常仓促。所以今后的教学中还是要在锻炼学生的表达方面,多给学生时间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