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和塑造思维

现在我们开始解析第一个要点——如何正确传播和塑造思维。

首先我想告诉你的是,我们的思维模式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被外界环境塑造的。

著名社会学家本杰明·巴伯曾经说:「我不会将世界两分成弱和强,或者成功和失败……我会将世界分成好学者和不好学者。」

那么,为什么一部分人热爱拓展自己的技能,而另一些人变成了不好学者?

是这样的,从出生以来,父母们都在有意无意向孩子传递信息,而孩子也恰恰对这些信息非常敏感。有些家长传递的信息偏固定型思维。他们会说,你的能力不会变,当你没到达我要求的时候我就该批评你、惩罚你。也有些家长传递的是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信息:你会不断成长的,只要你努力,孩子,别怕被评估,别怕被贴标签,你可以慢慢来。

遗憾的是,多数人从很小的时候就被训练成固定型思维模式,即使父母的本意是好的,是想鼓励孩子、帮孩子增强自信。

听一听下面这些夸奖所传递的信息:

「你学得真快!你真聪明!」 「看这张画,你说他是不是下一个毕加索?」 「你真聪明,你根本没学习就拿了高分!」

这些夸奖是不是听起来很熟悉呢?你身边的人有没有这样表扬过孩子呢?

而事实上,孩子对这些夸奖的潜在解读是这样的:

「如果我学东西不那么快,我就不聪明了。」 「我以后不应该尝试画太难的东西,不然他们该觉得我不是毕加索了。」 「我如果很努力学习的话,他们会觉得我其实没那么聪明。」

这个现象引起了德韦克的注意。

在过去的 10 多年里,为了了解不同的表扬方式对孩子行为的影响,她研究过成千上万个学龄前儿童,设计了很多实验。她发现,被塑造成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孩子,无时无刻都在担心自己的能力被评估,于是开始变得畏惧挑战,害怕自己不够聪明。一旦有机会做出选择,便会主打选择做简单的任务,这好让自己看上去聪明。

在某个实验中,德韦克让孩子独立完成一轮智商测试。第一轮的题目很简单,几乎所有孩子都能相当出色地完成拼图任务。然后研究人员会把分数告诉孩子,并附一句鼓励或表扬的话。其中一半孩子得到的是一句关于智商的夸奖,比如:「你很有天分,你很聪明。」另一半孩子得到的是一句关于努力的夸奖,比如:「你刚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现得很出色。」

接下来发生的事可以说让我非常吃惊了。

当这些孩子在第二轮测试中可以选择题目难度的时候,他们的选择竟大相径庭。

第一轮中被夸奖有天分的孩子们,大部分做出了安全的选择,也就是再拼一次简单的拼图。他们对研究者说,天生聪明的孩子「是不会犯错误的」。

而刚刚被夸奖努力的孩子们,大多选择了尝试拼一块更难的拼图。他们会说,难道有人会愿意一遍又一遍地拼同样的拼图?这些孩子关心的是拓展自己的能力范畴,而不是自己看起来是否聪明。

从这个实验中,德韦克得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结论,那就是「夸孩子聪明不如夸孩子努力」。

另外,德韦克也提到了给孩子贴标签的潜在危害。比如夸这个孩子是艺术家,那个孩子未来是科学家。请记住,你这样说并不会帮助他们。因为当孩子被贴上肯定的标签时,他害怕会失去它;而当他不幸被贴上否定的标签时,他会害怕自己正如标签所说。所以,最好的方式是换一种属于成长型思维的方式去夸奖孩子。

德韦克的这些结论和建议已经被很多具有发展眼光的父母、老师、运动员和管理者应用。有意思的是,德韦克这些观点对于我们中文读者来说其实并不陌生。

早在北宋时期,王安石就在《伤仲永》一文里提到了类似的观点,强调后天努力对于成才的重要性。神童「方仲永」,因为被父亲当作一个造钱工具,没有机会继续学习而沦落到「泯然众人矣」,原本才华过人,最后却变得跟普通人一样。

-from知乎读书会《终身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正确和塑造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