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雨烟先来讲个故事。
2012年,心理学家威尔霍夫曼做了一项实验,实验内容是给205名成年人配备传呼机,传呼机随时会响起,实验对象被要求回想过去30分钟的感受,或者想要做的事。经过一周的时间,研究人员收集了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这些人整天都在抵制欲望。
这里所说的欲望,主要是指人们在工作遇到困难时,往往会想要休息,查看手机和娱乐网站,听音乐或者看电视。而网络和电视诱惑力最强。
这项研究告诉我们,一个人一天中,用来对抗各种欲望的时间,远远大于用来深度思考或者深度工作的时间。
如果有人说,我可以用意志力抵抗这些诱惑。但是罗伊·鲍迈斯的一项研究表明,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也就是当你在用意志力抵抗一些诱惑时,你的意志力也在逐渐被消耗,直到毫无意志力。
那怎样才能保护意志力,不被消耗完呢?
答案是让深度工作成为一种日常习惯。
今天,雨烟带大家解读《深度工作》第二部分中的一些内容,帮助我们打通深度工作的壁垒,将深度工作变成我们的习惯。
相信大家都有一个体会,工作了一段时间后,特别想刷手机或者浏览网页,甚至刷手机刷到停不下来的情况也大大存在。这个时候,如果让我们做一些集中精力的工作,会感到很痛苦,有些人选择了放弃工作,有些人需要坚强的意志力才能重新恢复到工作中。
移动互联网兴起带来的诱惑,比过去更厉害,我们现在每天需要抵制更多欲望。由此带来的意志力消耗更为巨大,这也是我们常常感到心累的原因。
但如果提前做好了计划,比如每天有特定时段,用于固定的工作和娱乐,那么就无需再消耗意志力去启动工作,工作自然而然发生。
这样的安排如果能够长时间持续,就会形成一套固定的习惯,习惯一旦形成,意志力也不会被大量消耗在琐碎的事情中,我们会感觉无比轻松。
在明白了深度工作的重要性后,那怎样才能将深度工作融入生活习惯中呢?
卡尔给我们提供了几个参考策略,下面我来为大家深入讲解。
1、选择适合自己的深度工作环境。
唐纳德·克努特是一位计算机领域的高阶人士,他为了专注于计算机程序,选择了切断电邮等与外界建立联系的网络途径,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计算机领域的学习中。
卡尔将这种深度工作称为“禁欲式哲学方式”。采取这类方式的人,他们往往具有明确的工作目标,而且处在行业的高级阶段。就比如唐纳德,他虽然不会每天查看电邮,但是每3个月,会有助理把重要的邮件挑出来给他过目。
而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则会选择在一段时间内,隐居到小镇外的树林小屋中,每天早上固定时段写作一段时间。之后走入树林中冥想,以便为第二天写作做足准备。
当然,卡尔·荣格并非全年都在小石屋中写作,他只是每年的固定几个时段选择隐居。其余时间,他的生活和工作依然丰富多彩,他开了诊所,需要通过诊疗获取生活费用,他也会去咖啡小屋休闲娱乐。
《深度工作》的作者将这种方式形象成为“双峰哲学式深度工作”
双峰哲学式深度工作更适用于普通人,他们利用普通工作来维持生活,但也通过深度工作,在其他领域获得高产出。
除却上面两种,还有一些成功人士,他们选择“节奏型深度工作”和“新闻记者式深度工作”。
“节奏哲学深度工作”主要是讲深度工作整合到生活中,使深度工作称为一种简单的生活习惯。《宋飞正传》的作者,杰瑞·宋飞就是采用这样的方式,通过将深度工作融入生活,使生活有了节奏感,最终成为了著名的喜剧演员。
他说,自己每年都准备一个日历,并规定每天都写一个笑话,如果完成了今天的任务,就在日历上打个大红叉。
当然,节奏式深度工作需要我们具有一定的自律能力。
“新闻作者式的深度工作”却更具有随机性。最著名的案例是,艾萨克森写作《聪敏人:六个朋友和他们创造的世界》这本864页的史诗巨著。
他的同事说:“当我们都在露台聊天的时候,他能回到卧室用一段时间写书,我们此时常常听到打字机的声音,或者20分钟,或者1小时。”
对于艾萨克森来说,工作似乎从来不会搅乱他的节奏,只要有空闲,他就会愉快的写作。
任何人的成功,除了付出艰深的努力,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都具有很好的自控力。
2、自律带来自由
自控力和习惯其实是一体两面。自控力好的人,必定有好的习惯。而拥有好习惯的人,自控力也不会差了。
我们都知道,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给我们带来了人类认识自然和自己的巨大财富。在他创作这本书期间,保持着严格的工作安排。
据他的儿子回忆,达尔文每天早上7点准时起床,之后散步,独自用完早餐后,他会在书房深度工作一个半小时,之后,他拆阅信件,10点半又准时回到书房创作。
这样的固定习惯,经过漫长的时间积累,最终内化到达尔文的生活中。
很多针对思想家和作家习惯的研究结果都告诉我们:凡是成功的人,他们将深度工作的效果最大化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让深度工作养成严格的内化习惯。
习惯是因人而异的,所以没有哪一种习惯是绝对正确的,找到属于自己的习惯,需要不断尝试。
很多时候,我们拥有了深度工作的心情,却无法左右外界环境的干扰。这个时候要怎么办呢?
3、付出一定的金钱换取深度工作空间
书中讲到,J·K罗琳在完成《哈利波特》最后一部时,压力很大,她只有深度工作才能实现写作目标。但当时,她在家里完全做不到全神贯注。于是,她选择入住市中心的五星级酒店,选择这家酒店的目的只是因为这家酒店漂亮而已。
结果这家酒店给她带来了很多灵感,包括她写的书里的魔法学校的原型,是酒店对面的爱丁堡城堡。
当我们投入一定的精力和金钱,来换取环境的一些改变,会有助于激发体内的灵感,也为自己深度工作注入能量。
有些人,为了达到深度工作,也会采取一些普通人无法做到的事。
贝尔实验室的威廉肖克利就是这样的一位疯狂者。他曾经认为,自己在高空中,才能不受干扰,而且能够激发他的潜能。于是,他买了美国到日本的飞机票,在飞行途中,他不停地写作。
到达美国后,他接着又买了日本返回美国的机票,等飞机降落机场,他已经完成了写作手稿。整个过程仅仅用了30个小时,
虽然这趟旅程花费了不少钱,但他认为这是物有所值。
这些成功者付出的努力,不仅仅是因为他们通过大手笔改变了环境,更主要的是,他们对于深度目标实现的巨大渴望。
当然,只有做大了,也才能倒逼自己做得更深入,当然也会获得更大的回报。
4、大脑也需要放松
如果说深度工作能让大脑得到最大化的运转和锻炼,那么,在深度工作一段时间后,大脑也需要休息。
漫画家蒂姆克莱德尔曾经在媒体中发布消息:闲散时光不一定要在假期里,也不一定是放纵和恶行,闲散之于大脑,就像维生素和身体的关系一样。
他坚信,深度工作能创造出巨大的价值,他也同样坚信,完成这样的壮举,需要定期给大脑放松。
这种放松效果,其实本质是给大脑充电,让它能更好的为将来工作。
就比如,我们现在很多人提倡,工作不带回家里,工作日结束后,关掉手机和电邮,安心在家里享受家庭时光,以便第二天精神饱满的投入到工作中。当然,这个放松的前提是,工作日高效完成工作。
这样的价值感,相信我们很多人都体会过。经过彻底的放松,我们的洞察力得到提升,深度工作消耗的身体能量也恢复。
艾利克森在1993年的可以刻意练习中一项研究是这样的:他记录了精英演奏家和普通演奏家刻意练琴的时间,研究结果发现,精英演奏家每天深度练习的时间为3个半小时,而且得分两个时段练。普通演奏家练琴的时间会短一些。
这项实验说明了,人处在深度工作的时间是有限的。这个时间界限大概是4个小时。
所以,抓住这段时间,通过深度工作提升工作质量,其余的时间用来放松和处理普通工作,无疑是最动人的选择。
在白天,工作时努力工作,完成时,放松下来,就是掌握了精力复原能力。
这样的习惯一旦固化在你的工作中,完成艰难和重要的工作也就不再让你精疲力尽了。
今天对《深度工作》的解读,让我们知道了怎样把深度工作转化为日常工作的一项习惯。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深度工作环境,其次要坚持自律,将习惯内化;第三是懂得用金钱或者精力换取深度工作环境;最后,我们要学会给大脑放松。
今天的解读就到这里,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