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金枝玉叶》:从锦衣玉食的豪门四小姐到洗马桶的劳改犯,走近民国传奇女子郭婉莹

#齐帆齐微课#

有忍有仁,大家闺秀犹在;花开花落,金枝玉叶不败。

这是1998年戴西女士去世的时候,作家陈丹燕和朋友赠送的挽联。也就在那一刻,确认了《上海的金枝玉叶》作为戴西故事的新书名字。

1.大家闺秀

黛西,中文名郭婉莹,是上海永安百货创始人的千金,1909年出生于澳大利亚,父亲是华人富商,6岁那年,父亲受孙中山的邀请,到上海创办永安百货公司,全家移居上海,住在宽敞的独栋大房子里,上最贵的教会学校,出门坐有保镖的别克汽车,跟宋子文、宋庆龄是朋友。

就读于上海中西女塾期间,她是学校里的风云人物,家世显赫,长相出众,成绩优异,出演莎士比亚的戏剧。之后她前往北京燕京大学,攻读心理学,最要好的同学是罗凤仪,即康有为的外孙女。

25岁那年,她嫁给了从麻省理工毕业回国,才貌双全的吴毓骧——福州林则徐家的后代。

婚后黛西创立了中国第一家现代女子时装设计沙龙,用中国的原料设计世界流行的礼服,而这一路线走的也是当年父亲在南京路上开永安百货公司的路线。

那时候他们一家人,都那样的好看,那样体面,那样幸福,家里那么温馨,家狗那么漂亮,客厅里的圣诞树那么大,福州厨子的菜烧得那么地道,真的像好莱坞电影里才有的十全十美。

2.有忍有仁

可是,十全十美不能永恒,1937年,日本燃起的战火逼近了租界,家里的经济状况开始走下坡路,黛西也失去了工作,第一个孩子出生时连房租都交不起,只能回到娘家居住。

直到太平洋战争随着一颗原子弹的爆炸而结束,丈夫的事业才有了起色,吴宅的日子开始慢慢变好,花好月圆。这时黛西的生活又恢复了安稳、富足和平静。彼时她是无忧无虑的少奶奶。

但是时代的浪潮对个人命运的影响是无法阻挡的,随后的日子,黛西的生活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丈夫上了右派名单,被捕入狱,三年后因病死于提篮桥监狱。

黛西被下放到上海偏远郊区的外贸农场劳动,她的工作是喂猪。当他跟女儿说起喂猪的事竟异常轻松和饶有兴趣,还由此想到到了小时候在悉尼养过的马。她从来没有抱怨,从农场给儿子买回来一只小鸡作为礼物。

农场扩建时,她做小工,拌水泥,爬到高高的脚手架上,将水泥桶递给工人。她骄傲地告诉孩子,别人不敢做的活她都可以做。30年后她在美国遇到肯尼迪总统的遗孀,问起她劳改的情况,黛西说:“劳动有利于我保持体形,不在那时急剧发胖。”

后来她又被送到青浦乡下的劳改地,8个人睡在鸭棚里,到了早上,身下的稻草全都湿了。在这里,她挖了好几个鱼塘。

1963年,黛西被调到外贸业余大学教授英语,但“四清”运动开始后,她成为被批判的对象,被同校的老师攻击,辱骂。

她脱去美国玻璃丝袜和长长的旗袍,换上长裤和布衫,但她看起来依旧那么纯净美丽,娇柔的眼神里闪烁着像钻石一样坚硬但是透明的东西。

两年后,文革轰轰烈烈地开始,黛西被派去清洗厕所。她每天要把盛满粪水的木头马桶从宿舍端出去,倒掉并清洗干净。这一年,她的工资从148元降为24元,除掉孩子的学费,她只吃得起8分钱一碗的阳春面。她说“”它曾那么香,那些绿色的小葱漂浮在清汤上,热乎乎的一大碗。我总是全都吃光了,再坐一会儿。“

同年12月,她被扫地出门,失去了房子,住在几平米的亭子间。郭家的墓地被捣毁,父母的棺材被撬开。没多久她又被送到崇明的东风农场进行劳改,她的工作依旧是清洗马桶。在寒冷的冬天,她因为好奇主动报名去挖河泥。

当兄弟姐妹都选择移居海外,这个一生说英语多过中文的女子黛西却坚定地独自留在了中国。

1934年的结婚照

3.金枝玉叶不败

在那个恶意滔天的岁月里,很多人不甘忍受选择了自杀,黛西摇摇头说:“在你没有经历的时候,会把事情想得很可怕,可是你经历了,就什么都不怕了,然后你就知道,一个人是可以非常坚强的,比你想象的要坚强得多。”

这个曾经锦衣玉食的郭家四小姐,在经历了那么多可怕的事、危险的事、伤心的事后,她还是端正地微笑着坐在你面前,文雅地喝着红茶,雪白的发卷上散发着香气。

那段特殊的十年浩劫结束后,黛西被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聘为英文老师,后来又被咨询公司请去做商务信函顾问。她终于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人们的尊敬。直到八十九岁生命的最后一年,她仍在教授英文课。

1998年,她在上海弄堂的家里安然去世,并将遗体及所有器官无偿捐给红十字会。

作者在跟黛西访谈的两年间,从未听到过她对过去这些遭遇有一点点的怨怼,也许这就是他要保持的精神。可是到底是什么让黛西有力量去保持她的纯净、自尊和坚韧?这样的品质又是如何形成的?

1)幸福的童年构成了她明亮的生命底色

作者说,有时候真的让人怀疑,是不是一个人的品质是在童年生活中就被确立了,而且很可能,富裕明亮的生活,才是一个人纯净坚韧品质的最好营养,而不是苦难贫穷的生活。

这未免有失偏颇,与其说是富裕明亮的生活,不如说是原生家庭的爱和幸福的童年构成了她明亮的生命底色。

年老后,黛西的回忆常常逃向的地方不是自如的中西女塾,也不是骄傲的燕京时代,而是澳大利亚的童年时光,和悉尼那座老房子。黛西的父亲有7个孩子,黛西是他最疼爱的一个。黛西的房间紧挨着父亲的房间,园子里两个花园,一个叫它玫瑰园,还有一块草地,花圃围绕着它。

81岁回悉尼看望老房

她在那里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那栋老房子给予她一生的安全感。81岁的时候,她专门回了趟澳大利亚去看望那座老房子,站在从前照耀过她的阳光里,她笑颜如花,眼神依旧纯净而透明。

6岁多来到上海后,他们住在一座西式独栋的大房子里,有更美更大的花园,而她的卧室依旧是与父亲的卧室连在一起,她仍然是父亲最疼爱的孩子。每天早上她都会陪父亲去花园种花。黛西对花的喜爱也是源于父亲,正如她的名字黛西,英文翻译过来就是雏菊的意思。

她经常打扮得漂漂亮亮跟父亲去听歌剧,跟彼得堡皇宫出逃到上海的御厨学做蛋糕。那时她以为长大了也会有一路的歌剧院和巧克力等着自己。

上海的家

2)中西女塾的教育塑造了她的价值观

上海中西女塾的教育也影响了黛西的一生,她的世界观在全是英文世界名著的图书馆里形成,那些西方文明里的人类美德,并没有使一个少女成为只仰慕西方而鄙视东方的势力的人,而是让她学习了公正,发现了美,肯定了自己,并为自己的一切骄傲。

中西女塾的校训是成长、爱人、生活。学校有严格的管理,它教学生要秀外慧中,要让她们一生年轻和愉悦地生活,要有优秀的教养和坚强的性格。宋庆龄姐妹,张爱玲等,都毕业于这所学校。

在学校的大图书馆里,不光有全套的英美文学作品,还有最新的英文杂志,也有美国当时的流行小说《波莉安娜》。

黛西在少女时代深受这本书的影响,学会了如何在不幸的事情中寻求积极快乐的一面。成为母亲后,她把同样的精神力量传递给孩子。

黛西给一双儿女读过1913年出版的童书《波莉安娜》,那是一个充满了快乐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11岁的波莉安娜是个孤儿,可她从来也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世而失望哭泣,反而能在每一个困难与打击面前都积极乐观地去发现快乐、享受快乐。

在被赶到亭子间居住时,有一天屋顶漏了,一束阳光直接从房顶射到地面,朋友便找来塑料帮他们补好漏洞。儿子中正开玩笑说:"我觉得可以剪出几个星星来,贴在塑料片上,这样我可以想象自己是睡在星空下。"  黛西曾欣慰地表示,她很高兴孩子能在这个事情里看到这样积极的景色。

就是在这样的亭子间里,她依旧用熏得漆黑的铝锅在煤球炉上烤出了彼得堡风味的蛋糕,依旧懂得如何快乐地享受生活。

黛西就像乐观的波莉安娜,说起往事,她从来都只有骄傲,没有诉苦。

她说:要是生活真的要给我什么,那么我就收下它们。

3)燕京大学的心理学学习给了她处事不惊、遇事不乱的内心力量

在燕京大学求学时,黛西的专业是心理学。虽然毕业后她没有从事真正与之相关的工作,但是这段学习之路一定程度上让她学会了如何构建内心力量,如何在生活的大风大浪中处事不惊,遇事不乱,如何在遭受不公,备受欺辱时保持自尊和纯净。

她的侄子回忆起黛西时会说:黛西姑姑是学心理学的,她懂得如何使我们愉快。她的女儿也骄傲地说过:妈妈是学心理学的,懂得如何分析和利用人的心理,来保护自己。

难怪她在劳动改造期间,有人说:这个会讲英文的老太太不愧是燕京大学心理系的毕业生,她竟然能在那样的环境里保护了自己的自尊,满足了干部的成就感和统治欲,给干部留下驯服的好印象,而且还不会伤害别人,不给自己心里留下伤痕,而且以自己坚强的生存安慰和鼓励自己的孩子。

做英文教学时的工作照

总结:这就是郭婉莹,民国时代的传奇女子,锦衣玉食的郭家四小姐,在“反右”中失去了丈夫,在“四清”中失去了自由的生活,在“文革”中备受欺辱和不公,在特殊时代的洪流中,她斩风破浪,依旧保持一生的纯净、自尊和坚韧。

她的心就像坚韧的胡桃,里面尽是芬芳和清香。有忍有仁,大家闺秀犹在;花开花落,金枝玉叶不败。


(22年度年度营第3篇,3450字,累计5566字。

齐帆齐商学院12期28天写作特训营第3篇3450字,累计5566字。)

你可能感兴趣的:(《上海的金枝玉叶》:从锦衣玉食的豪门四小姐到洗马桶的劳改犯,走近民国传奇女子郭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