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只所以会改变,是因为他得到了反馈”

我最近感觉自己的每日复盘变成了流水账,写得很不带感,今天看到一句话,脑袋一嗡,知道问题在哪了,这句话就是:人只所以会改变,是因为他得到了反馈。原来,是我最近没有从每日复盘里得到有效反馈,所以复盘逐渐变成了一件“鸡肋”的事。
成甲说:“如果你确信记日记是一件好事,但你没有得到你想要的,那应该是你的方式错了,而不是记日记这件事错了。”
所以,我需要对我的方式进行反思。
我之前用反思日记,模式是晨间日记的九宫格。但来觉得九宫格局限了我的思维,让我书写得不够畅快。
我就把九宫格的版本修改了,变成了自由书写。
但是自由书写会让我的每日复盘反思这部分的内容消失。反思不存在了,就很难对我的成长起到我想要的帮助。


所以,今天就又重新回去寻找“反思日记“的核心。
在《好好读书》里,成甲说自己写反思日记,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做对标,这个思路源于富兰克林的十三个品德背后的方法。
富兰克林希望自己一生中在任何时候都不犯错误,要克服所有的缺点,所有他提出了十三种德行,来要求自己。
背后真正重要的方法是:提前设定一个期望的标准,然后每天反思,与之比较寻找差距。成甲联想到的是企业管理的“对标管理”,他根据自己的情况,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为自己的对标标准,开始每天把高效能人士的习惯要求和自己的行为进行对比,发现自己要改进的地方。
我联想到的是新学的框架思维,我们想要活成理想的自己,那就要先为理想的自己建立一个框架,形成一个新的标准,找到现实的自己的框架,两个标准对照,找到可以改变的要素,进行变量调整。每次对照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的行为差距,不断反思、改进。

基于我们的社会角色,列出了以下的要素清单(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和选择要素)。理想自我的框架要素:
  • 工作

  • 学习

  • 伴侣

  • 孩子

  • 父母

  • 手足

  • 朋友

  • 社会

在这几个方面,我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定义出来。
现实自我的框架要素:
  • 工作

  • 学习

  • 伴侣

  • 孩子

  • 父母

  • 手足

  • 朋友

  • 社会

在这几个方面,我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定义出来。
找出这两个方面的差距,你就找到了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
这篇文章就分享上面我找到反思日记框架的思路和方法。我的两个标准就不公布了,比较私人的东西~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只所以会改变,是因为他得到了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