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多少经济学者,无数次的预言,中国的房地产发展的势头几乎接近了顶点,不会再有大的浮动进行增长了
然而,房子的价格一次次的利用实际行动啪啪啪的打了这帮所谓的学者,所谓的专家的脸不止一次
我们这代年轻人,在还没有享受到来自专家嘴中的好消息的时候,就迎来了一条坏消息
北京等一、二线城市的房租开始暴涨了
关于这一现象,最多的解释则是:一二线城市的房价已然太高、限购政策又频出,故而无力买房的人涌入租房市场;北京等地拆除了大量违章建筑、又禁止了群租方式,所以正常房源变得更抢手;另类的理由则是钞票印得多了,别的都在涨价,为啥房租不能涨
一名房东在网上发帖子说:自己把一套120平米的三居室挂7500元/月进行出租,然而竟然被两家中介公司(蛋壳和自如)竞价,增长到了10800元/月
其实这种事情发生也属正常现象:一、租房确实处于供方市场,抬高了价格,依然还能租出去;二、中介囤房,宁可租不出去,也不降价
本来,这种情况在竞争格局下是不会出现的。又要付钱给房东,又从租户那收不到钱,这种生意谁做?另一家一降价,租户就都跑过去了。
然而,烧钱圈地的互联网平台模式可能改变了玩法
关于烧钱圈地的互联网平台模式,大家可以从网约租车、共享单车、餐饮外卖平台甚至更早的网络购物平台等几轮大战中看出端倪。
中介平台的玩法是宁可亏本,也要给优惠,以锁定客户。
而支持中介平台提供廉价服务的,既有种子、天使、ABCD各轮的投资家,还可以压榨商品或服务的原始提供者,比如让你秒杀的便宜网购商品或服务背后,不少源于中介平台强压小企业降价。烧钱和压榨目的,则是为了最后实现一家平台独大。
把视角转换一下,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模型能很好地用在租房市场上。请注意,房主才是中介平台的用户,租客只是平台压榨的对象,就像必须依附于购物平台的小企业,必须依附于约车平台的司机一样。烧钱是烧给房主的,宁可烧钱,让房子在那端租不出去,也要让这端的房主满意。比如自如年初融资40亿元,你觉得本该“轻资产”的租房中介要这么多融资干嘛?在买房人的油水快被榨干后,租房自然会成为房产中介和资本聚精会神开发的新热点了。
囤房虽然成本高一点,但就跟共享单车企业满大街囤车一样,你觉得浪费,他看得长远。中介平台若把租金定得低一点,虽然有利于把房子租出去并降低运营成本,但会减少房主的欢心,不利于抢市场。这就像共享单车企业若提供成本更低的自行车,虽然有短期的财务好处,却会让用户嫌弃。有风险投资的烧钱顶着,他们大可以租房率为代价,维持高租金。而每一个接受高价的租客,亦是对平台的输血。平台不需要通过降价来吸引租客,他们可以通过抬价来获取更多房源,来抵消高价格对租客的负面激励。
所以,租房中介平台是有囤房的动机和实力的。它们的目的是通过烧钱、挺过租房空置期,并挤垮另一家,最终获得绝大多数的房主资源和市场。到时候,房主不再能在不同中介处选择,自然也就得不到优惠,就像你现在别想再拿到5元钱就能打到车的优惠。而租客更不用说。
当然,上面阐述的只是一种理论模型。是否完全符合事实,尚需要调查验证。然而,中介平台的囤房激励和本事确实是存在,所以不可不防。租房市场的重要性也容不得风险投资的游戏。
较之网络购物、网络约车、餐饮外卖、共享单车等等,租房切入了更为核心的基本生活需求。大街小巷囤自行车对社会的危害,远远比不上囤房带来的危害。在房价高企、经济增长面临承压、国际经贸局势严峻化、民生困难化的今日,资本在租房市场可能的逐利游戏也就变得更为不合时宜。但也需要看到的是,相对而言,租房市场到目前为止,仍然比有“永涨不跌”幻觉的买房市场来得正常。政府直接出手管制房租,可能未必有效率。这在国外也有过经验教训的。背离市场需求的价格冻结,可能会导致供给的恶化和黑市价格的兴起。但是,政府出于社会调控目的,也许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一、调查租房中介房源的空置率,并禁止一定比例以上的空置率,挂牌一定期限的房源必须降价。这不是反市场,因为房主如果觉得到手租金太少,仍然可以选择退出不再挂牌或不再把房子租给中介。
二、保障租客的缔约期限利益,禁止中介鼓励房主提前解约以涨价。
三、扩大对低收入人群、特殊人才的廉租房、公租房的建设,增加租房补贴。
四、对房主的出租收入免征所得税,鼓励阳光出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