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故我在

      情人节那天在动车站的书店买了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书店里那么多的书里选择这本,源于前不久听到有人调侃“世界上的人分2种,一种知道王小波,一种不知道王小波”,还给自己立了个flag——看完写读后感。

图片发自App

      对于一个擅长写散文(形散,神更散)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很“伟大”的flag。全书共220页,从第一页翻到最后一页,用了差不多3个月。

        首先需要说明,这是一本杂文集,对于一个没有阅读习惯,且阅读理解造诣偏低的人来说,应该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首先,在注意力消散之前能看完一篇文章,其次,短短的千字文章要说明一件事、一个观点,那必然不能太婉转,自然也就很容易理解作者的立场与观点。

        王小波讲了一个故事,也是这本书名字的由来。说插队的时候养过猪,猪被要求按照人的安排生活:种猪要交配,母猪要生崽,肉猪要长肉,王小波说“总的来说,人的安排使猪痛苦不堪。但它们还是接受了:猪总是猪啊”。但有一只与众不同的猪,作为一头肉猪却又黑又瘦,像山羊一样敏捷,像猫一样游逛,机警地躲过被阉割的命运,并获得了知青的宠爱,而且它会模仿很多种声音。后来因为学会了汽笛叫,捣乱了糖厂的换班时间(换班以汽笛声为信号),被指导员带领众人追捕,它躲过了手枪和火枪,逃走了。故事的结尾,王小波说“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初读觉得这故事天马行空得过分,剧情和场面描写也玄幻,一看就很假。往后继续看其他杂文,觉得这只猪大概就是王小波本人。

        文章讲述了很多社会现象和意识形态,还有一些读后感、为别人写的序,王小波无一不坚定、明确地摆出自己的观点,不管赞成还是反对,都一一提出论点和论据,由此看出王小波是一个严肃的作者。行事作风,也和那只猪一样。书中的每个观点几乎都能激发我的程度不一的认同感,唯有在《他们的世界》中的一个小小的结论除外。王小波认为,研究中国的同性恋现象,解开同性恋存在骗婚的现象,“就不会有受愚弄的人”,我认为个结论一点都不严肃,太主观。全书引起我最大共鸣的关于“村落文化”和“迷信”。

        我经常觉得和某些人三观不合,并非别人的三观不对,只能说在特定的环境下,某种三观的存在更合理。阳光照射程度不同,同一种植物的生存状态必然不同,更不用说这纷繁复杂的人类社会里成长的最高智商的灵长类动物了。朋友之交多些不同的三观是极好的事情,每一次思想的碰撞都是对世界的认识的延伸,遗憾的是三观不同往往很难互相理解,更别说深交了。有时候我也会反思,我的三观是我的,还是我所处环境的?当我排斥别人的三观时,会不会是对自己所处环境的封闭式保护?

        王小波提到“村落文化是一种强制的力量,个人的意志不是它的对手”,在农村,生老病死其实自己是做不了主的,比如说,不管家境如何不好也非要生一个男孩传香火,父辈倾尽一辈子财力就为儿子建婚房,喜事多的是举债办酒席,丧事大办才是孝顺,不管生前对长辈多么不孝,死后却每月初一十五上香烧纸,等等。如何解释人们为什么要坚持这种痛苦的传统,因为在村落这个封闭的环境里,你看见大家都是这样的,同时大家都盯着你。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很多逼良为娼的老鸨最初也是被逼良为娼的良家妇女。以封闭程度来说,农村是一个“村落”,学校未尝不是,社区、城市、国家呢?

        提到农村,就不得不提“迷信”,对于超越现在科学解释范畴的存在,我向来秉承“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但是,当有人过分强调“其有”时,我便更加坚信“其无”。“无罪推定”是国际通用刑事诉讼原则,就是说先假定嫌疑人是无罪的,再去找证据证明其有罪,如果没有证据就无罪释放,这样便可以避免一些冤假错案。但是在“鬼神”这个范畴,大家都不约而同使用了“有罪推定”,也就是事先预设鬼神是存在的,只要有人提出质疑,都能用“超自然”这个理由反驳,并且坚定地执行一些仪式进行强调,这很奇怪。王小波说“一个人在胸中抹煞可信和不可信的界限,多是因为生活中巨大的压力”,我确实接触过这类承担生活巨大压力的人,同时也接触过一些受过高等教育,而且正当年华的人也是如此,那就更奇怪了。陈丹青认为,死亡这件事情对唯物主义者很残酷,因为唯物主义者知道死后就是回归于“无”,而唯心主义者认为死后是进入下辈子。听说有人在年老后突然信佛了,我是理解并赞同的。

        很多人活着活着,就失去自我,活成一种社会现象。倒不是说非要活得和别人不一样,但是一定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活,活成这样的意义是什么?我认为思考本身非常重要!

        最后,看个有意思的实验。http://www.iqiyi.com/w_19rspzrcwp.html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思,故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