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评价更迭,目标落地3

说了这么多国外教育的变革,你一定很想知道,中国目前走到哪一步了呢?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了四大关键能力,就是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

同时,加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已经体现的学生必备的品格,也就是爱国、诚信、友善,这些共同构成了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他们成为全面而有个性的人。注意,这些核心素养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要求,也就是说它要在学校和家庭中培育,在人的一生中不断完善。

明确了学生要具备的核心素养,但要落实到每一天的课堂上,还必须把它分解成每一门学科的核心素养。为此,教育部集结了全国上百位各个学科的专家,从高中起步、历时3年时间,研发出凝练各个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新课程标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新课标》。

《新课标》在2018年正式发布,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都指向综合能力培养,比如学数学不是为了反复刷题拿高分,而是培养抽象、运算、逻辑推理和数据分析等综合素养。

语文呢?也不再只强调背诵默写,而是注重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鉴赏、文化传承等综合能力。这是高中阶段,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标目前教育部还在研发过程中。

不过,虽然世界各国的教育目标都已经从传授知识转向培育核心素养了,但我认为教育目标这盏灯还没有真正突破。

这是因为,最关键的不是设计目标,而是怎么让国家目标落地,让核心素养落实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这就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工程了。

国家层面的教育目标一调整,全国课程体系、教师培训体系这些都得跟着变化。而且,国家的教育目标要落地,肯定要经过学校这个

关键枢纽。学校设定的育人目标,既要承接国家的教育目标,又要落实到每一天的课堂上,这都需要思考和进一步探索。

你可能感兴趣的:(07 评价更迭,目标落地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