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真相?历史!

关键词:历史真相

推荐书籍:

《国运1909》                       雪  珥  著

《戊戌变法史事考》           茅海建 著

《戊戌变法的台前幕后》   马  勇  著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首的一众大清学子“公车上书”,其目的是希望大清的统治者可以如日本“明治维新”般进行改革,也逐渐形成了我们课本中所说的“资产阶级改革派。”

康有为、梁启超作为“戊戌变法”的幸存者,“百日维新”正如其名字一样仅仅维持了百余天,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成为了牺牲品。李敖先生在《北京法源寺》中对谭嗣同参加维新的始末有一些描述。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谭嗣同是“官二代”,他不仅从小就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是一个能文能武、德才兼备的君子。当得知自己被朝廷下令逮捕时,他本有机会生存下来,但是他选择坦然接受。就如苏格拉底在接受无辜审判时那样,谭嗣同选择牺牲自己,用血的事实来让世人觉醒,即便他在“站队”之前已经明确预见,变法这条路注定失败。

康有为,课本中的形象很是正直,然而真实的他却并非如此,他其实是一个德行有亏,甚至有些暴虐的人,也许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原因,还有时代环境的影响。何出此言?让我们转向我国古代的一项专利——科举考试。“科举考试”其实在隋朝已经出现了,到唐朝武则天时期得到扩大,宋朝的朱熹先生整理了“四书五经”,成为后代士子的“课本”,明清时期才进一步规定了科考的内容与形式,“八股取士”就此形成。所以,笔者认为“八股取士”是明清特有的科举考试,如此,1905年,慈禧太后下令废除的是“科举考试”,还是“八股取士”?说到废除,其实在康熙爷亲政以前,大名鼎鼎的鳌中堂就提议废除八股,直接考策论,后来待康熙爷亲政后又恢复了原来的科举考试,直到1905年正式被废。科举考试是古代君主中央集权制度下,普通民众进阶的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出路,多少寒门士子靠着勤奋、凭着一腔热情通过科举改变了自己以及家族的命运,同时,也为国家吸纳了很多优秀的治国能人,直到清朝末期,仍旧有很多士子在积极备战科举,康有为等人也是其中一员。

1905年,一纸政令公布就结束了科举的命运,让满怀希望的寒门子弟手足无措,自己的未来顿时迷雾重重,我该如何安放你——我的满腹经纶!上帝关上一道门的时候,也会开启一扇窗,没有了科举,又来了留学。清政府启动了留学计划,有欧美路线的,也有日本路线的,詹天佑就是早期的留美海归。欧美派的海归,比较注重实操,很多都成为了专家与学者;日本的海归,则是满腔的革命热情,斗志昂扬,鲁迅先生算是一位典型代表吧。那其他不留学的士子呢?为了生存与”理想“,逐渐沦为土豪劣绅,民国时期的军阀动乱也有这部分的原因在。可见,那个不安的时代、那个动乱的国家、那样无望的生活,如果我们生活在彼,又会怎样呢?

真实的“戊戌变法”有很多史料可考证。首先,光绪皇帝与康有为没有多次的促膝长谈,总结起来就是双方至多见过为时在一个小时以内的一次面,康有为并不能完全、系统地解答光绪皇帝对于变法的诸多疑问,而且他也并没有被皇帝委以重任。在高晓松的《小说》中也讲过,康有为“公车上书”中的“书”很可能也并不是他本人提出来的,而是剽窃了他人的想法,可见康有为的德行之亏呀!其次,康有为本人也绝非一个刚正不阿之人,除了剽窃、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外,他一直打着革新的旗帜进行“众筹”,发展到后期他在海外形成了霸权控制,华侨想与国内联系等必须无偿缴纳一定的改革资金,否则就自身难保,经年累月,款项募集不少,但都进入了康个人的腰包,他的生活质量是不断提高,但国家却日渐衰落。

也许正好在那个时代吧,也许是康有为的舆论造势功力了得吧,但最终变法维新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的羸弱之势。康有为是儒家学说的传递者之一,且不论他的上疏是否是他原创,从根本上体现出一个问题——复杂的社会环境、世界局势,用唯一的一种方法能彻底解决众多问题吗?

时间在流逝,历史在前进,思想应进步。

(此文章系笔者根据《罗辑思维》第28期节目原创)

你可能感兴趣的:(28、真相?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