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故事的真相

NO.143|斐语纶滗

(文章太长,谨慎点击)


谎言的代价是什么?

并不是它会被错当成真相。

真正的危险是,如果我们听多了太多谎言。

会再也分辨不出真相,到时候应该怎么办?


因为一场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核事故, 切尔诺贝利闻名遐迩

33年过去了,尘封的往事再次被人提起,《切尔诺贝利》试图还原事情的真相。

不是为了歌颂,更不是为了责怪,而是一种警示。

人类不过是匆匆的过客,对于这个星球,我们只有敬畏!

如果地球一生气,会像带走恐龙一样带走人类。

豆瓣9.6分! 戈尔巴乔夫说也要去看看!


1、事件回顾
1986
年的426日凌晨12347秒,剧烈的爆炸声打破了夜空的沉寂。
1400t
的反应堆大盖被高高掀起,石墨砌体四分五裂,闪耀着诡异的颜色。

数以亿计的高能粒子电离空气,映照出五彩斑斓的景象。

多达8吨的核燃料,混杂着燃烧的石墨碎片喷涌而出。

漫天的核灰尘飘如柳絮,孩子们就沐浴在这死亡之雪中,忘情而不自知。

有些地方还下起了墨色的雨,像油滴一样的粘稠,像金属一样的质感,那是核裂变的副产品铯137

2、最安全的切尔诺贝利为何会爆炸?

曾被称为世界上最安全、最可靠的核电站,是前苏联的骄傲。

明星级的工程为何毁于一旦,五年之后,锤镰旗从克林姆林宫缓缓降下。

人们不禁好奇,这一夜到底发生了什么?

影片中反复提到的RBMK,学名叫石墨沸水反应堆

核反应原理大家都知道,拿一个中子轰击重核,重核裂解释放更多中子,然后引发链式反应。

这个过程,质量出现了亏损,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亏损的质量转换成了热能。


核电站的设想就是利用裂变产生的热能带动汽轮机,从而发电。

但裂变产生的中子达到99%光速,重核难以捕获,想要产生链式反应必须降低中子速率

于是人们想到了石墨。石墨耐高温,耐腐蚀,导热性能好,做中子减速剂再理想不过了。


U235做成的铀棒,外层用石墨做砌体,但这样的反应是不可控的,等于自制了一枚核弹。

于是人们又找到一种材料,硼化碳,用它做控制棒。

它能大量地吸收中子,从而减缓甚至终止反应。

冷却水带走反应堆产生的热量,然后转化成高温高压的蒸汽带动汽轮机发电。

如果核反应继续,冷却水就不能停,水泵必须持续不断地运行。

但万一水泵断电,水循环终止,反应堆热量无法置换,淤积的高温就会融毁堆芯,引发爆炸。

核电站为此配备了柴油发电机,用来在紧急停电的时候保证冷却水泵的继续运行。

但柴油发电机需要1分钟的启动时间,这一分钟对于核反应堆来说其实是非常危险的。

于是科学家又提出一个设想,是不是可以利用汽轮机旋转的惯性带动水泵,来填补柴油发电机启动那一分钟的真空期。

这个实验他们做了3次,均以失败告终。
1986
年的426日凌晨,他们决定做第4次试验。

一切准备就绪,操作人员缓缓降下控制棒,反应堆的功率持续下降。

但这个过程并没有按照想象中的顺利。反应产生了大量的135,它会大量地吸收中子,反应堆被毒化

这与设想的试验条件不符合,这种情况下,有两种选择。

一个就是终止试验宣告试验失败。二是加大功率、重新启动。

当时的值班总工程师佳特洛夫做出了第二个决定。

他关闭了自动控制系统,采用手动拔出了绝大多数控制棒

安全规程中要求反应堆中至少要保留30个控制棒,而他们只留了6

功率瞬间上升到了允许值的10倍,灾难一触即发。

关键时候操作人员按下了AZ—5,紧急停机按钮,但还是没有阻止悲剧发生。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提到按下AZ—5指令就是放下所有控制棒,理论上反应会立即终止。

那为什么还会发生了爆炸呢?原来控制棒的设计上存在缺陷。

控制棒本身材料是硼化碳,但顶部一段约1m左右石墨

而前面介绍过,石墨是良好的中子减速剂,会加剧核反应。

并且控制棒本身有一定长度的,大概7m,而下降速度只有0.2m/s

积聚的热量很快融化了控制棒的通道,产生变形,插了1/3就再也插不进了。

于是二十秒后,堆芯因为温度过高,蒸汽压力过大产生爆炸。

巨大的能量掀开了顶盖,石墨砌体四分五裂,一切无可挽回。

3、事故的处理

核电站工作人员最了解事情的严重性,但万恶的当地长官采取了封闭封锁的态度。

他们把这场历史上最严重的核事故当做一般火灾事故来处理。

首当其冲的是灭火的消防队员们。

他们怀着坚定的信念和忠贞的使命感义无反顾地踏上死亡之路。

核电站爆炸现场辐射能量超过允许值的10w倍。

尤其是在屋顶,更是达到惊人的1w5千伦琴,而正常允许值为0.01伦琴。

常规的灭火方式根本是杯水车薪,水瞬间汽化,根本不起作用。

反应堆持续燃烧,直至58号才停止。

参与灭火的31名消防员,他们没有任何保护,完全暴露在致命的辐射下。

有的当场就发生呕吐,当他们用双手捡起那充满辐射的石墨碎片时,他们的手迅速溃烂。

很多人在十四天内死亡,死相很惨,与科幻片上的丧尸有的一拼。

伤口处层层叠叠——看上去就像一层层白色的薄膜……

他脸上……和身上的皮肤也……蓝色……红色……灰褐色。

他们每天都要进行2530次大便,每次的大便里都夹带着鲜血和浓稠的黏液。

胳膊和腿上的皮肤开始破裂,全身都长满了疹子。

辐射破坏了他们身体里的组织,他们的血管纤维化,然后像塑料一样地断裂,组织碎片化,随着鲜血从他们口中涌出。

还有那些参与救治的医生护士,他们接触到消防员的衣物,那上面沾满了放射性尘埃,他们也难逃厄运。

影片中一位消防员的妻子,直到丈夫死都陪伴在他身边。

医生无数次警告她千万不要触碰甚至靠近他。

她并没有听从,那时候她已怀着6个月的身孕。

孩子生下来不到四个小时就死了,肝脏内检测到有28伦琴的放射物,并且有先天性心脏病。

事情到这里还远远没有结束,一切才刚刚开始。

大火虽然暂时熄灭了,5000吨的硼和沙被那些充当敢死队的飞行员投放到被炸开的裂口里。

但仍旧还有200多吨的核燃料还埋在地下,它们还继续衰变着,炽热滚烫。

高温很快就会熔穿地层基础,渗透到地下,如果污染了地下水,那五千多万人口的饮水就成了大问题。

更棘手的,就是核电站底部的那些水箱。

放空的时候没问题,而连续几天的消防救火,水箱早已溢满。

数千吨的水碰到上千度的熔岩会瞬间汽化,密闭空间引发的热爆炸相当于百万吨级的核弹。

另外周边的3个核反应堆,里面还有上百吨的核燃料。

一旦爆炸,到时候不仅仅是周边的城镇了,就是整个东欧也危在旦夕。

人类的一只脚已经徘徊在灭绝的边缘。

此时自动排水系统已经损毁,只能靠人重新进入到核电站内部,手动排水。

水早已被深度核污染,去的人必死无疑。

与此同时,为了防止地下水污染的,必须在核电站爆炸处正下方充入数千吨的液氮,将土层瞬间冷冻。

从正面无法抵达,只能由外界掘出隧道连通堆芯正下方。

来自莫斯科、基辅及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的400名旷工组成的敢死队承担了这项任务。

他们就在那里,在核反应堆下面,赤裸着上身,在高达55摄氏度的环境中工作。

他们四肢着地,在狭窄的坑道里推动小车前进,隧道里的放射剂量高达几百伦琴。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将悲惨地死去,其余的也将饱受辐射带来的病痛的折磨。

但他们改变了数千万人类的命运,这些无名的英雄。

但英雄往往又伴随着个人的悲剧,正如影片开头所说:

这场灾难没有英雄,有的只是无数的受害者

他们只是牺牲自己生存的概率,来换取更多人生存的机会。

游到反应堆下面打开阀门的,每年400卢布的奖励,会很快得到提拔......

工人们反问,就为了每年400卢布,就要我们去死?

谢比纳同志的一席话定了军心:牺牲精神

人类的生命并不自由,来自于每一代的无私与奉献

生存的机会更不是空穴来风,来自于渊源流传的流血与牺牲

影片的初衷也不是想揭露什么,而只是想再次警醒:

人类的确站在有史以来最高的位置,但同时也站在最危险的地方。

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光荣与自由!

end


往期推荐:

“医学奶茶”爆红,为何圈粉的是会玩的医学生?

翟天临害惨毕业生:年轻人,是不是非要混吃等死才能如愿以偿?

陪产:永远不要低估女人的决心

跑步记(一):始于痛苦,终于上瘾

任正非家人用苹果:中国何时能多点“蠢”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切尔诺贝利》:故事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