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线》:法理VS情理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最近发现一部好电视剧,《底线》。起初我只是因为B站有人录的一小段靳东和王劲松老师在会后一起挨领导骂的视频受到吸引,本身并不是很想花时间去看一部电视剧。但是搜了一下关于这部剧的一些评价,都说很好。正好近来无事要忙,就尝试看一下,殊不知看了几分钟之后就十分惊喜。第一集是用前两年备受争议的“辱母案”切入,同时有网红猝死事件等,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兴趣,仿佛自己也变成了剧中看着开庭直播的律师、法学生,开始追踪案情。剧组演艺人员都是我们熟悉的,对于角色的塑造十分到位,不管是高级还是基层、当事人还是普通人,都演绎得很生动,情节也非常生活化,也就是接地气儿,让观众很有代入感,这些就是发生在当下的社会事件。同时,这个故事里的主要人物,都在案件的审查和调解中得到了成长,这是我们乐见的。

“辱母案”的争议点在于对“正当防卫”的定义,在审理过程中,我们普通老百姓可以感受到法院办案的逻辑思路,以及法官对各个细节的考虑,对各方当事人的思量,再现了当时的场景,甚至还包括网友们掀起的舆论大潮。一审法官和陪审员们对于案情的讨论其实很符合我们心中的矛盾点:到底应该同情被害人,还是同情被被害人威胁的被告,在判断防卫情节时是否应该考虑心里层面的伤害持续程度等等。现实中这个案子早有定论,所以我们也相当于知道了结果,但是跟随法官的思路去看待问题时,还是能感受法官的艰难以及广大网友争论的激愤心情。一审判决结果不能服众,提请重审,最终二审改判,减轻了被告的刑罚,我也很高兴看到了一审法官在经历类似的事情感同身受时,接受了自己的失误和偏颇。认识错误、承认错误,就是成长的过程。

在电视剧前期都没有提到一件事,直到看完了几个案子的审查过程,才串联起一个重要思想:其实法官也是人,法官也只是生活在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有时候看待问题也难免有自己的主观意识。女主角叶芯,人称“法条姐”,是满怀理想、希望弱者都得到帮助的小白花。通过她的视角展开的剧情线也很丰富,一开始她用满腔的正义感,利用法律武器,保护了“性骚扰案”的受害人李芳凝,使得更多的女生愿意站出来发声,又很有警惕性地化解了对方律师耍的小手段保护了自己,不管是案情的结果还是她化解危机的方法,都让她产生了很大的成就感,认为只要用好法律武器,就可以实现心中的正义。但是到了“加盟店案”,她不顾前辈的提醒和朋友的劝告,劝说原本要撤诉的当事人使用法律武器,希望能通过他们的努力,减少更多的人受伤害的可能。结果事与愿违,因为对方当事人的律师业务娴熟、手段高明,唯一的突破点都被堵上了,最后激怒了受害人,差点酿成大错,也造成了双方的不虞。这时候法官方远作为旁观者才告诉她这个案子和她之前办成功的案子的区别。是因为她过于执着伸张正义,并且是她自己心里的正义,并非当事人的。又通过叶芯的同龄朋友周亦安(希望是男朋友)来告诉她,法官的主要任务不是伸张某一方的正义,而是在考虑双方的诉求后,寻找一个对双方都有利的最优解。

他讲了一个很凄美的故事,是一个“侵占祖屋案”。经过走访,才发现住在这个屋子里的,是以为老太太,她是原告的祖父(富商)的小妾,富商在建国前离开大陆去了美国,在那边落叶生根。富商离开时让小妾在这里等他,她就在祖屋里等了大半辈子,终身未嫁。二十年前富商已经去世,她却在收到诉讼状才知道。法官上门走访时,她捧着法院的传令,泪眼婆娑:“许先生,这么多年,总算有了你的消息。”法官很动容,但是富商的后代更加占理,作为法官却不能为老太太做什么。后来法官把案子拖着,还申请了延长审限。最后申请帮老太太过完100岁生日之后,老太太从祖屋搬走,归还给富商的后代。我们无法单纯从诉讼的胜败甚至是原告被告的位置来判断善恶对错,但是方远说,法律之内做不了,我们可以在法律以外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一方。

看到这里,剧情才过去三分之一,但是我已经忍不住要写下来。《底线》的底色是普法剧。最直白的表达是告诉我们,法院办案的过程以及对于法理和情理之间尺度的把握。使用典型又新颖的案例,来告诉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要退缩,学习法律知识,用好法律知识,勇敢主张自己的权利。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内容值得学习,比如夫妻相处之道、父母育儿之道、职场生存之道、追求人生意义的道理等等,难以一一细述。一部好的电视,是在给人带来舒适放松的同时,还能让人在人物之间的交互中,学习到一些哲理,益于自身。还有弹幕中刨去大量吐槽和追捧,我还看到一些发人深省的句子,例如,“法律是道德的底线,但是现在很多人把法律之上视为道德绑架”,“语言最伤人,以后自己在网络上发言也要小心谨慎”,“以后我也要关注真实的开庭直播”。我很高兴,这就是这部剧的意义,也是法官们坚守的意义。天下无讼很难实现,但是不要丧失人情和温情,不要丧失对司法的信心。

感谢这部剧,让我读懂了温暖。希望有更多惊喜,也希望有更多类似的好剧。

你可能感兴趣的:(《底线》:法理VS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