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9.2分催泪炸弹:为人父母,注定一生无法摆脱“分离焦虑”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纪伯伦,《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2020年1月,央视纪录片《人生第一次》上线。

这部纪录片撷取了12个“人生断面”:第一次上学、第一次上班、第一次走进社会,从成家、立业到养老。每个“断面“都是”人生的第一次”,许许多多的“第一次”串联起我们的一生。

观众们纷纷留言点赞:太真实了,暖到直想哭。还有人说,看到第二集《上学》时,被一群哭成大花猫鼻孔哭出大泡泡的小孩子们逗得笑出了眼泪,可,笑着笑着也就哭了。

曾经的我们,也如纪录片里的小孩子们一样,被爸妈骗去幼儿园,他们告诉我们那里有各种好吃的零食,好玩的玩具,好多小朋友,他们不走他们会陪在我们身边,幼小的我们天真地以为幼儿园如同他们描述的一般美好,以为幼儿园跟儿童游乐场无异。

去了幼儿园我们才知道:那里不是游乐场!那里有零食有玩具有小朋友却没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于是,小小的孩子害怕恐惧,想拼命的拉着要离开的爸爸妈妈,想要他们带我们回家,可大人们走得太坚决,老师的力气又太大,逃不了。

哭到天昏地暗也没有等到爸爸妈妈来解救,哭了几天后,我们终于认清了残酷的现实,无奈认命;再然后,我们发现幼儿园也没有那么可怕,甚至到了最后,我们已经开始有些小期待去幼儿园里吃零食玩游戏见那个最漂亮的好朋友。

这是当孩子的“人生第一次”,也是当为人父母的“人生第一次”。当孩子初入幼儿园哭闹挣扎时,我们的父母可能也在幼儿园大门口哭的像个孩子了。

你是第一次当孩子,我也是第一次当妈妈,初来乍到,请多多关照。


孩子的“分离焦虑”,父母同样有。尤其是孩子的母亲,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一生将被“分离焦虑”纠缠。

新生儿呱呱坠地,离开了温暖的子宫,清亮啼哭声宣告着TA来到了这个新的世界——看到与自己合体十个月的小生命离开体内,成为这个世界上独立的个体,孩子妈妈欣喜的同时也掺杂着某种失落,这种失落就是最初的“分离焦虑”。

随着孩子的成长这种“焦虑的味道”日渐发酵。为人父母一方面期盼着孩子能快快长大,一边又不舍得他们那么快的长大;一方面为孩子的每一点儿的进步雀跃,一方面又失落于孩子日渐脱离自己的需求。

这是一个矛盾结合体的存在,每个心系孩子的妈妈都感受过。

某个姑娘要给孩子断奶,把孩子送去老家由姥姥带几天。孩子刚送走的第二天,姑娘发朋友圈:

在一起时,你的哭,你的闹,经常会使我心烦,但离开后,才知道你的哭和闹原来那么珍贵。以前我总以为是你依赖我,但分开后才知道,我也一直在依赖你,最后,“不习惯的是我”。

父母与孩子,谁不是在经历一边挣扎,一边抽离的过程。

马伊琍大女儿7岁生日时,她在微博上说:“这是8年来第一次离开家的城市去拍戏,也是你第一个妈妈不在身边的生日,这个夏天来,我有强烈的危机感,因为你变得又瘦又高,你开始独立,长大的速度让我追不上……他们说母亲和孩子是逐渐远离的过程,我已在学着放手。”


很多过来的妈妈都说过这样的话:“啥时候才能把孩子送去幼儿园,送去幼儿园我就解脱了。”孩子小的时候,期盼着孩子能上学,孩子上学了,希望孩子能上班,孩子上班了,又希望孩子能成家立业,天真的以为孩子上学了上班了成家立业了自己就解脱了。

什么是真正的解脱,每个人的定义都不一样,可是一样的是无论孩子到了“人生的哪一个阶段”,都会发现:自己根本没有解脱。

爱和牵绊在成为你父母的那一刻已经注定了,爱不止牵绊不停息。

某个姑娘家里有个上小学的孩子,每天晚上,家里都会轮番上演“作业辅导大战”的戏码,姑娘身心俱疲,羡慕不已地对另外一个孩子已经出国留学的同事絮叨,憧憬自己孩子大了“不用再辅导作业,”可以“眼不见心不烦”时,那个同事幽幽说了句:“好怀念当年辅导孩子的时光,多希望时间能重新来一次。”

也许这个孩子出国不再身边的同事不知道,同样也有人会羡慕她。上了年纪的老人,身边的儿女都奔波在外,一年到头也许只有除夕夜才能团聚一起,每次见面的欣喜,每次“分离焦虑”都统表现在为孩子归程准备的多到不能再多的“年货”里了吧。


没有岁月可以回头,生命中的众多“第一次”也是一样。所谓的“第一次”无非是生命某个阶段的开端,一旦开始了,再无后退键。

一如龙应台那篇很有名的《目送》:“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即便再浓郁的“分离的焦虑”,不追,不羁绊,身为父母我们也在慢慢成长,终将学会以树的模样,站在原地默默祝福前行中的孩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央视9.2分催泪炸弹:为人父母,注定一生无法摆脱“分离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