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级:一个人去逛超市
第二级:一个人去快餐厅
第三级:一个人去咖啡吧(酒吧)
第四级:一个人去看电影
第五级:一个人吃火锅
第六级:一个人去KTV
第七级:一个人去看海
第八级:一个人去游乐园
第九级:一个人搬家
第十级:一个人去做手术
这是网络上曾经很流行一个孤独测试指数,不论你有多孤独,总有一个等级适合你。你自嘲或者与朋友互相调侃:原来一个人还可以做这么多事情,原来我是来自孤独星球。然而在嬉笑间,是否感到有一块小石头扔到心底、泛起一片涟漪?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是否感受过些许的孤独?
《无缘社会》这本书是对“孤独”最真实的记述,NHK的记者调查了失去家庭纽带的“在途死亡者”、单身不婚的人、在大都市做非正式雇员的年轻人。他们都是普通人,原本过着极为寻常的生活,曾经享受着人间烟火、体会着悲欢离合,但是他们却一点一点地与社会失去关联,开始独自生活。年长的已经故去,无人知晓、无人认领,年轻的仿佛看到自己的未来、最终将孤独地逝去。
我们正在经历他们的过去,我们是否也会走过他们的现在和未来?
《无缘社会》中的无缘者
无法确认姓名的“无缘死者”--大森忠利。
大森君是在自己的公寓去世的,一个多星期后才被人发现,孑然一身无人认领,而简短的政府公告把他描述为姓名不详“在途死亡者”。NHK的记者剥丝抽茧地调研,从十年前公寓的租赁合同中找到了大森君的真实姓名--大森忠利;通过反复拜访房东婆婆,了解到大森君生前工作的供餐公司;最终在供餐公司的履历表找到了大森君的故乡--秋田。
记者一行到秋田继续探访,大森君的生平过往逐渐清晰。他以前学门窗隔扇的手艺活,结过婚有孩子,为人少言寡语,工作兢兢业业。但是后来因为担保别人的借款,不得不替人还债,不仅把家里的房子拿去抵押还离了婚。在东京,大森君在双亲去世后就切断了和故乡的纽带,他一直工作到临终,即使到了临死前也坚持给故乡的寺庙寄服务的香烛供品费。大森君希望把自己埋到父母身边,但最终幻梦破灭,留在了东京都新宿的无名死者墓地。
无人接听的电话--馆山进
馆山君享年五十七岁,在自己公寓死后一个多月才被人发现。自从三十五六岁失业,辗转于几家劳务派遣公司,由于收入不稳定,所以没有结婚。
馆山君有一位六十五岁、住在北海道的姐姐。姐姐会打电话,也会寄一些玉米、蜜瓜之类的土特产,馆山君也会把这些特产分享给邻居。但是由于腿脚不好,姐弟俩已经十几年没有走动过了。在去世前的一个月,馆山君和姐姐的最后一次通话,却也只是说想听听姐姐的声音,像是最后的告别。姐姐后来给弟弟的电话录音已经再没有人接听,只能在城市的天空中徒然回荡。
“无缘死”的预备队--小野寺、丸子香女士、筒井隆次
小野寺君三十四岁,年轻时从仙台来到东京,先是打短工,后来从事IT工作。创业后收入锐减,也和向往稳定生活的妻子离婚。面对未卜的前途,小野寺君深深感到恐惧,“如果失去工作,或许我也会无缘死。”
丸子香女士三十八岁,自由撰稿人,漂亮、未婚、独立的职业女性。她选择住在东京都北泽地区,因为街上有熙熙攘攘的人流、嘈嘈杂杂的声音,从自家的小阳台向下望,即便独自生活也不会让人感到寂寞。已经过了三十五岁人生转折点的丸子香女士,生活在“东京沙漠”中,衰老和死亡正在迫近,有着“无缘者”的征兆,已经做好“无缘死”的思想准备。
筒井隆次三十五岁,北海道人,现在住在横滨,在故乡考取国家资格后,来到东京成为一名信息处理员。由于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患上了抑郁症的筒井君只能离职在家休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他的家里凌乱不堪,因为没有人来拜访,失去了打扫的动力,恶性循环下来就更加肮脏。筒井君没有深交的好朋友,几乎和亲戚没有来往,如果不结婚,“无缘死”的概率还是很高的。但是他鼓足勇气接受记者采访的行为,或许是重新开始与人交往迈出的第一步。
“我想听听人声,管它是哪个歌手的声音。我的朋友,只有这台收音机。”
这是本书引子中新宿公园露宿男子的话,正是与他的邂逅触发了记者启动“无缘社会”的采访。一个人的孤独,以至于此。
日本和我们
在日本,身份不明的自杀者、路毙、饿死、冻死之类的无缘死者,一年高达3万2千例。他们在活着的时候,也并非完全失去与社会的关联,但是由于退休、失业、不婚、离婚、生活压力等各种原因,渐渐与外界断绝了联系,没人关心,没人惦记。他们死后,孑然一身,没人发现,没人知晓,甚至没人知道他们的名字,只是化为一行简短的政府公告;即便有血脉亲人,因为多年没有走动也拒绝认领骨灰,或者埋葬在无名死者墓地或者捐献给医学院或者不知所踪。这样的事情令人感到绝望,但是却已经在日本真实地发生。与家人有“血缘”,与故乡有“地缘”,与公司有“职场缘”,这些“缘”与“纽带”在人生中是如何失去的?
高龄、少子、失业、不婚、城市化、以及日本特有的那种“不想给别人添麻烦”的情节都加速了日本从有缘社会向无缘社会的发展。日本二战后数十年的城市化进程中,中小城市和农村不断衰退、工作岗位越来越少,大量年轻人不断涌进东京等核心大城市,他们背井离乡滞留在大城市,有去无回、无力返乡。
在日本,越来越多的工作属于劳务派遣制,缺少长久的雇用关系,岗位不稳定,频繁的裁员已经成为职场常态;短期的共事也不足以让人敞开心扉,公司同事之间的关系大多是蜻蜓点水泛泛之交。大城市的竞争极为激烈,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需要全力以赴,稍有不慎就会失业甚至引发财务危机,用于经营家庭和故乡亲属关系的时间越来越少,导致不婚或离婚、家庭成员关系疏远、故乡亲情淡漠。同时,日本的家庭形态了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往昔,三代人共同生活的“三世同堂”非常普通,然而如今时代变了,社会变为以“小家庭”为核心,开始朝“单身户”方向迈进。未结婚的与结婚但没有孩子的人也在增加。单身、不婚、少子之类的家庭形态的改变,给无缘社会火上浇油。
中国似乎正在经历日本曾经走过的路,更快的城市化速度,更快的人口老龄化,结婚率和人口出生率在不断下降,相比父母辈的中国人,我们这一代将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无缘社会”问题,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迫在眉睫的现实。
中国的城市化是史无前例的,几亿人从乡村搬迁到大中城市打工、生活。只剩下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中小城市,一年中只有春节等节假日才恢复到往日的热闹,农村和中小城市学校的合并裁撤浪潮更是从一个侧面突显了中国人口迁徙和社会变迁的速度。等到中小城市和农村的这一代老人慢慢逝去,在大城市工作生活的年轻一代逐渐失去回故乡的动力,故乡也同样失去了对年轻一代最后的牵绊。至于在城市长大的新一代,故乡更多只是存在于长辈口中的普通地名,不会再有情感上的依赖。
在中国北上广深为代表的一二线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激烈的职场,高企的房价,昂贵的生活成本,每时每刻都在闪烁的IM,让这些背井离乡的年轻人不得不投入全天候的工作状态。不敢生病、不敢请假、不能回乡,即使想经营一份长久的亲情纽带,很多时候也深感力不从心。与日本的情况类似,在若干年之后,曾经的血脉亲情彼此散落在各地,一点一点地减少着走动,家庭的纽带日趋脆弱。
相比于血缘和地缘,职场缘在就显得更加脆弱难以维系。一线城市的年轻人都应该有相似的感受,每日忙忙碌碌,但是与周围的人并没有深入接触,大家都努力做的很职业,把自己包裹保护的很好,个人生活属于隐私一般不去触碰,你可能永远都不知道同在一个办公室的同事周末如何安排。一旦离职或者失业,真相很快就会暴露,曾经的关联很快就会消失,很少能有同事在你离开后可以将角色转变为你的朋友。随着时间的推移,同事朋友之间的交集越来越少,联系也变得越来越少,最终不再联系失去关联。
花环
NHK的记者对“无缘死者”真实的记录和呈现,令人窒息和压抑。但是NHK的记者还是深入探索了如何破解无缘社会,无缘者仍可结缘。就像鲁迅描写夏瑜烈士的坟头上花环一样,留下了一些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