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認知體系,養成好的行為習慣

閱讀周嶺的《認知覺醒》

2022-03-06


圖片來自網上

一、閱讀的一般記錄

查看了一下記錄,2022年2月3日讀完《認知覺醒》,我大部分時候是聽書,有些地方不止聽一次,大概花了13個小時。

二、幾個重要概念

1.在拉伸區耐心練習

拉伸區即是舒適區的邊緣,還未去到困難區。選擇對的方向,遵循刻意練習的原則,一點點的拓展自己的能力範圍圈。如果一下子去到自己夠不到的困難區,很容易產生畏難情緒,以致於無法長久堅持行動。所以,周嶺說,“好的成長是始終遊走在‘舒適區邊緣’”。有時候可以主動降低工作學習的難度,這樣才能持久。《微習慣》一書的作者也提到過,從一些簡單容易的事情開始,他的運動就是從告訴自己每天完成一個俯臥撐就好(當然通常開始了之後,都會多做幾次,直到後來養成習慣)。我也依樣畫葫蘆,給自己定了每天跳繩的運動,我一開始就沒給自己定高目標,如果告訴自己每天要跳1000下,可能我想想就覺得難,都不想開始了。後來我先試了下,發現200多下可以接受,不會太辛苦,於是我剛開始幾天跳200多,現在開始300多,每天也就10分鐘左右,想到跳繩不會覺得很難堅持,反而覺得挺好玩的。

2.消除行動模糊

行動模糊的原因是選擇模糊,既想這樣又想那樣,在面對不確定的人事物時,一般人會選擇逃避或者回歸自動化模式(即,習慣模式)。要消除行動模糊就要在諸多可能性中建立一條單行通道,讓自己始終處於“沒得選”的狀態,背後的目的是意識清楚可以如何行動。比如,我最近開始養成每日晚餐前跳繩的習慣,我把行動具體化,通常我在準備吃飯前要花15分鐘蒸飯,我選擇在這15分鐘的時間在學校的天台上跳繩,然後設想如果下雨了怎麼辦,預先想好下雨可以去地下停車場跳。這樣,執行起來就相當清晰。

3.深度學習

所謂深度學習,就是自己主動學習,將所吸收到的內容運用到生活實踐當中,並能教導他人。我們很多學習都是淺層的,比如聽書,閱讀,並沒有運用於實踐,於是很快就遺忘了。從知道到做到是一個跨越,從自己做到到教導別人做到又是另一個跨越。如果要教導別人,就需要做到研究式學習,否則即使看明白其他學者說的,也不代表我就會懂得像他們一樣去做分析論證,而且即使我自己做倒了,是否能夠教導學生做到,又是另一個層次了。當我們能夠把新學到的知識用自己的話解釋清楚(可以使用費曼技巧),並能夠教授他人的時候,就意味著把新知識納入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了。

4.關聯學習

能夠關聯首先是輸入足夠多,不管是透過閱讀還是透過現實經歷,知識和閱歷越豐富,能夠建立關聯的可能性就越大,其次是保持好奇心,多問多思考,最後是主動關聯,但凡收穫一個感悟、了解一個觀點或是知識點,“只要觸動到自己,就主動關聯到別處,並讓自己的行動發生改變。”關於關聯學習,成甲的《好好學習》當中提到的“結硬寨,打呆仗”有相似之處,就是在重要的概念上死磕,然後打通任督二脈,把所有東西關聯起來。

三、建立認知體系

1.周嶺這裡用的是“認知體系”,而不是“知識體系”。前者是應用在個人成長領域,是用來幫助人做“判斷和選擇”的,而後者是指學術知識體系。周嶺將“認知”界定為“有效的知識”,即是能幫助我們判斷、選擇、行動、改變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其實,我覺得即使是學術知識體系,也是需要在閱讀他人的作品時思想這些內容如何可以運用縫接到自己的“學術思考體系”,如何對知識做出判斷,選擇,以及解決問題。否則閱讀了之後,也很容易遺忘。

2.透過“觸動學習法”建立認知體系

周嶺很強調閱讀或者學習時關注“觸動自己的點”,“這個點可以是一個理論、一個案例,甚至是一句話,只要它真正觸動我,並能讓我發生真實的改變”,那麼閱讀就是超值了,哪怕書當中所謂其他的精華並沒有閱讀到,即不了解作者的知識體系也不是什麼問題。這點在學術研究上倒是需要留意,作者說了什麼,他的思想體系最好是能夠了解,如果不了解那麼就很難進行對話。這個方面是“認知體系”與學術思想體系有所區分的地方。不過,先建立“認知體系”對於更好的掌握他人的學術思想體系是有幫助的。

周嶺透過觸動化學習關聯各家的碎片,從而建立自己的認知體系,用他的話說,“‘觸動碎片’能夠與自身緊密結合,慢慢變成自己的一部分,最終織出一張屬於自己的認知網絡。體系的本質就是用獨特的視角將一些零散的、獨立的知識、概念或觀點整合為應對這個世界的方法和技巧。”搭建個人認知體系的真相,“打碎各家的認知體系,只取其中最觸動自己的點或塊,然後將其拼接成自己的認知網絡。”

3.除了觸動之外,還得使用,關聯,否則就是偽觸動。為了鞏固觸動,需要做到三個方面:首先用自己的語言重新解釋新知/觸動點;二是需要的時候能夠順利提取;三是在生活中能夠經常練習或使用這些知識/觸動點,透過實踐來建立強關聯。“學習不是為了知道,而是為了發生真實的改變。”

關於建立個人“認知體系”,成甲在他的《好好學習》一書中,所提到的臨界點知識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當然,成甲的“臨界點知識”更多是指向底層的思考模型,普遍的規律,比如:複利、概率論、邊際效用等等,他非常善於將這些東西跟現實生活的問題相聯繫,經常主動去尋找別人解決某一問題背後的原理是什麼,可以應用在哪些領域。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建立認知體系,養成好的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