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否应该有功利心?

常见到有人在网上发问:有什么书单推荐吗?想要学运营需要看什么书?市面上的书太多了,我不知道该看什么书......

其实,平时只要注重信息收集和感官敏锐,根本不用担心不知道该看什么书。大脑中会自动冒出很多想要去了解和探索的领域,主动就会去寻找相关书籍。

01

这和潜水艇的声纳系统很相似。每架飞机都有雷达探测仪,用雷达监测空中其它飞机,但在水下雷达发挥不了任何作用,水能够阻挡电磁波的传播。因此声呐就成为了水下的电磁波,声波在水下可以传播几千公里,很多鲸类都是用声波沟通的,声音在水下是非常有效的,一般军用声纳作用范围可达上百公里。


潜水艇有主动声纳和被动声纳两种声呐系统,主动声纳靠潜水艇自己发出声波来获取反射回来的数据计算行驶方向、速度和路线。被动声呐是根据潜艇外部的其它船只,发送回来的声波来活动。应用最广发的是被动声呐系统。

我们平时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来自四面八法各种渠道的繁杂信息,这些铺面而来的信息就是人类的被动声呐系统,把其中感兴趣的部分记在笔记本里,然后去寻找对应的书来看。看到有用的信息立马记下来,打造好自己的笔记系统和素材库,便无须担心有价值的信息无处安放。

思考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在买书之前先思考为什么要读这本书,读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为了提高哪方面的能力?增加哪方面的知识?阅读后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这些都是在阅读前需要思考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让读书变得更功利一点。读书要不要功利?这个论题曾经引发过大量的争论,我认为可以把阅读分成两类,一类是纯娱乐的虚构类作品,一类是获取知识的非虚构类作品,在阅读小说,文学类作品时可以享受的快感,在阅读知识类书籍时功利就非常必要了。如果还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去读,不仅阅读效率低下,知识的获取率也不会高。

目的不同结果不同,同样一本书,带着分析文章结构、学习表达方式的目的和带着理解文章意思、知道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心态来阅读,所得到的收获也会完全不同。所谓各取所需,各有所获。

好奇心害死猫却促使人进步,对所有事物抱有好奇心是求知欲的表现。可是不管对一个事物有多大的兴趣和好奇,如果不记下来,很快就会忘记。思考也好,创意也罢,就像沸水中蹿上来的起泡,瞬间便不见了踪影。把想法和思考快速记下来,就算字迹潦草,就算并不全面,也聊胜于无。


02

主动阅读和被动阅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对接受到的信息筛选甄别,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去深入了解探索。

我的朋友冰冰也喜欢读书,偏好于文学,可她读书特别慢,可能一个星期能看完一小段,读完一本书需要大半年。她有个习惯,从不把一本书读完再读下一本,常常是几本书换着读。

时间长了,冰冰的阅读量大增,但从头到尾读完的却很少,一眨眼功夫几年过去了。冰冰告诉我读了一些书却没能留下什么。

古典说:在知识匮乏、非终身学习年代,学肯定比不学好。但是在今天知识爆炸、终身学习时代,要比的不是学不学,而是认知效率。

功利性读书能提高阅读吸收效率

知乎章鱼把读书方法总结为一句话:阅读之前有目标,阅读之后有输出。


03

学比不学好,但在今天知识爆炸的时代,不是学不学的问题,而是学什么的问题。提高认知效率不仅能增加知识吸收理解的效果,还能节省时间。

在我读书之前都会先思考以下问题:

读的内容和自己是不是有关系?

读书时是否带着自己的问题阅读?

我想从中找寻到什么解决之道?

这本书能够解决我的什么问题?

带着问题阅读效果明显要好于没有目的泛泛地读书。像潜水艇一样有自己的主动声呐系统,也有被动声呐系统,面对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从中筛选对自己有用,有趣,有需求的文章和书籍阅读,主动对想要了解探索的领域持续探索。选择自己能看懂,能用到的书目。别人的书单其实并不一定适合你,每个人的知识积累和方向都不同,罗布青菜各有所爱,彼之砒霜,吾之蜜糖。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是否应该有功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