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Kindle在火车上读完的,越读越有代入感,情绪跌宕,本来普通的小说故事,硬是不由自主的会拿里面的主人公与现实中的人来套,平淡更真实,真实的让人自我省视,难怪引起轰动,获奖无数。
詹姆斯的女儿莉自杀了,出乎家人的意料!由此引发全家的火山喷发,母亲精神不振,久久不能相信她一向视之为毕生希望寄托的女儿怎么可能会自杀!父亲詹姆斯工作瘫痪,回家更兼悲凉,于是年轻助教路易莎的公寓成了麻痹自己的出轨窝。内斯心中的愤慨全撒在了杰克身上,一直以为是杰克参与害了他的妹妹莉,仇恨蒙蔽着双眼,狰狞起意背后却是杰克对内斯卑微私密又畸形的同志恋。而真相只有汉娜知道,她一直是家里最无感的那个孩子,可怜的小孩,最后却是她成为了唤起家人关系重建的心灵起航。
我没法把生活中的家人完全去类比书中的家庭关系,书中把一个小家庭里的关系与情感写的太细腻,加上中美家庭文化与成长环境的差异,不过阅读过程还是产生了很强烈的共鸣。
我也一样,承载了家里的期望,有时候觉得做真实的自己很难。
不同的是,我的家里的期望来源于生存压力与充分信任的无形压力。
父母都是平凡人,老工人国企环境的父亲工作了几十年并无多少成就,伴随着家庭经济增长的需求,矛盾变成了家庭父母吵架的主线,母亲对父亲工作带给家庭收入的失望以及自身束缚照顾家庭乏力支撑的心里不平衡,于是从我小学起,就对我和姐充满期待,希望我们长大考上大学改变家庭环境。我算是小时候比较聪明的,6岁入学前就被母亲在枕前教会了算数,之后读小学经常偷玩去学象棋玩弹珠,而姐姐没那么幸运,算数不好就被母亲时常逼着捉住手练习写字,玩的较少,却因此在后面到初中她的语文和一手秀美的字成为一觉!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父亲一次带钱回家时候被人划了口袋偷了钱包,半年多的工资积蓄付之流水,紧接着的是我们姐弟读书没有报名费,母亲埋怨父亲却也无奈,开学好几天我和姐姐都是在家门口眼巴巴的看着别人上学放学,遇到一些学生询问和家长指指点点,姐就会拉着我跑回家,羞愧的无地自容。那时家里观景差,连邻里之间也不愿借钱,怕还不起,同样偷吃晒在院外的同邻薯干,被发现后我会被人家直追到家里来训斥,到我母亲当面打完我以示教育后才会离开,而一起的小伙伴多数却是训斥几句便罢。这就是我小时候成长环境中的乡村邻里,我稍稍长大后,母亲会把现实揭露给我们听,家境差伴随更多的不平等,愈穷弥坚,让我们努力走出去,乡下邻里哪里有什么可以留恋的呢!
小学到初中,我是在老师家长会夸奖中让父母变得放心的,尤其到了初二,那时14岁至今,父母都从不过问我的学习,我的高中择校,我的大学选择和专业抉择,以至于我上大学该庆祝的升学宴都没举办过,就这样顺其自然到现在,当然也从不用过问我的恋爱,这些从那时候起我都能顺其自然的搞定。有时候觉得很自由,长大过程中极早的开始了独立思考独立选择,连天秤座本身的选择恐惧症都被磨掉了,说起来同学朋友都很羡慕,羡慕自由。和书中莉的中小学类似的学习好,父母眼中的骄傲与期望,相同的是,我虽自由却也是在无形期望的枷锁之中离真实的自己越走远。
过去十多年,我度过的青春期,喜悦与痛苦一样,没有家人分享,成长的过程中期待的引导与激励,自己一个人摸索,代价产生的后遗症只有自己知道。近朋友疏亲人亲戚,伴随着的性格是独立自主,孤傲,懒散,自尊心要强,冷默,豪爽,大度,节制力差,付出感过度。
人格不健全,多面性独缺真实性!
直到前年八十多岁的爷爷住院,我回家去探望,看到年过花甲的父亲照顾爷爷的场景,老人照顾老人,那副医院病房的场景刺激到我了。
本以为读完大学参加工作了终于摆脱了父母的期望范围,可以好好在外面自由的生活。自那次以后,我尽量多回家,经常性的陪着父母爷爷奶奶在田野在河滨在菜园的路上散步或者劳作,就只为更亲近的听听絮叨扯扯话,这样一年后,顿然回首,原来自己真实的样子好像就是这个样子,亲人朴素普普通通的挂念与感情维系。不自然的代入到书中的主人公莉和内斯两个小孩的成长环境中去了,压抑与期望,孤独与逃离,再到重新面对,回归真实的自己。
每个人阅读这本书都有自己的角度,或者说是代入感强的角色吧!晚饭间听一个女同学聊起,她的感觉很压抑,是读完的压抑,感觉自己就会是书中的母亲那样,面临事业与爱情的抉择,最后随之而来的是家庭小孩的成长环境影响。
这也就是书中说的一家庭的故事,不是个例,却是我们生活的大多数,大多数类似的矛盾,所引发的共鸣,获殊荣无数。
真实的自我告白,无声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