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之光”名著精彩片段分享
分享人:梅美生活
分享作品:余华《活着》
一、作者简介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77年中学毕业后,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1983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
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5年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二、《活着》说明
表现的是在中国不同时代背景下一个叫福贵的人的命运。
余华的《活着》这部作品,建议应全文细读。仅从它的片段概括不了全文传递给我们的力量感。但我还是决定从书里摘录不同句子与段落让大家去体会。
(1)“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缘,做鸡报晓,做女人织布,哪头牛不耕田?这可是自古就有的道理,走呀,走呀。”
(2)“做人不能忘记四条,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
(3)“那四样菜都是蔬菜,家珍做得各不相同,可是吃到下面都是一块差不多大小的猪肉。起先我没怎么在意,吃到最后一碗菜,底下又是一块猪肉。我一愣,随后我就嘿嘿笑了起来。我明白了家珍的意思……
“家珍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心里对我不满,脸上不让我看出来,弄些拐弯抹角的点子来敲打我。”
三、分享整部作品读后感
我从来没有如此快地读完一本书,而这本《活着》却让我一拿起便放不下手。一个周末里,我如饥似渴地读着,从书桌旁挪到沙发上,然后从沙发再转移到床上,不到两天时间,我读完了这本书。
我很庆幸自己能看到这本书,作家余华是我很早知道的作家,可我却一直没拜读过他的作品,那天@临湖风徐徐道来老师分享名著精彩片段,他选择的是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自从阅读了那篇分享后,我开始坐不住了,我不喜欢苦难,可是我又不得不直视,我发现了福贵身上潜藏的一点点“阿Q”影子,我从鲁迅又转到余华的视角,我要珍惜这部作品给予我的启发。
余华在《活着》里塑造的主人公福贵的时代,有些是我听父母讲家族成员史时反映的背景,我清晰记得父母探亲假时,带着幼年的我回老家探亲,我直到今天才读懂了双目失明的奶奶久盼爱子一家回乡时的心情,想到我们离开时,她老人家不舍的眼泪与反复抚摸着我脸蛋的干瘦的双手,听到父亲在大学校里被饥饿折磨而浮肿的故事,听到家族里的人因参加战争后出家与死亡的故事,我还模糊记得幼年时听路过的行人手指哪张大*字*报的字更漂亮的情景……感激余华帮我补上了从我爷爷辈出生始至我幼年期的一段真实历史。
回到《活着》这部作品里,余华说得对,“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
这么说,我们眼里福贵的苦难其实在福贵本人眼里并不全是吧,因为他享受过祖宗留下的财产,他做过有钱人,他有百依百顺的妻子家珍,他儿女双全过,他有过孙子。他的世界里曾因拥有过他们而富有意义,可是,这些亲人们又一个个地突然消失了,是他们先他而死了。
这部作品叙述得很紧凑,所以让我们感觉,福贵在不断地与活人告别,对于活得更久一点来说,他是侥幸的,他侥幸战争没有被打死,他侥幸龙二成了自己的替死鬼,他侥幸自己在活着的时候终于靠劳动所得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头牛。这算是给老爹交代了,也成全了孙子的心愿。因为徐家虽败光在他这个阔少爷手里,可是他通过积极跟上时代的步伐,靠着自己的劳动又实现了家族从零、从一只鸡又变成一头牛的“发迹史”。只是,徐家只剩下了叫“福贵”的人与老牛。余华的故事结束了。
可是情况并不如此,想到福贵的余生也许就只能这样“活着”,直至衰老死亡……他将要由家族以外的人去埋葬他,这样就理解了他为何在能活得更久这点上是“庆幸”的。想到每个家族里与身边的人也会面临着类似经历的时候,便觉得是福贵的经历触发了大家的共鸣,他也因此成为一个越发令人同情与心酸的人物。
书中的主人公福贵向第一人称的“我”合盘托出自己的经历,他清楚而精彩地讲述着自己,从他家爷爷辈留下二百多亩地开始,父子俩一起败家,直到把家业连房子全部败光,故事以国家变化为大背景,以自家人物一个个死去为记录,直到最后一家人里只剩下了自己一个人。
福贵活得似乎有点缺心眼,不喜不悲,有时候很麻木,他不得不为自己曾经的不争气,为自己的长不大与不成熟买单。他热衷嫖娼,把女人当畜牲;他热衷赌博,却被下了老千;他不孝顺老爹,把爹气死了。可他分明知道自己最爱老婆家珍;他又是护财的,他想通过赌博赚回老爹曾败掉的一百多亩地;他又是明白为父的责任的,看他对儿子的教育就知道。
福贵在解放后才有了知觉,知觉龙二与沈先生两个“大老千”在赌桌上没少设骗局欺负自己,可俗话说“一山更比一山高”“长江后浪推前浪”老千对老千,就看谁的出手快。结果更年轻的龙二胜了赌局,黑遇到了更黑的,沈先生出局。
这读来一切令人心情起伏跌宕的片段,让人对福贵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他被称为败家子简直当仁不让了,当我们绝望到要抛弃福贵的时候,又好奇他为什么是家族里最后存活的人。一切因为他苏醒了,虽然他醒得有点慢,但“浪子回头金不换”。
书中设计了一些细节描写来表现他“苏醒”,比如:福贵和他爹一样,愿赌服输,这一点可侧面反映他们算是有诚信的地主;自从福贵爹死后,福贵就长久坐在茅屋前发呆;长根是福贵家以前的雇工,自从福贵败了家后,成了居无定所的叫花子,但他依然回来几次看了福贵,这说明长根还是念着福贵家人曾对他的好,也因此让福贵心生哪怕再穷,也要为长根养老的善念;王喜是福贵家以前的佃农,在人民公社期间有意把福贵儿子有庆养的羊放在最后吃,他还因同情福贵的破落,在死前交代家人把自己的绸衣留给福贵以后穿,这也算是知恩图报了;家珍在娘家生下福贵的儿子半年后又回到福贵身边过穷日子,福贵也真正心疼起自己的女人;因生活贫穷,凤霞无奈被送出后逃回家,福贵决定即使家人都饿死也不会再放开女儿;儿子有庆死后,福贵怕家珍伤心,于是刻意瞒着家人独自伤心地埋了儿子;福贵体贴女婿独自带着孙子的艰辛,主动要求自己承担照顾孙子的责任;面对春生前来向自己告别决定一死,福贵与家珍原谅了他并鼓励他一定要坚强活着……
“福贵”是一个人与一头牛的名字,是人与畜牲在作品里的巧妙设计,是作品里虚实结合的安排。也可能是真实的存在。可我看到了现实中的人—福贵通过这头踏实劳作的牛在洗心革面。总之,劳动者是光荣的,只有劳动才会得到“福贵”。余华用他比较隐晦的拟人化手法写了勤劳耕田与陪伴报恩老福贵的这头牛。
因为在福贵的心里,他永远记得老爹的一句话“从前,我们徐家的老祖宗不过是养了一只小鸡,鸡养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变成了羊,羊就变成了牛。我们徐家就是这样发起来的。”虽然“此牛”非徐老爹所指的“彼牛”,但仔细想想,家业不就是这么一点点积攒起来的么。
还有,福贵的老婆—家珍也在侧面烘托着福贵,家珍看起来是一个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有钱人家女儿,她以一种难等可贵的忍让与宽宏大量谦让着福贵,她的谦卑是心甘情愿的,是不出声的但却不傻的,她明明有自己的思想与看法,可她就是要在众人面前给丈夫面子,当然面对福贵同样如此。她有反抗但用了含蓄方式,这给人传递的是一股不可思议的坚韧力量。
但她的启发也是像福贵的老爹一样,这在危机来临前非常管用,对于败家是晚了,可对于救赎福贵的灵魂却刚刚好。没有如此深刻的教训就没有福贵的苏醒。
特别是作者设计了家珍虽身体奄奄一息,却十分顽强地陪伴在福贵身边,这种坚定的等待与耐心是千百年里母性最好的诠释吧,对待丈夫,妻子充当着多重角色。我被这个坚强的米店老板女儿一颗金子般的心所打动。她毫不动摇地守在福贵跟前,她的存在,她对整个家族的坚守具有重要的意义。她没有耍自己的有钱人家小姐脾气,而是选择继续陪伴福贵,这顺受令人觉得窝囊,可是谁又会否认,除了封建社会的背景,这种女性力量的震撼与感染力?!如果说《活着》的力量通过福贵表现,我从家珍身上感受到了更多。
“ ’活着’是充满力量的一个词,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呐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与平庸。”
—余华
分享完毕。欢迎笔友们指正!
四、附《活着》人物关系
我—书中主人公,在乡村收集民间歌谣的人。
福贵—讲故事的人。
福贵老爹—福贵败完家产后死于村口粪缸处。
福贵之母—病死于福贵去城里为母亲请郎中被抓壮丁后的3个月。
家珍—福贵老婆,城里米店老板之女。一个坚韧不拔的软骨病患者。女儿凤霞死后3个月,家珍去世。
凤霞—福贵之女,在福贵被抓壮丁后大病一场导致聋哑。最后生儿子苦根大出血而死,寿命在30年左右。
有庆—福贵之子,死于给县长春生媳妇生产时输血过多。活到13岁。
二喜—凤霞丈夫,死于工作时在装运现场被水泥板夹死。
苦根—二喜与凤霞之子,死于福贵煮了很多豆子独自留他在家,吃豆子胀死。活了7年。
龙二—赌徒,设计出老千让福贵赔上了一切家底,解放后不服政策而抵制被判处刑。
春生—福贵战场上一起的兄弟,后成了县长。文—革—期间被挨整自杀。
王喜—福贵家以前的佃农。他同情福贵,在死前交代家人把自己的绸衣留给了福贵,算是很知道报恩的人。
长根—福贵家以前的雇工。自从福贵败了家后,成了居无定所的叫花子。
老全—跟福贵在一起的老兵。
队长—算是在文革中栽进红卫兵小将手里了。吃了三天拳脚。
沈先生—赌博者,书中描述到60岁。
牛—苦根死后第二年,福贵从屠夫刀下救出命来的一头老牛。
声明:图片来自电影《活着》,但看完改编的电影后,因缺少重要角色牛,而削弱了原著中表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