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让孩子远离电子世界

零至三岁婴幼儿的成长及家长教育是商人眼中之「肥肉」,加上家长对儿童生理、心理及教育的认识不足,令幼儿在这不科学的羊群行为中拜「科技」为师!幼儿使用甚至滥用电子产品的情况俯拾皆是。很多家长让孩子用平板电脑作为介面,用手指接触屏幕来玩游戏做出空间判断,也有游戏声称可以「让幼儿用眼睛追踪屏幕上移动的物件」来控制眼球运动,提升视觉能力云云。

这些产品的研发者声称这是科学化的认知训练,让幼儿熟练运用这些应用程式,可易于吸收。然而,我每次读到这些似是而非的讯息,都只能摇头叹息。欧、美、日本等地区和国家在电子产品和应用程式的研发上一直领先,但近年来,这些地区都有医生组织呼吁幼儿家长向过早和过度电子化「说不」。

电视育儿

长时间专注在一个空间有限的电子屏幕前玩游戏,对两岁以下幼儿的眼睛发育有百害而无一利。而且,电子产品呈现的世界是孩子无法理解的。如果把电视播放的一切作为家居生活背景,将原本清净与和谐的生活打乱,令幼儿难辨真实与虚拟,思绪紊乱。长期下去,孩子难以发展出清晰的头脑。电视节目里经过剪辑的画面,在幼儿的眼中显得断断续续、缺乏逻辑(例如一位刚在家中吃晚饭的人,眨眼间已换衣服开车去上班),加上夸张的音效,对发展中的幼儿干扰性极高。

人的判断力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辨别真假,有了辨别真假的能力,才能发展出分辨对错的概念。孩子经常活在真假不分的世界中,会有容易暴躁、不能专注、步伐过急、睡不安、吃不好的表象。「电视育儿」更深层次的影响,就是严重干扰孩子秩序能力的发展;人的自律、逻辑、耐性、按部就班和因果认知等行为,需要依赖有秩序的生活和环境才能得以发展。「电视育儿」并不能为上述的行为打好扎实的根基。

用电子产品学音乐?

很多成人让孩子用电子产品学音乐,孩子只能被规定乖乖坐下来听音乐,不能说话又不能参与,试问这样能够产生享受、陶醉及共鸣吗?况且,依赖外物来调节孩子的反应及情绪,可能会令孩子丧失了自我行为管理的能力。

音响器材的进步,究竟令孩子的听觉更敏锐还是更迟钝?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孩子成长过程中其中一项重要能力,就是凭着声源去确认方位。例如孩子左方有人打碎了玻璃,他理所当然是望向左边(虽然可能有些人会称之为「八卦」),一方面这是正常的本能反应,能保护自己免受危险,另一方面能够以声源定位,对脑部发展至关重要。然而,若孩子天天在家被迫「欣赏」环回立体声响播出来的音乐,每天数小时的背景音乐轰炸,长期下去只会令他们对声源方位不再敏感,不再产生本能反应,切断了孩子与世界的联系。

透过身体动作去发出声响(如拍手)、演奏音乐(如拉小提琴)或与音乐互动(如跳舞),能令人全情投入到音乐之中。然而用CD机去播放音乐,却没有这个效果,因为孩子是被动地接受音乐,甚至他们会感到非常混淆,因为照理来说,没有动作或碰撞是不能产生声音的。跟大家分享一个例子,一名3岁小男孩在家玩电子琴,妈妈示范了一个按键是吉他声、一个按键是钢琴声,另一个按键是鼓声。小男孩哭着问,为什么电子琴没有自己的声音,他想听的是电子琴本身的声音!原来孩子最需要的是最简单、直接的声音。

幼儿期是听觉最敏锐的阶段,其灵敏度最少是成人的四倍,不用太大音量孩子也听得清清楚楚,但所谓的「音乐课程」却吵得连成人都受不了,何况是幼嫩而又敏感的小耳鼓呢!成人要做的是保护他们,而不是破坏,耳朵属于人类非意识被动接收的器官,不用刻意也可以听见,这对孩子的发展影响极其重要,请三思!若希望孩子保留灵敏的听觉,只要带孩子到郊野,多听大自然环境的声音,如小鸟的叫声、流水声、风吹过叶子的声音便可以了。

十几个月大的孩子最喜欢自发在家拿东西东敲西打或摔在地上,这是他们主动用死物发出的声音作为认知物件质感的途径之一,日后能发展出只听其声便能认知物件的能力孩子要认知的是什么物件跟什么物质能发出什么样的声音,而不是工厂制造出的乐器的指定声音。这是声跟音的源头认知,这是「声之源」及「音之本」。主动认知物质声音的「兴趣」通常维持几个月便消失了。若没有危险,就让孩子做吧!家长还会发现,孩子需满足这个「物质声感」的探索需求才会愿意开口说话,尤其是男生!

为什么我们常说「哼」摇篮曲,而不是唱?因为语言对幼儿能起的作用不大,但人声的调、节、律、韵、音等频度可让胎儿及幼儿产生感觉,容易吸收成为记忆,可发展成从妈妈那里得到的安全感。这是人类语言及唱歌力量的开始,绝对能配合早期人类的发展倾向及发展内需。

「洗脑式教学」

过早(0-6岁孩子)使用电子屏幕,是让孩子活在功能障碍、社交障碍、精神发展障碍等高风险的环境当中。经常使用电子产品的孩子,可能会出现情绪不稳(与年龄不符的发脾气)、抗逆力低、自律能力差、行为紊乱、态度对立违抗、动作及运动能力弱等问题,也没有执行计划、社交行为稚嫩、短期记忆差,意志力发展所需的多项元素尽毀。

电子产品是超感官功能刺激的兴奋剂,干扰着孩子遵从自然规律发展秩序,会拖慢孩子的发展步伐,只会使孩子处于混乱状态。像只受干扰的小老鼠,只管乱跑乱碰,常处于失控状态,影响着自我管理发展的基础。精神状态常处于混象,怎能守纪、自律?

电子产品的「洗脑式教学」只会令孩子的动作又急又乱,性情也变得烦躁不安,一秒都定不下来,孩子根本没有办法、没有时间好好坐下来用手指操作玩具或教具,就会形成我称的「蜻蜓点水」状态。外界讯息输送到大脑最少要一至三秒,还需要时间分析讯息、储藏及反应等。但如果孩子的行为过急过快,拿起玩具的时间连一、两秒都不足,他的大脑根本不够时间进行分析工作。相信孩子的脑内仍是一片空白,只有一个「乱」字;两秒前跟两秒后孩子所接触的东西完全没有关系,急促转换情境的状态跟电视节目的画面闪动差不多。用蒙特梭利的术语来说,这是产生不了「工作/游戏循环」(working cycle)的因果关系(cause & effect)的,大脑内只有杂乱无章的非逻辑性东西,影响幼儿发展,绝不能轻视。

2015年,美国精神科女医学博士维多利亚·L·邓克利(Victoria L. Dunckley)著的《影响孩子一生的28天》RESET YOUR CHILD’S BRAIN已向世界发出了权威的讯息,如:

1、被电子产品包围的孩子,毀掉的不只是视力

2、电子产品如何影响孩子的大脑和身体

3、电子屏幕综合症如何制造各种精神、神经和行为障碍

了解儿童发展的需要

孩子的头骨共8块,又薄又软,8块头骨需要长时间地自动接合,才会形成结实的头颅。这个过程不应受到人为干扰,应让其自然成长。孩子头骨还没完全接合及增厚时,被电波影响大脑的几率,必定比已完全发育的成人几率高。成人感觉不到,不代表对还未成熟的孩子没影响。由于受到电磁波的干扰,今天的婴幼儿难以一觉睡到天亮,也不易入睡,作息功能异常。

儿童时期就是人之初的阶段,这个阶段孩子需要充分感受及认知空间感(即上、下、高、低、前、后、左、右的认知和协调),孩子一定要用身体(包括小手)操作「立体」的事物才能感受到,内化概念后再在纸张或平面上分辨上、下、左、右,便能如鱼得水。

儿童发展的阶段也是先有具体后有抽象的,单凭手指接触「平面」就能提升认知空间感的说法是大错特错。现在不少孩子到写字时小手无力的状况,家长可以如何预防?对儿童发展稍有认识的幼教同道都会告诉你。在我们的教室中,具体活动如串珠子和缝工,既可以让孩子明白排序,撕贴和剪纸又会令小手肌更加有力和灵活。

已故的香港教育大学荣誉院士陈淑安老师曾说过:「现在是机械控制人类的世界,也可以说是死物支配生物的时代。无论医疗、经济、军事及教育等都迷信电脑。从小开始把活的人脑埋没掉,由死的电脑去控制,可真让人担忧啊!幼教的电子教学及小学的电子课本则祸害更深了。」

一个人走路到目的地,需要的不只是两条腿懂走路,更需要的是方向感。一个人发展到成熟需要的不只是时间,更需要的是正向。幼儿是人类之本、人类之初、人类之源,传授给幼儿的应该全是所有东西的根本、起初、源头。所有幼教的方法都必须遵守这个原则,不拔苗、不跳级,脚踏实地走每一步,这才能令孩子日后有创造发展的无限可能。

童年对人一生的价值和意义重大,它盛载着所有可供发展的基础元素,我认为,现今幼教的重大责任在于捍卫幼儿的童年,保留童真,使孩子的「天真」(上天赋予的最真)状态得以善用,因为大自然赋予人类童年的能力是不可多得的。

家长应谨记,童年的生活方式跟成人的截然不同。孩子的生命活动(简称生活)要把人类的各样能力发展出来,而成人给孩子的生命活动,应是顺应其能力发展而预备环境,让其透过活动和与人互动而内化应有的能力,继而建构自己「成为人」的过程。「成人」之路有其步伐和秩序,不应过早。让孩子在幼儿期接触过多人为的产物,反而会令孩子错过很多自我创造发展的机会。跳步、偷步去享用成果,不仅让孩子日后的创造能力萎缩,更容易令孩子变得被动和消极。

愿家长们认清「科技」、「科研」和「科学」的分别,不要错用新科技和新潮玩具代替家长们的身教和言教。认清孩子所有的发展所需,才能好好履行父母的天职,请多为孩子思考,令小朋友的童年再现。


也希望日后所有的科技发明家能多了解一点幼教知识,在其产品说明书内文加上「家长提示」,好让人类能有机会正常发展下去,我在此代孩子说声谢谢!

注:「」是中文的引号,用于在行文中引用他人的话、成语、格言、诗词、音译词及特定称谓等,也用于表示强调。如今我们常用的引号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


作者简介

刘咏思老师(Ms. Daisy Lau)

·师从已故香港幼教之母陈淑安院士

·拥有16年蒙特梭利婴幼教前线工作经验

·中华教育改进社副理事长

·香港蒙特梭利研究及发展学会创会人及前任主席(2015-2019)

·香港蒙特梭利研究及发展学会总干事(2010-2015)

·香港亚洲蒙特梭利会议2017筹委会主席

·美国蒙特梭利协会教师课程培训师及视学顾问

·美国蒙特梭利协会国际执照教师(0-3及3-6岁)

·香港天水围妇联义务婴幼儿发展及家长教育顾问

·香港教育大学客座讲师

·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蒙特梭利家长教育课程导师(12年)

·前陈鹤琴「活教育」香港研究中心创办人及主任

·吉林省教育厅科学育儿研究中心成员

·大连红梅教育顾问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早期幼儿发展研究学术顾问

·中国大连美国国际学校幼儿教育部蒙特梭利教学顾问

·美国南加州首都教育学院(南宁分校)蒙特梭利教师课程培训师

·英国伦敦蒙特梭利国际中心实习导师

·香港圣约翰救伤队九龙东分区第二联队长期服务勋章副会长

·香港黄金海岸狮子会(公益慈善团体)永远荣誉会长

·广西南宁市青秀区金梓艾德维儿幼儿园教学总监

·香港首个符合国际标准的美国蒙特梭利协会教师培训中心发起人,已于华人社区累计培训老师逾两千人

·为内地二十多间幼儿园作蒙特梭利教育顾问,为各幼儿园做公益家长讲座,已指导达两万华人家长,并持续向本港多间大学及学院提供幼师实习场地及作导师、举办研讨会及交流,做义务工作

·《蒙教在华史》作者,已为各报章、杂志撰写教育文章逾十年

·现重点在于研究汉字幼教法、幼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中西教育共通、家长教育、婴幼儿观察技巧及中国幼教发展史

你可能感兴趣的:(请让孩子远离电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