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游记 | 第一次到德清新市古镇旅行,就捕捉到了一些特别的风景

浙江自驾游,一行人驻足于浙皖苏三地交界处的湖州市。

从地图上看,我们刚好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区。这里临近太湖南岸的江苏无锡和苏州,却归浙江省“管”。在我的旅行经验中,这种人文盘错、溪流汇合的“大三角”之地,往往都会潜藏着一些值得“深挖”的厚重风景。查了一下,果然。

湖州有一个德清县,建制久远,古迹众多,其中就有这么一个千年历史的小城:新市古镇。在我的感受中,它就像一个“被世人遗忘”的地方。提到江南水乡,人们永远都是优先会想到乌镇、南浔、同里、周庄……这新市古镇连个前十名都排不进去。所以我压根儿也没抱啥希望,心想随便逛逛得了。没想到这一逛,就是好几天。

【画】

先给大家看看我第一次到新市古镇时捕捉到的风景:

这天是周一,镇上的游客不多。夏日炎炎,暑气浓烈,只好沿着凉快的地方走。就在南昌街的水岸边,我看到一群小学生整整齐齐地排在廊檐下画画,一人一个小画板,挺是那么回事儿。画纸上的小镇民居错落,围栏柱廊拥在一起杵进水里,显得有点促狭,但很温馨。

大家都非常专注,画笔落在纸上的刷刷声伴着河道里的船桨划水声。河对岸,妇女出门跨出一步就在那台阶上洗洗涮涮,随口和船上的人打着招呼。千余年来,新市人始终就是这样临水居住在桥边的廊檐下,小船就从家门口的窄塘中穿行而过。沿岸望去,稠密水色给这沧桑古韵平添了一抹温厚,浓浓的生活气息。

我正在感慨这德清小学校课外活动的“近水楼台”之优势,同行的当地小伙伴说:这没什么特别的呀,“我们这边的夏令营和暑假就是这个样子的。”还说,新市古镇本来就是一个“写生基地”,现在交通这么方便,经常有人从杭州、上海等几个大城市自驾过来,有摄影师,也有艺术馆的画家。“走高速一个两个小时就到,非常快的。”

事实上不仅游客,德清当地人也经常扎堆到新市古镇来,或去刘王庙里听听戏,或去书院中交流交流闲时的创作经验,再或者,去茶楼坐坐、发发呆。

【茶楼】

我发现,新市古镇的茶楼数量不少。这从侧面证明了一个问题:此地民心安稳,小城富庶,人们不急躁,闲工夫还特别多。

在江浙沪旅行久了就能知道,江南人民的血液里流淌着一种“自得其乐”的精神,它无关贫富阶层,不是某一个群体的专属,它有自己的步调,不受外界节奏的打扰,它久经传承,更不可或缺。

在这上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作为一个重要商埠,新市古镇曾大力分担过南北漕运的重任,也见证过京杭大运河的辉煌。宋元时期,新市古镇的“中转站”功能初具规模,江南的运河贸易越发兴旺,商旅繁忙,客流如梭,南来北往的人们往往会将茶楼作为一个临时的落脚地,在这里喝一碗水,吃几块糕点,交流交流各地的新鲜事儿,然后继续上路。时至今日,新市人依然保留着水岸边小坐的习惯。

到了明清,一部分“立场”不坚定的茶楼就走向了岔路口,成了别的“楼”。而另外一批不忘初心、使命感较强的茶馆儿则风格稳定地保留了下来,在“平民路线”上越走越远。

民国初年,北方茶楼里留住了说评书、唱鼓词的手艺人,新市古镇(等江南地区)的茶楼则充分利用杭嘉湖平原“鱼米之乡”的地理优势,“务实”地推出了应季的小吃。

就这样,江南小吃随着这条世界上里程最长的古运河风靡了大江南北。甚至后来古镇被“现代化”掉了、茶楼绝迹了,但好吃好喝的却换了一种方式“春风吹又生”——比如这新市茶糕。

茶糕是新市古镇独有的美食:以糯米为皮,以肉馅儿为料,可做点心,也可当做主食。在喝茶的同时能填饱肚子,又经济又“实用”。最关键的是,茶糕是新市古镇“独一份儿”的小吃,一旦出了这个镇就吃不到了。关于新市茶糕,我在之前的游记(浙江游记 | 一块小小的茶糕,就是一部新市古镇的“水乡进化史”)有过详细的分享,此次不做赘述。

不过话说回来,新市古镇上颇是有那么几种“独一份儿”的味道,比如下面这种:

湖州游记 | 第一次到德清新市古镇旅行,就捕捉到了一些特别的风景

【梅花糕】

这是一种“只有在新市当地才能吃到”的传统小吃,因它的模具是由一个个五瓣梅花形状组合而成,故而被称为“梅花糕”。

据卖糕点的阿姨说,他们家的梅花糕是“有着百年历史的小吃”,从乾隆年间开始祖上就是做这个的,几代传承下来,配方几乎没有改变,“不添加那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偶尔为了配合游客的口味,糕点的“糖花”辅料会稍作改良。

湖州游记 | 第一次到德清新市古镇旅行,就捕捉到了一些特别的风景

梅花糕的主料是自然发酵而成的面粉糊糊,配料是红枣、葡萄干、黑芝麻、白芝麻以及核桃仁、葵花籽等干果,还有“朋克养生”必备之“妙药”:枸杞。

以清油打底,豆沙为馅,冰糖调味,糖丝做点缀,将如上材料分批次放入这特制的容器内,闷上盖子,炭火烤制数分钟,就会闻到淡淡的甜味和浓浓的香气。

湖州游记 | 第一次到德清新市古镇旅行,就捕捉到了一些特别的风景

崭新的梅花糕样子很漂亮,出锅之前,阿姨会用小工具按照模具的轮廓区分出梅花糕的大致形状,然后嘱咐我们:要趁热吃进嘴里。在她的身后,就是新市古镇最有味道的建筑群。

【明清街】

与众多江南水乡一样,新市古镇也有一条“明清街”。这里至今还留存着明清建筑群的框架,一墙之隔就是千篇一律的钢筋水泥,“威胁”着这1200年历史的悠长古韵,却没有使它“脱相”,这大概就是独属于江南古镇的“天生丽质难自弃”吧。

在新市古镇,新旧文化并存且看起来还算融洽:酒吧挨着古玩店,咖啡馆旁边卖“湖笔”,老巷子里藏着颤颤巍巍的老民居,民居里住着家族几代只经营一门生意的祖传手艺人。那些别无分店的“百年老字号”们就静静地立在水边,也有一些毫不起眼的小吃店会冷不丁地排起长队。

置身于古镇扎堆的浙北“水乡聚居区”,新市古镇显得深藏不露,但又跃跃欲试。或许它在等待一个闷声发大财的机会,然后一鸣惊人地告诉世人:我是综合型的古镇景区,我有吃有玩可甜可盐还很有文化底蕴,我久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丝绸之路”时期。

【湖丝】

作为“丝绸之路”的发源地,京杭大运河“辐射区”里的新市古镇曾经是贸易繁荣的“江南第一码头”,这里的美食、茶叶、文化周边、手工艺品……都曾是运河上往来频繁的“抢手货”,其中以桑蚕丝织品最为著名。

喜欢真丝制品的小伙伴们有没有发现,今日很多质地优良的真丝服饰都产自浙江湖州(及周边城市),因为“蚕丝之贡湖郡独良”。而放眼湖州当地,新市的丝织品“独正”。

自古以来,新市都是江南地界上有名的养蚕和产丝基地,这里的丝织业不仅成规模,分类也特别细致,茧行、丝行、工具行,还有专门的“桑叶行”。

夹在湖州与杭州中间,新市码头直接掐住了两地的“嗓子眼儿”,大运河上的“水上快递”船没日没夜地跑起来,使得新市古镇的丝织制品一时间名震八方,并远销海外。至今,镇上还保留着源自清代的老字号绸庄。

湖州游记 | 第一次到德清新市古镇旅行,就捕捉到了一些特别的风景

走进一家叫“洪顺丝行”的店,商品琳琅艳丽,气氛却非常娴静。一个姐姐坐在门边的木椅上,手里握着一只绣花绷子,抬头看看我们,随即垂下眼眉又专心绣丝线去了。老手艺需要由稳得住的人来做,就像古玩店里的老物件,沉淀越久味道越浓。

【古玩】

新市古镇里藏着不少颇具规模的古玩行,这些建筑以深颜色打底,不太会惹人注意,但是镇上每逢周一就会出现的“古玩地摊”市场是热闹的,我第一次去的时候就赶上了。

湖州游记 | 第一次到德清新市古镇旅行,就捕捉到了一些特别的风景

支棱着好奇心凑过去看,这地摊上的“老物件”还挺丰富:清朝的铜钱儿,民国的银圆儿、民窑的瓷碗儿,还有一些家居摆设,更多的是木珠手串和女孩子们喜欢的项链首饰……大家沿着水街拉起长长的“一条龙”,也有一些零星“散户”将摊子安置在古镇北侧的廊檐下。

湖州游记 | 第一次到德清新市古镇旅行,就捕捉到了一些特别的风景

熟识的卖家会用方言如常地打着招呼,偶尔聊一下今天的收成,买家也大多都是当地口音,很多人来“捡漏”。看样子这个小集市应该存在不是一天两天的了。

这“明清街上的乐趣”让我感受到,新市古镇是活着的,并非一个朝九晚五的“工作单位”那样一下班就把所有的生气都锁进铁栅栏里。当人们在行走的时候,江南的风光也在流动。

湖州游记 | 第一次到德清新市古镇旅行,就捕捉到了一些特别的风景

这里的摊主有的是新市本地人,也有常居德清的“湖漂”。坐在石阶上跟其中一位攀谈几句,正是他的一席话,让我毅然决然地决定,我要在新市多待几天。继而我就一步一步地深入了仙潭文化,掉进了新市古镇的“坑”。

湖州游记 | 第一次到德清新市古镇旅行,就捕捉到了一些特别的风景

关于【古玩地摊】的游记,我会在下下篇文章中分享,记得关注我,记得来看。

我是大红姐姐,有声电台旅游频道主播,职业旅行玩家,专注小众玩法,分享冷门目的地。旅行不是一种态度,而是生活本身。

你可能感兴趣的:(湖州游记 | 第一次到德清新市古镇旅行,就捕捉到了一些特别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