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知风雨夜 复此对床眠


难怪在1000年后的今天,还有人说想要穿越到宋代看一眼苏东坡,可能的话最好能嫁给他。

几年前刚开始流行把书录成音频放到网上的时候,我正在武汉的街头巷尾奔命。在那些等公车等地铁的空隙里听完了林语堂版的《苏东坡传》,当然到现在除了记得这件事本身,其他的也都没有印象了。这样万事如过耳之风的记忆力,越发使我相信,我读书的目的只是为了享受当下的片刻清静。

去年年尾,得新书《苏东坡传》,作者陈鹏。28万字等我逐字看完,已经是新的一年了。作者的语言风格很现代。这个季节读书,犹如在炉火边听人讲故事,到精彩处,甚至恍惚有书中人物立在眼前的穿越之感,或是我自己等在千年前的某处路边酒馆要一睹风采。现在把书合上,记录一下他留给我的印象,备忘。

在我已有的一些生命体验里,偶有的酣畅二字尤为珍贵。人能依性情表现或者表达自己,在现代所谓文明社会,似乎越来越不易,是为“享受自由的前提是接受约束”。可是早在1000年前,就已经有人把依性情行世发挥到淋漓尽致,真让人羡慕。

才气纵横。皇帝吃饭时读到他的文章都会停下筷子。跟弟弟子由一生的诗歌唱和,既相互调笑,又寄托相思。喝酒到高兴,随口随手的诗词文章无不引众人叹服。用今天的话说,才华冒泡,圈粉跨千年。

情义深重。十年生死两茫茫最出名的,其实他对三个陪伴他的女人无不情深意重,甚至奶娘,甚至据说是他初恋的堂妹小二娘。十几岁时苏轼曾遗憾小二娘不是外婆家的女孩不能作为婚配对象,几十年后,当时已重病在身的他路过小堂妹所嫁的润州时,还到墓前祭奠。

江湖义气。在走向人生抛物线顶端时的那一路江湖朋友,当时纵情山水诗酒的朋友,在后来苏轼的一路贬谪中,带给他的那些感动,在1000年后的今天,同样让我泪流满面。为了去黄州看望他,没钱的几个人集资派代表去看,年老的派儿子去看。甚至在海南时,有朋友为了渡海去看他,钱包被偷身染中病,竟致客死他乡。我曾看到作家写“古风高谊”,想必就是。他和各式各样的朋友留下了无数佳话。

幽默乐天。林语堂说他是个无药可救的乐天派。甚至四川人普遍留给人乐观的印象。御史台的大牢里知道死之将至也还是可以高枕安眠。从黄州的东坡肉,到羊骨头缝里的肉丝,到海南的芋头,甚至到实在没得吃了学人家辟谷。物质的匮乏从没改变他乐观的本性。在海南贫病交加只有芋头可吃的时候,还不忘写信调侃弟弟“听说你瘦了”。

悲悯。外放知州的眼见耳闻无不是王安石大刀阔斧改革带给民间的灾难。如果不是年轻时在地方为官,知道民间的艰辛,不知他会不会一直坚持反对变革。陕西祈雨,杭州治水,蝗灾,旱灾,他总有办法化解。甚至还留下了卖扇子的小故事。他的坚持所换来的还远不止职场失意,而是被党争利用,被政敌迫害,导致人生结束在抛物线底端。“乌台诗案”在狱中写给弟弟子由的遗书中要求弟弟将他葬在杭州西湖附近的山上,因为他心里感激杭州百姓听说他被害入狱后,专门为他做了解厄道场。

而最令我感动的,是子瞻子由这两个同胞兄弟的手足感情。小时候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时候,词序里面写“……兼怀子由”,后来在他的好多作品里,都写“寄子由”、“和子由”。这两兄弟几乎是共同进退的,最得意时,同为小皇帝的侍读,最落魄时同时被贬谪流落异乡吃不饱饭。每隔几年兄弟相聚时的欢乐,隔了千年的时光也会在今天打动我。他们一辈子互寄的书信和诗词真是值得找来细读的。这个性情内敛、沉静稳重的弟弟,是可以托付家人托付后事的人,可算是他心里最坚强可靠的后盾了。遗憾的是25岁时一起许下的“风雨对床”之约终是没有实现。

在当代人中,我曾读到过一阙词,最后两句是这样的,“但记取,死生师友。留得故院三分地,俟功名料理归田后。我与汝,再相守。”这阙词所寄的对象当时在禁中,作者是少年时可以割头换颈的江湖兄弟。堪比风雨对床呢。感觉到有古风吹来吗。(跑偏……

苏东坡是本大书,值得千千万万遍读。

2018.01.15

你可能感兴趣的:(宁知风雨夜 复此对床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