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史蒂夫·乔布斯逝世10周年

 乔布斯,一个反叛者,一个艺术家。“史蒂夫·乔布斯”,人类科技史上最闪耀的名字之一。

● 他桀骜不驯,他格格不入,他不喜欢墨守成规,他也不愿安于现状。你可以认同他,你可以反对他,颂扬或是诋毁他,但唯独不能漠视他。

● 10年前的今天,2011年10月5日,乔布斯逝世。

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1955年2月24日—2011年10月5日),美国发明家、企业家、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计算机业界与娱乐业界的标志性人物。深刻地改变了现代通讯、娱乐、生活方式。

● 经过10年岁月长河的涤荡,乔布斯依旧伫立在那里——勇于反叛的人的心中!

● 我们不妨在其逝世10周年之际重新回溯他的人生:不被教条束缚,不按别人的想法生活,不被世人的喧嚣掩盖了心声!有跟随自己的内心和直觉的勇气......而这些,是大多数人可望不可及的。

● 当被问到你如何评价自己时,乔布斯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我是一个抗击黑暗势力的反叛者。

一、串联生命

● 1955年2月24日,史蒂夫·乔布斯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刚刚出世就被父母遗弃了。幸运的是,保罗·乔布斯和克拉拉·乔布斯——一对好心的夫妻领养了他。乔布斯夫妇很早就发现了史蒂夫的过人天赋,他们居住在硅谷附近,史蒂夫经常与惠普公司的职员交流,自此,他开始对电子学产生兴趣。

● 12岁的时候他曾经想要做一个频率计数器,当时在电话簿上查到了惠普的创始人比尔·休利特的号码,并给他打电话,想要得到一些零部件。比尔当即给他寄去了零件,并且邀请他暑假来惠普体验实习。

乔布斯(右)与沃兹(左)

● 到了初中,乔布斯在一次同学聚会上第一次与沃兹尼亚克见面。虽然沃兹比乔布斯大了5岁,但乔布斯看起来好像比他要更加成熟。

● 1976年4月1日,乔布斯、沃兹及乔布斯的朋友龙·韦恩签署了一份合同,决定在自家的车房里成立一家电脑公司,公司的名称由乔布斯定为苹果。谁能想到,仅仅通过10年的时间,苹果就从两个穷小子,发展成超过4000人,价值20亿的公司。

● 乔布斯的父母作为蓝领阶层并没有太多的积蓄,他们对于乔布斯总是百依百顺。虽然里德大学的学费高昂,但17岁的乔布斯还是去了那里读书。但仅仅6个月后,他就退学了。6个月他看不到上学的价值,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也不知道大学如何才能帮助自己找到答案。这些,是乔布斯无法忍受的。

● 校方最终还是保留了他旁听生的资格。在接下来的一年半中,他只去上自己喜欢的课,例如书法课。

我学到了衬线字体和无衬线字体,怎样在不同的字母组合间调整其间距,以及怎样做出完美的版面设计,这其中所蕴含的美、历史意味和艺术精妙之处是科学无法捕捉的,这让我陶醉。

1982年的乔布斯

乔布斯睡在朋友的宿舍,去捡5美分的可乐罐仅仅为了填饱肚子。每周日晚上,走七英里的路,穿过小镇,只为了能在Krishna教堂吃顿像样的饭菜......

● 这种行为即使在今天也依旧难以被主流认同,但有一点毫无疑问,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但必须相信,现在获得的点滴会在未来连结起来。因为如果你相信这些点滴会连结起你未来的道路,你就会跟随自己内心的自信,它们知道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其他的一切都是次要的。即使你的选择不被主流认同。

● 乔布斯在以后设计Mac计算机里的字体时,那些大学时看似好像对人生没有实际价值的书法课全部浮现了出来。

二、人,必须相信些什么——寻找信仰之路

我觉得不同的宗教就好比通往同一栋房子的不同的门。有时候我觉得这栋房子存在,有时候我又觉得它不存在。这是最神秘的。

● 为了找寻自己的心灵以及个人觉悟的追求,乔布斯前往印度进行苦行体验。在印度的村庄待了7个月后,他发现一种比理性更高阶位的宝藏——直觉

● 乔布斯说:

我回到美国后感受到文化冲击、比我去印度时感受到的还要强烈。我们运用思维,而他们运用直觉,他们的直觉比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要发达得多。直觉是非常强大的,在我看来比思维更加强大。

● 事实上,当一个人的心灵逐渐平静下来,心理就会有空间去感受周围微妙的东西,这种境况类似于冥想。乔布斯所崇尚的修行正是这种找寻真实自我,不被外界约束迷惑的感觉!这也是乔布斯身上哲学气息的重要缘由。

● 试想一下,通过这种修行的方式所找到的,不论是对于自身,还是对某个产品,某个想法,你都会产生令人震撼的激情和非理性的状态。因为,这些是不被外界所蒙蔽的,不受其他人干扰的,自己真心热爱并且愿意为之无条件付出的。

在他的厨房。“在印度的村庄待了7个月后再回到美国,我看到了西方世界的疯狂以及理性思维的局限。”

● 还有一点极其重要,我们知道乔布斯很早就开始研究探讨死亡、宗教......他是佛教禅宗的狂热信徒,在印度进行过苦行僧般的朝圣之旅,这让他的身上涌现出强烈的人文色彩。但之后他又把自己的使命转向科技创业。他不是沃兹那种纯粹天生的科技天才。

● 在他之前,这种既擅长人文又能驾驭科学的人是很少的,这种看似矛盾或者说没有太多直接联系的特性,却在乔布斯身上完美的互相融合。

● 宝丽来的创始人埃德温·兰德曾说:

一个具有强烈个性的人身上集合了人文和科学的天赋后所能产生的创造力,是在21世纪建立创新型经济的关键因素。

三、至繁归于至简

● 三点:共鸣(empathy)、专注(focus)、灌输(impute)。

● 乔布斯的父亲曾经教导过他,追求完美意味着:

即便是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对其工艺也必须尽心尽力。

● 乔布斯将这一理念应用到了Apple Ⅱ的内部电路板布局上。他否决了最初的设计,理由是其中的线路不够直。

● 至简,源于在复杂中有规律可循。它并不是简单通过删减获得的简洁,而是必须足够了解,通过挖掘复杂性的深度来把握的简洁。这是包豪斯设计风格的内核。

举个例子,如果想要在产品上不装螺丝钉,那可能会造成一个更为复杂的境况,因为有些螺丝钉是必须的。更好的方式是去了解这个产品的每个部分是如何制造的,小到一个螺丝钉,大到线路显示屏。通过掌握产品的精髓,来判断究竟哪些是不重要的,完全可以拿掉的。乔布斯经常琢磨各种模型的原因也是源于此。

摆弄莉萨电脑。

● 他不同于其他企业设计师要满足工程师的要求,而是先让设计师设计出确定的产品外表,再由工程师依据设计师的设计来合理安装电路板。让创造力与科技完美结合,二者兼顾。

Creativity is just connecting things .

● 对于做事也是一样。当人们开始讨论下一步应该做的10件事情是什么,他们就会互相争论,希望自己的建议能够被采纳。这时,乔布斯会让他们把这些建议写下来,然后再删掉那些他认为愚蠢的。几轮辩论下来,整个小组将最终确定前十大“最应该做的事”。乔布斯会把最后七件全部画掉,然后宣布:“我们只能做前三件。”

● 毕竟,“孤注一掷”是乔布斯最喜欢的词之一。

四、现实扭曲立场——预见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亲手创造未来

● 将个人魅力转化为说服力,通过个性的力量进行劝诱、胁迫以及扭曲事实。这就是“现实扭曲力场”。这是乔布斯独有的能力。

● 他对阿特金森说:

想象一下在海浪的最前端冲浪是什么感觉,一定很兴奋刺激吧;再想象一下在浪的末尾学狗刨游泳,一点儿意思都没有。来苹果吧,你可以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 于是,阿特金森入伙了。

1984年,乔布斯与约翰·斯卡利

● 他对斯卡利说

你是想卖一辈子糖水呢,还是想抓住机会来改变世界?

● 于是,斯卡利也进了苹果......

● 乔布斯总有那种让你无法说“不”的能力。他能把自己骇人的眼神、专注的神情,口若悬河的表述、过人的意志力、扭曲事实相结合起来,以达到目标的迫切愿望,及所形成的视听混淆能力。他懂得该说些什么来赢得某个人的心。乔布斯可以随意地吸引别人,让人倾倒,而且他喜欢这样做。

● 但“现实扭曲力场”这种能力有利有弊。

● 举个例子,苹果公司对施乐PARC的这次技术盗窃,有时被形容为工业史上最严重的抢劫行为之一。乔布斯偶尔也会骄傲地承认这一说法:

毕加索不是说过吗,‘好的艺术家抄袭创意,伟大的艺术家窃取灵感。’在窃取伟大的灵感这方面,我们一直都是厚颜无耻的。

1982年,苹果办公室。

● 这种想法一般人认为相对极端,但从另一方面这确实是事实。乔布斯和他的工程师们对在施乐PARC看到的图形界面技术进行了巨大的改进,然后又将技术付诸实践,而这是施乐公司永远无法实现的——从想法到实施,是一个巨大的鸿沟。在创新的过程中,新颖的想法只是一部分,具体的执行同样重要。

五、NeXT

● 之后,乔布斯因与斯卡利的看法发生严重分歧而被逐出门外。用他自己的话说:

我30岁在众目睽睽之下被苹果逐出门外,我整个成年生活的重心突然丢失了,这是个致命的打击,有好几个月的时间,我不知所措。我变成了人尽皆知的失败者,我甚至想逃离硅谷。但在苹果的失败并没有改变一件事:我对这个行业的热爱!虽然被赶走了,但是我的爱还在,于是我决定从头再来。

● 很明显的看到,乔布斯不同于其他陷入特定思维模式的人。他把想法看成脚手架可以随意移动,而不是唱片上的针槽,一旦陷入就再也出不来。乔布斯是个杰出的艺术家,苹果是他踩在脚手架上的一幅作品,当这副作品完成后,或者它不再属于他,那是时候把脚手架搬走,去创造下一幅“艺术品”——NeXT


NeXT的标识

● 要不说是金子到哪都会发光,NeXT源于乔布斯与美国科学家保罗·伯格的一段对话:“为什么不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实验呢?”乔布斯问道,“这样不仅你自己能够更快地开展实验,而且,终有一天,美国的微生物学新生都会用到保罗·伯格的基因重组软件。”伯格解释说,对于大学实验室来说,具备这种能力的计算机太贵了。“突然间,乔布斯就为这种可能性兴奋起来,”伯格回忆说,“他想到要创办一家新企业。他年轻、富有,要为自己今后的生活找点儿事做。”

● 于是,NeXT诞生了,他一目了然的展现出乔布斯的个人态度。

1988年,NeXT电脑公司。离开苹果后,在自己创建的新公司里,乔布斯能够释放自己的所有天性,无论好坏。

六、皮克斯·技术与艺术的相遇

看到卢卡斯影业电脑部门这些人的时候,我意识到,在融合艺术与技术的领域,他们走在了其他人前面,而这个领域一直都是我的兴趣所在。

● 乔布斯知道,在未来数年里,计算机将会比现在强大上百倍,他相信这会给动画和逼真的3D图形带来巨大进步。

《玩具总动员》海报。

● 作为皮克斯动画长篇电影的开山之作,《玩具总动员》即便在今日看来依旧是一部极具趣味并充满着天马行空奇想的作品,当玩具拥有了自已的生命意识,电影不仅出色的渲染出了一个充满欢乐的玩具世界,更还有着对现实社会的隐喻,使之同是一个属于成人的童话。那逝去的纯真,简单的快乐,一如电影中巴斯光年那无所畏惧的勇气:“飞向太空,宇宙无限!”都给人以真挚的共鸣,仿若为人重回了那美好的时代。

●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开始由于迪士尼的参与,胡迪这个人物形象充满了狡诈。是因为乔布斯和约翰·拉塞特坚定地认为产品是有灵魂的,物体是有情感的。胡迪和巴斯光年都有各自的使命,为人们带来那逝去的童真,简单的快乐,这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 将技术与科技融合只是第一步,电影不仅仅是要拥有好技术,更要做到拥有艺术内涵,一如做人!

七、再度降临

● 斯卡利归根到底是个榨取利润的商人,他没有想要创造出改变世界产品的愿望。而乔布斯考虑的更多是制造伟大的产品,把关注点放在真正有价值的地方,这要比迎合消费者的欲望更加重要!

1996年12月2日,史蒂夫·乔布斯在时隔11年后,再次踏上了苹果位于库比蒂诺的土地。以一个救世主的姿态!


史蒂夫·乔布斯

● 乔布斯能够带领苹果创造出惊人产品很重要的一点原因是他个人并没有埃利森的那种消费需求,也没有比尔·盖茨那种投身慈善的内在冲动。他想要的是能够在宇宙中留下印记。他早就向很多人坦言:

我觉得自己年轻的时候就会死去,我需要尽快取得成就,我们或许只有机会做几件真正伟大的事情,并把它们做好。我们谁也不知道自己能活多长时间,我也不知道,但是我感觉必须趁着自己年轻,多取得一些成就。

很显然,他做到了,他创造了他的时代中最好的两个品牌——苹果和皮克斯。

在他那自我意识的需求和个人动力的驱使下,他要通过创造足以令世人敬畏的传奇来获得满足。这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制造不断革新不断变化的伟大产品,以及建立一家有持久生命力的公司。他希望跟埃德温·兰德、比尔·休利特和戴维·帕卡德这些人一起在万神殿占据一席之地,甚至比他们还要高一级。——沃尔特·艾萨克森

● 自从整整12年前7月4日那个周末丧失大权后,乔布斯重新登上了苹果的前台。虽然只是作为名义上的顾问,但谁都知道,苹果的控制权再次回到了它的创始人手里。

1996年的乔布斯

● 他在一次大型战略会议上喊道:“这真是疯了。”他抓起神奇的记号笔,走向白板,在上面画了一根横线一根竖线,做成一个方形四格表。“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他继续说。在两列的顶端,他写上“消费级”和“专业级”。在两行的标题处,他写上“台式”和“便携”。他说,他们的工作就是做四个伟大的产品,每格一个。“会议室里鸦雀无声。”席勒回忆说。

● 这是乔布斯的过人之处——他知道如何做到专注。这听起来很简单,但决定不做什么跟决定做什么其实同样重要!

如果你发现有些事做得不对,你不能只是忽略它,然后说‘以后再处理’,这是其他公司的做法。

八、非同凡响——你说你想要一场革命

● 为了体现苹果的品牌内核,乔布斯致力于发布一段前所未有的广告。向顾客传达他们希望通过创新取胜的理念。这也是迈克·马库拉教给乔布斯的一个重要方法:

一家好的公司要学会“灌输”——它必须竭尽所能传递它的价值和重要性,从包装到营销。

● 于是,就有了足以载入广告史册的《非同凡响》。

● 前后共有乔布斯和理查德·德莱福斯两个配音版本。最后,乔布斯决定选择理查德的,因为他认为这并非是展现他自己的广告。

● 这则广告的重点不是向公众灌输苹果的品牌、苹果的logo。事实上,广告内容除了标志性历史人物的黑白肖像,除此之外只有角落里苹果标识和广告语“非同凡响”。

● 极少有其他公司或领导者——可能根本没有——敢于把他们的品牌跟甘地、爱因斯坦、马丁·路德·金、毕加索联系在一起。这些人是乔布斯心中的偶像。他们敢于冒险,不怕失败,勇于赌上自己的职业生涯去做与众不同的事情的做法,是乔布斯,或者说是苹果一直所追求的。

● 通过这则广告,人们会认为,苹果不是想“同样的事”,而是想“不同的事”。想一点不同的事,想很多不同的事——非同凡响!

● 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变世界。——苹果“非同凡想”广告,1997 (The people who are crazy enough to think they can change the world are the ones who do.——Apple’s “Think Different” commercial,1997)

九、你已是一无所有,没有理由不追随内心

● 一直以来,乔布斯都站在“科技”与“人文”两条街的交汇口。他能一眼看出市场上充斥着的二流产品。

2004年,位于帕洛奥图家中的办公室。“我喜欢活在人文和科技的交叉点上。”

● 乔布斯最后几年时光,是他最高产的时刻。他带领苹果相继发布了诸多革命性的产品。这些产品毫不夸张的说,改变了全世界。乔布斯自己也说:

命运似乎诱骗我去做这件事情,而这也许是为了把它做得更好。

● 他对于完美的追求让他对待产品的任何事情上都尽心尽力。这也是为什么每次演讲前都会把每一页内容做成三种不同风格的PPT、把每一页幻灯片都要改上六七次、把每一句话翻来覆去地说,改变一两个词,再重新说一遍。

● 这种极致的追求是值得的。对于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来说,“最佳”和“一般”之间大约相差30%。

1997年,在重新掌权苹果公司后,他在家中准备波士顿Macworld大会的演讲。“在那种疯狂中我们看到了天才。”

● 乔布斯急切地向世人尽可能展现他的想法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病了

● 乔布斯患了癌症,而在病情初期,他坚持按照自己的想法保守治疗:实行严格的素食、摄入大量新鲜胡萝卜和果汁。除此之外,他还进行针刺疗法,尝试各种草药疗法,有时也会采用在互联网上或在美国各地寻医问药获得的疗法,甚至还请过灵媒。这些做法进一步导致其病情加重。

记住自己很快就要死了,这是我面对人生重大选择时最重要的工具。因为,几乎一切——所有外界的期望,所有骄傲,所有对于困窘和失败的恐惧——这些东西都在死亡面前烟消云散,只留下真正重要的东西。记住自己终会死去,是我所知最好的方式,避免陷入认为自己会失去什么的陷阱。你已是一无所有,没理由不追随内心。

● 在古罗马,当胜利的将军凯旋时,传说会有一个仆人,在他身边重复“死亡警示”(memento mori)。意思是,记住你终会死亡。必死的警示有助于英雄们正确地看待事物,培养谦逊的性格。乔布斯的死之警示来自医生,但这并未让他谦逊起来。相反,在手术恢复后,他甚至更富激情。正如他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所说的那样,疾病提醒着自己,已没有什么可失去的,因此他应该全速向前、锐意进取。“他带着一种使命回来了。

十、每一粒微沙

● 《每一粒微沙》(Every Grain of Sand),这是乔布斯最喜欢的鲍勃·迪伦的一首歌:

在愤恨的当下,我能看见造物主之手,在每片颤动的叶里,在每粒微沙之中。

● 2011年10月5日,星期三——史蒂夫·乔布斯走了。他的家人都在他的身边,亲抚着他。

● 这位对上帝的信仰半信半疑,一生都在致力于创造伟大产品的“反叛者”走了。他的棺材做工精巧,没用一枚钉子或螺丝钉,一如他的思想——纯粹、简单。

● 苹果公司在纪念乔布斯时,第一次将他在1997年重回苹果之时帮助设计“非同凡响”的商业广告,他自己的配音版本首次公之于世。

人们聆听着熟悉的声音,仿佛乔布斯诚挚而又激动地描述自己。如今,他也成为了史诗般的,万神殿中的一员。

《非同凡响》(乔布斯配音版)

致疯狂的人。

● 他们特立独行,他们桀骜不驯,他们惹是生非,他们格格不入。

● 他们用与众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

● 他们不喜欢墨守成规,他们也不愿安于现状。

● 你可以认同他们,反对他们,颂扬或是诋毁他们,

● 但唯独不能漠视他们。

或许他们是别人眼中的疯子,但他们却是我们眼中的天才。因为只有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变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史蒂夫·乔布斯逝世1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