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袁绍所谓的“四世三公”究竟是怎样一种家世背景

公元前221年奋六世之余烈的秦始皇终于消灭了山东六国中坚持到最后的齐国,古老的华夏大地迎来了崭新的大一统帝国时代。秦始皇现在要统治的是一个比之前的秦国大得多的大一统帝国,所以他需要为这个崭新的帝国设计一套运行机制。他废除了古老的分封制度,代之以高度集权化的郡县制。郡县制使皇帝的命令得以直接渗透到地方基层,从而使中央集权得到大大强化。与地方的郡县制改革同时进行的是对中央官制的改革:秦朝中央官制的核心内容就是三公九卿制度。

所谓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显要职位。丞相设左右二员,作为百官之首掌政事。太尉掌军事,不常置。御史大夫作为丞相的副手,掌监察百官。三公以下分设分掌管具体政务的诸卿:掌宫殿掖门户的郎中令、掌宫门卫屯兵的卫尉、掌京畿警卫的中尉、掌刑辟的廷尉、掌谷货的治粟内史、掌山海池泽之税和官府手工业制造的少府、掌治宫室的将作少府、掌民族事务和外事的典客、掌宗庙礼仪的奉常、掌皇室属籍的宗正、掌舆马的太仆等。
三公九卿制度尽管是秦始皇所创立,但据说在此之前就已出现了“三公”这个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根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认为周代的三公是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根据《周礼》认为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尽管后世关于周代的三公究竟是哪三个职位存在争议,但这种争议只是对具体的职位称呼有所不同,但大致都认可一点:秦代以前的三公是天子之下的最高管理者。事实上历朝历代的三公制度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变动。
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杜佑在他所著的《通典》中对历朝历代的三公制度变化过程记载如下:“夏、商以前云天子无爵、三公无官。周以太师、太傅、太保曰三公。秦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汉以丞相、大司马、御史大夫为三公。后汉又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魏、晋、宋、齐、梁、陈、后魏、北齐皆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后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隋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大唐因之”。杜佑的这番记载使我们可以勾画出历朝历代三公制度的变化历程。
在夏朝和商朝并不存在三公这种称呼。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秦代、西汉改为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两汉交替时期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改为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曹魏、两晋、宋、齐、梁、陈等皆沿用以太尉、司徒、司空作为“三公”。到了北周又改回原来周朝的称呼:仍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隋朝再次称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唐朝基本延续了隋朝的三公制度。
东汉末年 袁绍 自称四世三公。东汉末年袁绍自称四世三公。这里的一个时代背景就是东汉时期本身就是一个特别注重出身门第的时期。这时还并没形成后世的科举制,而是实行名为“察举征辟”的选官制度:由地方州郡官吏以“孝廉”、“茂才异等”、“贤良方正”等名目推荐本辖区内的人才。这种制度发展到后期就异化成为世家大族互相推荐,于是朝廷的官职就完全被世家大族垄断。加之汉光武帝刘秀本身就是与世族合作开创的东汉王朝,所以东汉就形成了一种世家政治格局。
在这种政治格局下特别强调家世背景。袁绍所谓的“四世三公”就是他招兵买马的金字招牌。所谓四世三公是指:他们家祖上先后有四代人曾当过三公这样的高官。《三国志·魏志·袁绍传》记载:汉代袁安在汉章帝刘炟时为司徒,儿子袁敞为司空,孙子袁汤为太尉,曾孙 袁逢 为司空、袁隗为太傅,四世居三公位,人称“四世三公”。这里的“四世三公”不是指的四个人,而是指的四代人。汉章帝刘炟时代的司徒袁安是汝南袁氏第一代担任三公职位的人。袁安有袁赏、袁京、袁敞三个儿子。
袁赏和袁京的官职都相对较低,只有袁敞官至司空,所以袁敞就是袁家第二代身居三公高位的人,然而袁家第三代身居三公高位的人却并不是袁敞的儿子,而是袁京的袁汤。袁安、袁敞还只是官至三公,然而袁汤却是历任司空、司徒、太尉,也就是说他把朝廷的三公职位挨个全都干了一遍,所以他在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人脉圈子,从而为汝南袁氏打开了“门生故吏遍天下”的局面。袁汤有袁平、袁成、袁逢、 袁隗 四个儿子:袁逢官至司空、袁隗官至司徒。
所以从袁安那辈算起到了第四代人的时候出现了袁逢、袁隗两个官至三公的人。从袁安起汝南袁氏在四代人中先后诞生了袁安、袁敞、袁汤、袁逢、袁隗五个官至三公的人。所以有的史料中也有关于汝南袁氏“四世五公”的说法。《三国志·魏志·袁绍传》记载:袁紹字本初,汝南汝陽人也。高祖父安為漢司徒。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勢傾天下。《三國志·蜀書二·先主傳》记载:先主曰「袁公路近在壽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內所歸,君可以州與之。」

由此可见所谓“四世三公”指的是四代人,而不是四个人。也就是说汝南袁氏连续四代人先后担任过三公这样的高官,如果要照人头算就是有五个人曾先后担任三公这样的高官。东汉末年的袁绍和 袁术 就是汝南袁氏第四代三公中的袁逢的儿子。他们凭借自己“四世三公”的显要门第迅速招揽起队伍,成为当时天下诸侯之中两股强劲的势力。不过袁术对于袁绍自称四世三公其实是很有意见的,所以他一直千方百计拆袁绍的台。袁氏兄弟不仅没能互相扶持、强强联合,反而是互相攻伐、互相消耗。

袁术之所以对袁绍有意见得从他俩的身世说起。袁绍和袁术都是东汉末年的司空袁逢的儿子,袁绍是哥哥,袁术是弟弟。不过这兄弟俩不是一个妈生的:袁绍是袁逢的妾室所生,而袁术却是正妻所生。在古代的宗法体系之下兄弟关系遵循两条原则:一是嫡庶之分、二是长幼有序。上至皇室宗亲下至一般的豪门大户嫡长子的地位都是高于其他儿子的。所以我们现在看有的影视作品中反映过去的旧家族总是比较强调长房长子,但所谓长房长子并不是指年龄最长的那个孩子,而是指的出自正房的长子。

如果正妻不只生了一个儿子,那么同为正妻所生之子就要遵循长幼有序的原则,所以隋朝一开始立杨勇而非杨广为太子、唐朝一开始立李建成而非李世民为太子。需要注意的是:长幼有序原则只适用于同为正妻所生或同为妾室所生之子,像袁绍和袁术这种一个是正妻所生、一个是妾室所生的情况下是以嫡子为尊的。所以年龄居长的袁绍在袁氏宗族中的地位其实是低于身为嫡子的袁术的。一般来说这种世家大族中的嫡子和庶子的关系都是面和心不合。
作为世家大族子弟的他们受到一系列行为准则的约束,所以必须保持一种至少表面上看起来相对和睦的关系;然而从小因为身份落差而受到的不同待遇其实早已深入他们的灵魂深处。袁绍和袁术恰恰就是这样一种关系:尽管他们是兄弟,然而嫡庶之间的身份落差其实使他们始终处于一种貌合神离的状态。后来袁逢把庶子袁绍过继给了自己的哥哥袁成,这就使袁绍和袁术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化:袁绍和袁术在血缘上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然而在宗法上却是堂兄弟。
在古代宗法制度下过继后的袁绍就相当于是袁成的孩子了。这就像后来的光绪皇帝被过继作为咸丰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子嗣继承皇位后就只能称先帝咸丰为父、称慈禧为母,至于自己的亲生父母在宗法理论上只能称叔婶。所以袁绍动不动逢人就自称自己祖上四世三公其实是给自己脸上贴金,因为他尽管在血缘上是司空袁逢的儿子,可在宗法上他是袁逢的哥哥袁成的儿子,他所继承的家业和政治遗产是来自于袁成的。袁成一辈子当过最大的官就是左中郎将。
左中郎将尽管也算是高官,可比起三公这样显赫的职位仍是略逊一筹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袁绍自称四世三公是有给自己脸上贴金这种嫌疑的。早在袁绍、袁术兄弟俩起事之初占据先机的袁绍就吸引到大量人士前去投奔,对此袁术曾愤愤不平道:“群竖不吾从,而从吾家奴乎!”恐怕在袁术的意识深处一直就是拿袁绍当家奴的。袁绍自称四世三公的行为在袁术眼中就是在抢夺本该属于他的政治资源。可以说二袁兄弟的崛起在相当程度上有赖于袁家“四世三公”所积累的雄厚政治资源。
然而二袁的分裂也恰恰正是由于袁家的政治本钱太过丰厚所致:袁氏家族“四世三公”的政治资本一方面使袁氏子弟比较容易以自己家族的门生故吏为基础聚集起力量,然而另一方面过于雄厚的政治资源又使袁氏子弟缺乏像曹操家族那样的向心力。曹操起兵时得到了曹仁、曹洪等同族兄弟的支持,然而袁氏家族却没这么团结一心。曹操起兵之初势力并不强大,曹操起家的地盘又处于各路诸侯的包围之中。这种自身实力有限且身处四战之地的形势使曹操时刻面临被他人吞并的危险。
所以曹操集团只有在内部团结的前提下才能在乱世之中求生存。如果曹氏家族的人也像二袁兄弟一样各自拉起自己的人马,那么最终的结果无非不过就是被别人各个击破。相反如果曹氏子弟均团结在曹操旗下,那么就能聚合起强大的宗族势力,从而与其他各路群雄争夺天下。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之中曹家只能靠团结求生存求发展。相比之下袁氏家族的政治资源要比曹氏家族雄厚得多,以致于足以支撑二袁兄弟的分别崛起,同时二袁兄弟还为争夺这份政治遗产斗得不可开交。
其实袁术的逻辑中存在一个bug:所谓“四世三公”是整个汝南袁氏的政治资源,而不是袁术的父亲袁逢这一系独有的。袁术以袁绍已被过继给伯父袁成为由认为袁绍配不上“四世三公”的头衔,然而如果我们从袁逢这一辈按直系往上倒推就会发现:袁术的父亲袁逢、祖父袁汤、高祖父袁安三代人曾官至三公,然而袁术的曾祖父袁京并不是三公。所以如果在只算直系的前提下袁术自己其实也构不成“四世三公”的头衔,只是身世比袁绍更为显赫而已。
尽管袁术的逻辑存在bug,可袁术反正是认定袁绍抢了自己的政治资源。在袁术眼中自己才是袁家的嫡系正统,所以只有他才有资格自称”四世三公“。袁术甚至称袁绍是袁家奴婢所生,这么做当然是为了进一步贬低袁绍的身份地位。昔日的恩怨以及争夺政治资源的现实纠葛使二袁兄弟都将彼此视为重要的竞争对手。二袁兄弟在这种明争暗斗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斗争策略都是舍近求远:袁绍与袁术南边的对头刘表交好,袁术则与袁绍北边的对头公孙瓒交好。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术因为贸然称帝遭到曹操的致命打击,最终于绝境之中呕血身亡。仅仅就在一年后袁绍也在官渡之战中迎来了自己的命运转折。建安七年袁绍也在困境中发病呕血而死,这时距离袁术之死仅仅只过去了三年。袁绍和袁术在血缘上有着同一个父亲,生于一处、长于一处,都因家族势力而得以崛起;可二人几乎用尽一生的时光和对方明争暗斗,而最终的归宿却又殊途同归,他们之间的关系真正可谓是剪不断理还乱。
袁术、袁绍兄弟俩的相继败亡也标志着汝南袁氏这个东汉末年地位最高最有实力的高门大族在历史舞台上的谢幕。汝南袁氏“四世三公”的政治资源在二袁兄弟的事业起步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恰恰也是雄厚的政治资源造成了兄弟之间的争夺。汝南袁氏作为汉末最有势力的高门大族最终却在角逐天下的过程中败给了实力弱小得多的曹氏家族。这究竟给后世的我们提供了怎样的启示呢?曹氏之兴源于团结,袁氏之败源于分裂。历史经验无数次证明:合则强,分则弱;合则成,分则败。

你可能感兴趣的:(东汉末年袁绍所谓的“四世三公”究竟是怎样一种家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