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次阿里事件开始,年轻人能终结酒桌文化吗?

近期,一位阿里女员工的遭遇引热议,职场上的酒桌文化、饭局文化再度引发热议。

处在舆论旋涡的阿里巴巴,于8月12日公布了推动反性骚扰的机制化工作进展,称集团对性骚扰零容忍,成立反职场陋习小组,对集中反映的不当工作方式自查自清。内部信还强调,“无条件支持员工拒绝劝酒行为”。

酒桌文化的本职是服从性测试

除了阿里,在看不见的职场隐秘角落,还有无数的“酒桌文化”

“你不喝是不是看不起我?”

“这单成不成,就看这杯酒了啊”

“喝了喝了,怎么这么不懂事?”

这些话大家应该都不陌生,类似的话语充斥在各个谈合作、社交、巴结的酒桌上。

美国作家何伟曾经在《江城》一书中表达了对中国饭局的不解,他写道:

“四川人喝酒可不是为了放松休息。它经常乃是竞赛性质的,通常会用到白酒,一种强烈的,口感恶心的谷物酿的酒。男人们相互敬酒,一口干掉,而这种饮宴很有发展为恃强凌弱的倾向,参与者们相互刺激,直到某个人喝出病来。”

对于中国式酒桌文化,马末都曾说:我们只有酒,没有文化。如果非要说有什么文化,那就是一句话: 我干了,领导随意。

一语道破权力场中的游戏规则:酒桌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服从性测试。

过去,陪领导喝酒,替领导挡酒,向领导敬酒,都是酒桌上向权力臣服、向上级表忠心的规定动作。

在酒桌上,酒成了测试下级「服从度」的最好工具。

服从度高、听话的下级,领导用起来放心,可以作为「自己人」来培养,将来提拔了也可以为己所用;不听话的,则有被边缘化、坐「冷板凳」的危险。哪怕你业务能力再强,如果不能在酒桌上和领导建立起「亲如父子」的感情,也难有机会一展抱负。

酒桌上的潜规则大家心照不宣,所以才会有人拼了命地喝,不惜以牺牲健康为代价来换取「机遇」。

在自己成为“上级”之后,“屠龙少年终成恶龙”,又开始了新的一轮劝酒。

去年一位刚进入银行系统的职场新人在校招微信群里爆料,自己因身体原因拒绝了领导的敬酒,结果惨遭当众辱骂、扇耳光。

为什么年轻人排斥酒桌文化?

在知乎上,有这么一个话题:现在的年轻人是否越来越排斥酒桌文化?

其中一个高赞回答是这样的:80末以及90后的这批年轻人,成长中最大的特点,在于陪伴着中国互联网的成长一起长大的。互联网的核心是透明、规则、信息共享,可以用来打破原有的信息壁垒。

这种透明的、共享的、规则化的思维正是和酒桌文化背道而驰的。

比如某岗位进行公开竞聘,“年轻人”的思维是,该岗位的要求ABCD,我都符合,除此之外我还有EFG的亮点,我觉得我很有竞争力,于是去参加竞聘。竞聘中发现竞争对手仅仅是刚刚满足基本要求ABCD,除此之外工作上毫无亮点。

当我认为我稳操胜券的时候,竞聘结果竟是对手胜出,原因是我的亮点EFG会影响新岗位的工作。这种“完全的解释权”,是不透明的,而竞聘的过程也只是为了私下的权力交接走个名正言顺的形式而已。

如此一来,哪个年轻人会喜欢这样的酒桌文化?

当劝酒、敬酒、陪酒、灌酒,逐渐演变成一系列的不尊重女性的行为——开黄腔、性骚扰,这个酒桌就不再是一个吃饭的场所,更是一个宣扬等级与权威的场所。

年轻人在这样的场景下,由于天然处于劣势地位,常常处于一种待宰羔羊的状态,只能被压迫、欺凌。

酒桌上,年轻人讨厌的不是酒,而是它代表的隐性权利规则。

年轻人开始反对酒桌文化

从这次的舆论导向也可以看出来,现在的年轻人开始反对酒桌文化。

中国新闻周刊发起了一项关于“年轻人有多反感酒局文化”的调查,约70万人参与投票,结果显示超过80%的年轻人对酒桌文化“极度反感,不能接受”。

阿里事件之后,某大厂一名实习生向马化腾和刘炽平提出,“赶紧颁布“拒绝陪酒”相关条令,杜绝所谓的“酒桌文化”,维护酒桌上的职场女性。大家也纷纷呼吁公司制定关于“反酒桌文化”的规章制度,以及反职场性骚扰的机制。

上文提到的银行新员工不喝领导敬酒被打耳光一事在网络发酵后,银行方面回应:确系该领导言语行为失当,对该责任人进行停职。

一位网友说:我想,如果90后有什么历史进程上的使命,估计就是让酒桌文化终结于此吧。

上一辈习以为常的中国式社交、中国式饮酒,在年轻人这里遭遇了滑铁卢。

有人对未来的酒桌文化这样描述:随着年轻一代越来越多,以后酒桌文化可能就变成了大家随意。你喝茶,我喝气泡水,他喝五粮液,大家举杯,只要坐在一个桌子上就是朋友。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敢于反抗、发声,从80、90后开始改变“屠龙少年终成恶龙”的局面,从我们开始保护下一辈的年轻人,选择不成为那样的人。

如果你身处奉行酒桌文化的环境,如果反抗无力,最好赶紧撤,不要被酒桌文化毁掉。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这次阿里事件开始,年轻人能终结酒桌文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