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出行产品分析报告

滴滴出行产品体验报告

一、概述

1、体验环境

产品名称:滴滴出行

产品版本:5.2.11

设备型号:iPhone6sPlus

操作系统:IOS10.3.3

体验时间:2018-7-18

2、产品简介

滴滴出行改变了传统打车方式,建立培养出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用户现代化出行方式,是涵盖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共享单车、自驾租车、豪华车、公交、代驾及小巴等多项业务在内的一站式出行平台,2015年9月9日由“滴滴打车”更名而来。滴滴由打车出身,而后开始不断扩展业务内容形式,如今几乎涵盖了人们生活中的出行方式。

3、产品定位

快捷、方便的打车应用。

slogan:滴滴一下,美好出行。

二、需求分析

1、痛点:

1)乘客端——打车难: 上下班高峰期、节假日打车难,偏远地区打车难,恶劣天气、深夜打车难,打车等待时间不能保证;

         ——有安全隐患:今年发生的顺风车和快车事件导致很多用户不敢打车,尤其是女性用户,她们虽然有打车需求,但出于安全性的顾虑仍然不敢打车。

2)司机端——空驶率高:接活方式以扫街或蹲点为主,效率低,浪费油钱和精力,愿意接中长途和顺风车生意,选择性接单造成空驶现象。

2、需求:

乘客端:提高出行效率,提高安全性;

司机端:提高接单比率,降低空驶率。

三、用户分析

1.专车司机用户——中坚砥柱人群

专车司机人群构成主要以中等收入水平的70、80后男性为主,大部分专车司机教育程度在大学专科及以上,拥有自己的私家车并多以兼职形式进行专车运营,呈现出工作职位稳定、看重家庭因素、渴望更多收入的社会中坚砥柱人群特征。

2.出租车司机用户——大龄高压人群

出租车司机以男性从业者为主,多数已成家立业并过着居家生活,受教育水平较低且年龄分布明显偏大,收入高于地区平均水平,而相比专车司机与专车乘客收入明显偏低,生活压力更大,呈现出家庭责任重、生活压力大的大龄高压人群特征。

3.专车乘客——有钱任性精英阶层

专车乘客中男女比例较为平均,主要以70、80后为主,未婚比例相比专车司机与出租车司机更高,受到过高等教育的比例高达92.5%,另外专车乘客收入高于当地平均水平,工作中高端职位较多,约租车服务出现之前专车乘客自驾和乘坐出租车比例较高,显示出高学历、高收入、高生活品质的精英特质。

这些精英用户经常会出差、加班,有夜晚或者半夜打车的需求,但是安全性成为他们尤其是女性用户的后顾之忧。

四、滴滴出行功能设计-乘客端:

1.产品结构图


从上面结构图可以发现:滴滴出行已经不单单是提供打车业务,还提供了包车,买卖二手车,卖保险,办银行卡,手机充值等业务,但是主流业务还是打车业务,其他业务分布在APP中显示不明显,一般用户很难发觉,故可对新下载用户来一个用户指引功能,也可以新开发一个App,使之实现这些业务。

App中也包含了女性计划业务,但是还并未上线,这是该App接下来要完善的工作。完善之后既可以提高乘客安全出行的概率,增强用户使用粘性,也可以提高滴滴出行的声誉,增加用户量。

2.滴滴出行乘客端流程图:


五、功能体验分析

1.全部服务一应俱全:

是涵盖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共享单车、自驾租车、豪华车、公交、代驾及小巴等多项业务在内的一站式出行平台,包含即时打车、预约车辆、接送机、代叫、包车、代驾等业务来满足客户的多样需求。


2.提供二手车买卖业务:

为想卖车用户提供卖车平台和免费估值服务;与人人车合作,为买车用户提供在线选车服务,其按品牌,价格等进行了分类,为买车用户选择产品提供了便利。


3.紧急联系人和分享行程给紧急联系人服务:


紧急联系人和分享行程安全给紧急联系人服务,该服务提高了乘车安全性,但是该功能的位置在App中较为隐秘,且对新下载App用户也未有设置紧急联系人和行程安全相关操作的指引,所以不易使用户发现该功能,因此这方面需要改进。

添加紧急联系人功能在添加完后就不能对联系人进行修改,且只能添加五位,这就使得当紧急联系人更换电话号码等需要修改紧急联系人时对用户造成不便。

4.推出了女性计划业务,但是该业务目前还没有上线:


该计划的推行将为女性朋友的出行安全提供保障,可提高女性用户的使用粘性。

六、总结:

“滴滴出行”App改变了传统打车方式,建立培养出大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用户现代化出行方式。滴滴出行利用移动互联网特点,将线上与线下相融合,从打车初始阶段到下车使用线上支付车费,画出一个乘客与司机紧密相连的o2o完美闭环,最大限度优化乘客打车体验,也推出了买卖二手车等业务,为用户提供了便利。

但是由于安全的原因,使滴滴出行一度处于风口浪尖,因此提高滴滴出行的安全性是当务之急,可通过管理车主,管理滴滴出行车辆等方法来提高用户出行安全性。这是滴滴出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滴滴出行产品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