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校园宣讲时,都会讲一讲自己的亲身经历,因为我相信真诚和准确最能打动人心。遇到很多小伙伴来交流大学生活到底应该怎么度过,这封信写于2013年,彼时的我,也正面临着考研、择业等关键节点,或许对你会有那么一点点参考意义。不端不装,有趣有梦,励志成为有温度的HR,职业的使命感和敬畏心将一直是我前行的最大动力。这篇文章仅修改排版,内容未做任何删减,推荐正值大学期间的你,认真读一读。
1966年5月16日,它说我们的身边还有敌人,中国人民相信了,因为这是《人民日报》说的,它代表着权威;2008年3月14日,它说西藏人民正在遭受清洗,美国人民相信了,因为这是CNN说的,它代表着信誉;2013年的7月19日,接下来的文字你一定不要轻信,因为它只代表师父自己。
那天,我看到你空间转载的那篇日志《一个真实的哈佛大学,可怕,可敬》。晚上,我特意问你:“你真的相信日志里所说的吗?”然后,你说:“没想过真假,潜意识里只是想激励自己。”可是,我心里有一个大疑问,那些脱离了价值思考、美化了客观现实的事例,它们真的能够激励我们吗?
人的追求永远与现实的状态密不可分,每一个有意识的正常人都祈求高于自我,我可以理解。然而,我也看到了我身边的许多人,他们频繁地分享和转载一篇又一篇的励志文章,生活轨迹却从未改变。因为,童话意义上的正能量,事实上和负能量站在一个圆圈上,看起来像是往两个相反方向走,但最后总会碰头。所以,师父希望你能够明白,大多数情况下,毫无思考的选择,只能换来毫无行动的结果。梦想不仅需要目的地,也需要起始点,这样你的人生才能连成一条线。
1、关于读书
我知道你叫我师父的初衷是想学习视频剪辑,可是我现在最想教你的不是它,因为剪辑既不是我最擅长的,也不是我认为最应该教你的。那么,我最想教你的是什么呢?是博闻强识的阅读习惯,也是独立思考的质疑意识。历史使人明智,诗词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缜密,自然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如果你问我,阅读能带给你什么?我的回答是,它可以让你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这个世界,缩小思维的盲区。
如果,你读了柏林,你就会知道什么是自由;如果,你读了休谟,你就会知道什么是人性;如果,你读了边沁,你就会知道什么是功利;如果你读了罗尔斯,你就会知道什么是正义;如果你读了卢梭,你就会知道什么是平等;如果你读了萨特,你就会知道什么是存在。当然,你也会知道,空间里的那句那些没有杀死我的,都只会让我变得更强大其实是出自尼采的笔下,那些励志文章的背后其实大部分都是斯多葛主义的体现。
那么质疑呢,它又能带给你什么呢?我的回答是,它可以让你以一颗自由的心灵去拷问这个世界,打破思维的惯性。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提供了太多的自由和选择;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充满了浮躁和肤浅。卢新宁在北大中文系2012年毕业典礼上说:“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你的生活还没有遭遇那么多的不如意,所以我并不害怕你不相信。相反,我害怕的是你什么都相信,就像《让子弹飞》里的人们一样,更愿意相信一个麻匪的名字叫张麻子而不是张牧之,轻易地相信那些你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同样,你也会明白,即使是这里师父所跟你说的,其实也很片面,很肤浅。
上面的话题好沉重,师父是典型的天秤座,所以原谅我吧。接下来,师父打算和你聊几个轻松点的话题,例如:大学时代的青春、梦想和爱情。就像你说的,我们在性格和观念上有太多相似的地方。所以,在这些内在条件的影响下,我们可能会用相同的思维方式来思考这些问题,也必然会导致一种片面的趋同效应。但是我和你也有一个截然相反的地方,我们所处的境遇。我也想知道,相似的性格和观念,在不同的年华和境遇里,又会产生怎样的差异?
2、关于认知
我记得曾经跟你说过,不同成长环境的人,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很想告诉你,我看到了什么。我的爸爸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建筑工人,妈妈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在这样的成长环境里,我看到的是爸爸劳作的汗水和疲惫,妈妈谋生的泥土和艰难,还有他们身上那种愚昧狭隘却忠厚善良的气息。这样的环境,它的确没有给我更多的知识、更高的眼界和更广的视野,也使得我在日后面对诸如消费的欲望、身世的悬殊和家与个人取舍时,缺少了一份自信、坦然和从容。正如大一和室友出去逛街进专卖店时的挣扎,大三选择跟喜欢的女生表白时的忐忑,以及后来决定考研或不考研时的犹豫等等。但是,我也不能否认,它也给了我一种能力,理解和同情的能力,使得我对那些在现实的压力下,为生活所迫的人,那些看似不合理的举动和种种的无可奈何多了一份悲悯和坚守。纵使我很现实,却注定不会世故。
卢梭说:“我到了晚年才得出了一个让人不敢恭维的学问,愚昧无知比博学多识更好。”师父很喜欢西方哲学,我相信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外在条件重要性的缜密论述,相信卢梭对人类不平等起源的竭力证明,相信霍布斯对人性本质的种种不信任。所以你也看到了,我也会发一些消极悲观的说说,也会在怨天尤人中追寻生活的意义,也会感慨心比天高命如纸薄、一步落后步步落后,也会看不惯身边那些不三不四的陌路人、那些乱七八糟的烦心事。因为,在师父看来,即使是抱怨,对每个人的意义也是不一样的。况且,我也不过是一介凡人,需要的其实是理解。所以,我不会让我身边自卑的人去学着谦虚,不会让坚强的人去学着独立。
和一个人越亲近,就越容易看到他的疲惫,不是吗?相对于我而言,你的境遇或许也是另一种匮乏,虽然我赞成女孩子一定要富养,特别是在精神上。但是,它也剥夺了你体验一种更细致、更接地气的生活的机会。不过你很幸运了,有一个不错的家庭环境,有一张怎么熬夜都不会长痘痘的漂亮脸蛋,各方面能力也不错,简直就是我一直羡慕的对象,某些人眼里的BUG。可是,你要知道,幸运毕竟只是幸福的基础,并没有构成幸福的全部,所以,好好利用这张幸运纸,早日把它折成幸福的五角星。
3、关于青春
微博上曾经很火的一段话:老太太说:“当你不去旅行,不去冒险,不去谈一场恋爱,不去尝试没尝试过的生活,只是每天聊着QQ,刷着微博,逛着淘宝,干着我80岁都能做的事情,你要青春有毛线用。”上次大家一起吃饭的时候,也聊过这个话题。其实,我上次的回答还远远不够。有的时候我也问自己,青春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是一场背着包拿着单反说走就走的旅行吗,是一场结伴而行不顾一切的冒险吗,是一场轰轰烈烈刻骨铭心的恋爱吗,是勇敢的尝试没有尝试过的生活吗?你呢,觉得青春是什么?
我想,每一个年龄段都有它的自由,也有它的责任,青春亦是如此。小时候,我们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着伸手去拿,拿不到的时候就会哭,我们从不会顾及旁人的感受,因为年龄赋予了我们更多的自由,更少的责任,而这之间的差额是父母和社会对于小孩子的那份特别的爱。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都知道无论是父母还是社会,这份特别的爱都在变淡,我们如此真切的知道身上的责任越来越多,这或许就是成长的代价,再痛苦再不舍也要面对。所以,青春并不是一场旅行,一场冒险和一场恋爱这么简单,这些只是青春赋予你的自由,只是青春的一部分而已,抛开了责任的自由不是自由,而是自私。
那么,青春是什么呢?青春,就是在不逃避责任的前提下充分的享受年龄赋予你的自由。在自身条件的范围内,有怎样的条件就去做怎样的事,不用刻意地迎合和改变,如此便好。就好比,师父也觉得应该要有一场旅行,应该要有一场冒险,应该要有三五个死党隔三差五喝喝咖啡看看电影,但是际遇没有听我的。所以,你懂我的意思了吗?毕竟在二十岁的时候可以心安理得地过二十岁的生活,也是一份莫大的幸运。不过,我也相信,那份不幸运将来会以另一种形式的幸运回到我的身边。所以我每次看书的时候,我都勉励自己,看吧看吧,在我二十岁的时候,我拿四十岁的心态来生活,未来我的小公主十八岁的时候,已是不惑之年的我还有一份底蕴,能让我以二十岁的姿态走进她的生活。
4、关于选择
大一和大二两年的涉猎和积淀,我对社会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加上对辩论情有独钟,所以当时特别想报考武大的社会学专业,不是为了逃避现实,也不是为了一张硕士文凭,更不是为了一份好工作。当时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只是还想接着打辩论,认认真真做做学问。因为,我的内心其实有那么一点点信心满满、道德姿态高昂的人文主义情结,对杨昌济的自闭桃园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也有一份向往。但是,浪漫主义情怀从来就不是冷酷现实的对手,现实比情节要深刻多。
一个人的一生中,在两种情况下他不应该去投机:当他输得起的时候,当他输不起的时候。输得起,是因为有一点小小的自负,对未来有一点盲目似的自信;输不起,是因为感觉考武大的几率不高,而期间的沉没成本又太大,我不愿意承受。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份长长的清单,写着美好的事,可是因为某些原因总是被推迟、搁置直到放弃。放弃其实并不难,关键是FOR WHAT。师父从来就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而不是为了梦想万死不辞的人。哪怕总有人跟我说若干年后,我们遗憾的不是自己做了什么,而是自己没有做什么。可是,我又想这到底是遗憾还是人性的贪婪啊,我不知道。
当然,有的时候我也怀疑自己,放弃是不是因为不敢坚持,明明是勇气的问题却误以为是生活的问题?后来看到蓝航师兄打年轻人应该逃离北上广的结辩:“年轻人是什么?在变成熟,怎样变成熟?从小到大我都知道我要追求我的梦想,当我变成熟我才知道,有一件事情比实现梦想更重要,那就是扛起我肩上的责任!梦想或许是我一个人的,但我肩上的责任是我一家人的!当年轻人发现,他们学会了扛起责任给自己的梦想打一个小小的结的时候,对方辩友您说这是逃避,是没有勇气,那今天有什么样的勇气,比扛起责任更有勇气?你看,为什么我对辩论爱的深沉,因为我从中找到了共鸣和答案。
成功有很多标准,人生也有很多哲学,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是一生,退而求其次也是一生,你愿意为梦想万死不辞,我也愿意为了责任后退一步。只是,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和选择承担后果,无论是好是坏,这就够了。我很幸运,因为从小到大我父母从来没有干涉过我的选择;我也很不幸,因为每一次选择的时候都不敢率性而为。所以,亲情不仅是不加干涉的理解,也是将心比心的心疼。因为不得已,我慢慢学会了取舍,毕竟人生总是难以面面俱到。师父希望你能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仅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也要知道自己不能够做什么,面对现实方能忠于理想。你要学着坦然地接受自己的不足,找到一个能让自己安身立命的支点,做最真实的自己。
5、关于爱情
在维兹拉小城,歌德第一次见到夏绿蒂,一个清纯静美的女孩,一身飘飘的白衣白裙,胸前别着绯红色的蝴蝶结。你看,长得好看的女孩子天生就有一份好运气。师父也是典型的外貌协会,喜欢气质型的漂亮女生。说这些只是想告诉你,一个人的外表和内涵既非充分也非必要,美丽的面庞下,谁敢说那是一颗丑陋的心灵。那一年,歌德23岁,他爱上了一个已经订婚的少女,带给他极深的痛苦。当痛苦转化为文字艺术,他的痛苦得到升华,可是很多其他的年轻人,紧紧抱着他的书,穿上维特式的衣服,纷纷去自杀了。
我今年也是23岁,3月底,师父鼓起勇气第一次跟自己喜欢的女生表白,结果被拒绝了。爱而不能爱,或者爱而得不到爱,少年歌德的痛苦,我也体会到了,虽然没有得到转化和升华,也确实让我有了一些感悟。以前我觉得这辈子,一定要找一个两情相悦,而且门当户对的女孩子。我相信爱情不是万能的,再伟大也要面对现实,所以门当户对可以尽量减少现实的不确定性。我也相信一个人的感情总量总是有限的,我不愿意拿经历来透支。所以,我就是有那么幼稚的想着,牵牵手就可以走到永远,那该多好。
这一次表白,让我清楚了我的底线在哪里,我可以为了喜欢的人把身段放到多么低。也让我看清了我性格中的致命缺陷,永远只会对我感兴趣的人和事投入足够的热情。所以,有些事只能尽人事,听天命,除了爱情,不是还有生活么。史铁生在《务虚笔记里》说:“也许你真的已经成熟,但未必了解命运。等你看清了命运,那时,你才能真正看见爱情。”老实说,我始终没有看懂这句话,就像我一直看不懂史铁生。什么是成熟,又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看清命运?
有人说,在大学,恋爱是一门必修课,但是我觉得它是一门选修课,你不用被听课,你可以听你真正感兴趣的课,你也可以听和你身边人不同的课。我记得微博上曾经盛传过一段14岁的爱情不是叛逆,两个初中生14岁相遇萌发爱情,在经历了13年的爱情长跑后,二人仍然心心相印,终于熬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牵手步入婚姻殿堂。新娘子说:“14岁的爱情不是叛逆,我们只是过早遇到对的人。”可是,什么样的人,才是对的那个人呢?基督语说,爱是宽容、恒久和忍耐。所以,对的那个人就在这句话里,我现在真的相信了,心性,有的时候比感觉更重要,因为《追风筝的人》里有一句话:没有良知的人从不承受痛苦。
一时兴起给你写了这篇日志,写完后师父又担心会不会显得有点矫情小题大做了,所以当时并没有打算要给你看。一方面,是因为有些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遣词造句的时候总是感觉词不达意,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不成熟;另一方面,我其实也不喜欢对别人说,你的生活应该要怎么样或只能怎么样。(虽然我经常这么干,还老是一副老学究的样子,看起来很难接近很难相处)后来,你说:“成不成熟有什么关系,就当是给我人生迈向20岁的忠告吧。”后来的后来,我想那就尽量让矫情的东西少一点,让真实的感悟多一点吧,因为我一直相信,这个世界上最能打动的人心就是真实。在几经删减之后,又重新构思了一遍,也只是为你提供一种价值参考和选择,作为你生活的调味料。师父希望它能带给你哪怕那么一点点的启发,引你推开上帝关上的那扇门,更深的去发现自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