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12 一节课的思考

        依据学校行政履历表的安排,本周进入第一轮赛课。按进度应该处理习题,但总归没有跟规范的模式来上习题课,所以还是选择了新授课——《分数的意义》。

        如果想“省事儿”的话,凭着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这节课让学生自学也是完全可以的。《分数的意义》是在三年级学生已借助操作,初步直观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不同的是,本节课教学重点是把原来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理解。本课在把若干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抽象出单位“1”的概念,来概括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的单位。为之后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假分数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奠定基础。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用分数表示。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与同伴合作交流想法。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儿及难点儿。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因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很容易造成学生眼高手低的心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因此,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我为主导的原则。着重落在学生深度思考、自然理解、无声接受上。进而突破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单位“1”这一难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课前按习惯学生都进行了预习,能力强的学生已经把后面的习题提前完成了。我知道,这节课上的知识点儿在他们眼里根本不足以给他们造成困惑。虽然没有太多的生活经验,但有前面三年级的知识基础做铺垫,因此,完成课后习题还是比较简单的事儿。正因为此,这节课才让我大伤脑筋,想着怎样入手来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而又不让他们觉得食物重嚼无味。最后决定还是先从“聊天儿”入手。(这也是我平时讲课的一个习惯,让学生在聊天儿中自然而然的进入思考)

        “数学课上,我们要是不聊聊数字儿,好像有点儿说不过去哈!我们以前曾说过有一个神奇的数字是否还记得?”“1”学生齐声回答。(这也是我们以前聊过的一个话题,所以,学生很容易的想到自然数1。今天正好可以作为导课的切入口)于是,一个苹果、一个水杯、一块儿黑板……被学生说到开来。在学生正说的起劲儿的时候,我打住了他们的争先恐后。用一副“挑衅”的口味儿要求他们能不能说点儿技术含量高点儿的东西,来彰显一下五年级该有的实力。在稍微的暗示下,一摞作业本、一堆东西……都被学生挖掘出来,在丰富了“1”的内涵的同时,正好从这里面提炼出关键词“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这个时候引出关于“1”的另一个神圣的身份:单位“1”就自然而然的给出来了。同时也为分数意义的理解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课中的解析跟着学生的理解“游走”,尽可能的不去限制他们的思维。(虽然中间也出现了跑偏的学生,但是还算能够及时的把握住正确的方向)逐一的解决每一个知识点儿,让学生在自己本身的基础上理解明白分数的意义,掌握单位“1”的内涵以及分数单位与分母之间的联系。在练习的环节中,我设计了一道这样的练习题。从盒子里拿出四个积木,是积木总数的四分之一,里面有多少个积木?因这个问题学生在理解平均分的基础,所以很容易的就得到了答案,然后我就继续追加问题。再拿出四个,占剩下的三分之一,问题就是同样都是四个,为什么一会儿用四分之一一会儿用三分之一表示呢?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倒是能说出点儿啥,但是能看出来他们不知道问题的关键所在。在静默一分钟后,临时给学生增加了一个新的思考题。“我跟小景每人都捐了各自兜里钱的四分之一,我们俩捐的钱是否一样多?”哈哈!这下子学生马上抢答道:不一定。他们都质疑我俩兜里的钱是否一样多。他们的关注点儿也都落在了总钱有多少上,那么再回过头来去看刚才的问题,有同学就很快注意到了单位“1”,这个时候我也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的目的。

        虽然这节课上的还算是比较顺溜,但是,我也知道课堂中依然存在许多假象。比如有一部分学生的思维始终都处于未开启的状态,很多时候都是顺着其他同学的思路走,根本没有自己的想法认知,这也是最令我苦恼的地方!

        求助……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3-12 一节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