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上如何让思维朝着纵深处发展(二)

图片发自App

今天来琢磨琢磨王君老师的"咬文嚼字操秘法"。

在文本的关键处,紧要处找出某个词,某个短语,咀嚼、敲打、涵咏,从而领会文字背后的真滋味,真情感,真情怀。

例如:王君老师教《一面》,对鲁迅先生从书架上扳下一本书来的"扳"字的咀嚼:问为何要"扳"?从"扳"的动作上去想象,从"扳"的待人态度上去涵咏,发现了"扳"字背后是鲁迅先生的真诚、体贴,"我"的感动丶感激。从一个动词上读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贴着文字,慢慢深入文字的内核,找到作者没有直言的情感、态度。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如王君老师对《看云识天气》中"无常"两字的品味,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百草园"部分的"没有""的推敲,对《散步》中"我的"两个字的反复咀嚼……每个词语里有一个世界,每个词语里有一个饱满的生命。正如张丽钧老师所说:"文字的后面,是意义的海洋。"教师拈出某个词,亲近某个字,与其说这个字自身携带着某种光彩,不如说是这个人以自己的生活积淀、自身的操蹈、自己的情致,令这个词发出光彩。定格这个字,或者某个词,反复推敲,反复涵咏、反复咂摸,其实就意味着"将自我说破"。所以,王君老师说:"读文本,从来都是我生命的投射""教语文,教到最后,一定是教的是自我"。所以"文本的故事,词语的故事,本质上是自我的故事"。

你怎么能找到最值得推敲的、最有价值的那个词去"咬"去"嚼",这个词身上,一定带有你自身的"气血"---有你的味道,有你的足迹,有你的喜好……总之有你的"一部分"。这个词身上所带有的气息,与你相逢,触动了你,使你思索,是你探寻。找到这个词,仿佛是一时的灵感。其实,这种文本解读不是复杂高超的技巧在起重要作用,而是丰富深刻的心灵在发现、在言说。这样,文本解读的质量和分量归根结底就取决于这个人的质量和分量。

所以要成为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前提就是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说到最后,读文本,是修炼自我的过程,写文章也是修炼自我的过程。

因此,那种希望通过几招几式就掌握思维发展的奥妙,通过题海泅渡就到达思维彼岸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让思维发展的最好方法是去修炼自我,从修炼中长出敏锐的心灵。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课上如何让思维朝着纵深处发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