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教,仅仅是父之过吗?

暑假前的期末大考正处于进行时,望望墙上转动的表针,再看看正在伏案学习备考的儿子,感叹时光流逝,也欣慰儿子的成长进步。伴随儿子踏入初中的学习生活,我也在探究和自责中有了些许改变,儿子从一味地懵懂接受,变得敢于表达一些自己的观点思路,也有些许成长的收获。

如果说学校是授业解惑的主阵地,那么家庭就是素养教育的主课堂。坊间经常听到一些家庭教育的段子:不谈学习,母慈子孝;一谈学习,鸡飞狗跳;前一秒如胶似漆,下一秒叮哐就削;不是男女单打,就是混合双打。呵呵一笑的同时,竟也感同身受,对儿子批评的多,表扬的少。总感觉对男孩子的教育要似乎应该更加严厉一些,这样会增加其受挫调节力。当然此为一家之言,估且参考听之。

对于儿子所学的几门课程,我最关心最担心也最为重视的是对数学的学习。记得在儿子刚上小学时,也曾参加过某些名师讲座,也听到了得语文者得天下的观点。但我却比较重视数学的学习,数学更多锻炼的是思维。也许是儿子的基础过于薄弱,也许是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还没有完全掌握,一辅导起儿子的数学,尤其是看到基础问题错漏多,难度大的问题又不认真思考时,经常是火气瞬间燃爆,当即就是暴风骤雨般的严厉批评,但事后看到儿子迷茫的眼神,也经常反思是否过于苛责,是否在教育引导的方式方法上还有所考虑不周或欠缺?内心也会经常自责自问。

通过这几年的不断总结,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一直认可严师出高徒的中国式传统教育,对泊来的赞扬式教育从不苟同。因为教育体制的不同,再加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人口基数的不同,使得国外与中国的教育环境条件大不相同,尤其是中国实施独生子女政策以来,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二孩政策放开后数量也没有增加多大),孩子所处的环境相对比较优越,甚至是衣来张口、饭来伸手,过度的宠爱溺爱,使顺境成长早已成为常态,孩子们没有不顺的概念,致使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不够,更是少有人知道什么是困难!正因为父母早已把困难挡在了孩子们的身后,当遇到此许困难,哪怕是称不上困难的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父母而不是独立解决。这些都是对孩子成长极为不利的,经受一点儿挫折教育,我认为对孩子的成长发展可能更为有利。

图片发自App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作为父亲的我更多的会从自己成长的历程来考虑方法对策。那时的自己,感到学习上遇到问题如果自己不主动解决,以父母的文化水平来看,是帮不到自己的。而那个时候通信也没有,现在如今的这么发达,更不会有小猿搜题或作业帮之类的软件支持,或到同学家寻求同学的帮助,或第二天到学校请教老师。

事实证明,主动思考的结果,就是逼迫自己闯出了一条独立思考且切合自身的学习之路。对于现在有人提倡的陪伴式学习,虽然出发点是想让父母腾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共同学习,但有几多父母能做到呢?不能否认这种学习方式的确有它的好处,但我认为弊端大于优点。学习本身是一个接受、消化、举一反三的过程,也是陪养独立思考能力的一个过程。如果陪伴过多,可能会让孩子产生一定的依赖性,反而不利于孩子的独立思考,甚至不能主动合理的规划和利用自己的学习时间,反而会影响学习力。

看着儿子在我的批评中一天天成长,因时因事因地的针对性批评也在不断改变,望子成龙式的自我情绪控制也在一点一点的调整,自己也在自我批评中不断探求着更好的教育方法。陪伴成长,不能只仅仅是陪伴。时代不同,生活的元素不同,我想每一位家长在陪伴的同时,也要加强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当然,无论何种方式,目的都一样,适用的才是最好的。

总之,孩子成长进步,我们也不能原地踏步,携子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才是最好的陪伴!扶上马送一程,但有些路注定是要他一个人去走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子不教,仅仅是父之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