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专业化”的财经新闻内容生产研究 ——以DT财经为例(上)

摘要:本文以DT财经为研究对象,从数据分析模式、内容生产机制、运营模式等角度分析了“去专业化”财经新闻内容生产的优势与当前存在的问题,重点探讨了DT财经数据新闻化与新闻数据化的生产思路,并以案例佐证该种生产模式带来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数据分析矩阵   用户逻辑   新闻数据化   可视化

2015年末,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CBN Data)宣布成立,随后,“DT财经”微信公众号开始试水。目前,DT财经已推出APP、网站等多种形式的媒介产品,并设有“数据侠计划”“数据洞察”“数据报告”和“数据可视化”四个频道。不同于传统财经新闻媒体房产、消费、家电、市场等领域“多管齐下”的报道,DT财经致力于分析商业消费领域和城市发展相关的各种数据,“让小白也能读懂枯燥的财经新闻”。

为此,DT财经研究出了一套以用户为中心的“去专业化”内容生产机制。须知,此处的“去专业化”是指其在保持内容专业性的基础上,对生产形式做出的“去专业化”处理。

矩阵式数据分析与“虚实结合”的用户逻辑

私以为,数据新闻的利与弊皆在“数据”,对大数据的广泛运用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新闻的真实性与客观性,但海量数据的处理也在专业性上为内容生产提出了极大挑战。DT财经拒绝单打独斗式地“闭门造车”,而是广泛利用各种资源,形成了一个包罗万象数据分析矩阵。总的来说,其获取数据的手段主要有三种:一是提取公司和机构的数据,如电商平台的用户数据、国家气象局的气象报告等;二是自行挖掘数据,作为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CBN Data)的重要组成部分,DT财经自建数据库,利用多种金融工具与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分析[1];三是鼓励“数据侠”提供数据,DT财经网站、微信公号及APP内均设有“数据侠专栏”,其中收录了各行各业“数据记者”的原创文章。

当然,在出版策略上,DT财经对于UGC的产品并非全盘吸纳,而是建立起完备的内容审核机制,设置专门的编辑对其进行二次加工,换言之,该平台的角色正在由一般内容提供商转变为“中介人”,在鼓励用户分享的同时,构建起一个平台文化与用户文化良性互动的生态圈。值得一提的是,DT财经还多次举办“数据侠走进校园”“数据侠实验室”等线下活动,以“CMC+FTF”联动模式形成了一个“虚实结合”的数据社群。在社群内部,平台还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再次采集用户数据,从年龄、职业、兴趣等角度将用户进一步细分,以提高用户数据的质量,用他们的认知框架来塑造平台的新闻叙事框架。

数据新闻化与新闻数据化

一方面,DT财经用数据反映公共议题,其“NEXT情报局”栏目致力于挖掘宏观数据以解读微观现象,分析驱动“网红”消费品或消费现象背后的数据因素,将非数据性事件数据化地表现出来。

近两年,“安利”“种草”等词成为网络流行语,以社交媒体为主阵地的口碑营销成为年轻群体消费决策中至关重要的一环。DT财经精准把握年轻消费者诉求,推出了“NEXT50”系列研究,定期发布深度稿件、研究报告等数据产品。例如《被diss成“人工智障”的智能喇叭,到底值不值得买?》一文从产品特征出发,结合各大电商平台的用户评价数据,对提及度最高且国内购买较方便的五个热门品牌进行量化评价,为用户提供了一次专业化且可读性强的智能家电测评。

“DT财经”微信公众号6月3日文章《为什么优衣库+KAWS=全民疯狂?》紧追“优衣库与KAWS联名款遭疯抢”这一热点事件,借百度指数等数据,分析KAWS的火爆及“现象级网红”被抢断货背后的数据原因。根据清博大数据平台相关数据显示,该篇推文的阅读数达19662次,与同类自媒体产品相比传播效果较好,可见,“热点话题+数据分析”的生产模式为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好传播效果。

另一方面,DT财经关注数据背后的故事,将冰冷的数据“口水化”,以达到“讲新闻”的效果。实际上,可视化传播是其内容生产的一大特色,即用柱状图、饼状图、H5等直观方式将数据“翻译”出来,形成适合普通受众阅读的新闻。去年“双十一”期间,DT财经“城数”栏目推出城市性格系列文章,通过天猫双11这一特殊的消费节点,观察上海、深圳、杭州、成都、武汉这五座城市消费行为背后体现出来的城市性格。例如《双11暴露魔都真实气质,“你好,小阿姨!”》一文,通过上海地区不同年龄层对各品类商品的消费占比,分析其独具特色的消费习惯,并用“小阿姨”一词形容上海人精致讲究的城市性格,将晦涩的数据生动地呈现在用户面前。

在媒介融合趋势加深的当下,强调个性化定制几乎是所有媒介产品的共同诉求,DT财经的“数据可视化”频道也是定制性新闻的成功实践。DT城数的“地铁一公里项目”以地铁站点为锚,再现城市商业网络的多维图景,实现了从数据到新闻的飞跃。用户可通过点击站点名称,自行分析周边商业、居住、休闲娱乐、交通等指标,生成个性化研究报告。这种创新模式无疑是对传统新闻生产理念的反叛,它扩大了用户的参与空间,充分调动其获取信息的积极性。

值得注意的是,DT财经的可视化产品在画面美感方面也做得较好。可视化新闻时代,受众的审美逻辑从“读”走向“看”,审美取向从文字向图像位移[3]。DT财经正是顺应了这种审美转变,其可视化产品画面简洁但不失活泼,呈现大面积的留白,避免了信息堆叠给受众带来的视觉疲劳,给了受众充足的想象空间,也即季水河先生口中“深沉旷远的审美空间”[4]。

不过,该项目的辐射范围仅限于北京、上海和深圳,地图设计也存在平面化、色彩单调等问题。总的来说,目前其可视化产品仍以矩阵布局为主,鲜有动画、动漫等活泼元素加入,这不太符合其年轻化的用户定位。

你可能感兴趣的:(“去专业化”的财经新闻内容生产研究 ——以DT财经为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