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国农村的最佳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

图片发自App

《乡村里的中国》是我近年来看到的最为优秀的一部农村写实纪录片,该片是焦波继《俺爹俺娘》后有一部动人惊世之作。与《俺爹俺娘》的家庭悲欢离合不同,《乡村里的中国》作为中国农民和农村生活的缩影,重点突出了在当下中国农民的生活情境和精神情调,让更多不了解中国农村的人了解农村,认识农民生活,同时,更多的是能够引起从来自农村人的共鸣。

图片发自App

该片称之为惊世之作,贵在其真实,所谓真实到令人窒息。在375天的拍摄过程中,焦波团队从上万的摄影素材中剪辑得到一部90分钟的极具代表性的农村琐事和农民生活场景的影片。

片头以二十四节气立春为开始,片尾也以立春为结局,完整的记录一个村庄一年的生活场景。

乡村生活哲学的倾诉者和乡村文化人多的代表——杜深忠

图片发自App

农民,不干农活,去舞文弄墨就是不务正业。这是大多数农民,甚至是所有人的想法,在片头杜深忠一手拿盆子,右手则执笔在门前练习自己的书法。

图片发自App

我刚看到这个镜头,就想到的是自己,我是在奶奶去世的时候接触到的毛笔,那时,请来的道士会用到笔墨,所以在白事完了后,笔墨就留了下来,而我则开始照着门前的对联练字。最初,父母极力反对,因为在他们看来,学生不学学校教的,书上讲的都是“不务正业”。但是,我小,不管不顾,就是好玩,方才坚持了一年。但是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总归会在意家长和周边人的看法,渐渐地,自己也觉得这是不务正业,不应该如此,庆幸,后来又拾起了笔。所以,看到这,我明白,与当初是学生的我相比,身为农民的他,能如此更为不易。果然,随着深入了解老杜,他不仅当过兵,还上过鲁迅文学进修班,一心想搞文学创作,末了却是一事无成。真如他的自嘲:“当初不知天高地厚”。

图片发自App

“精神也需要哺育。”老杜面对妻子的不理解如是说。老杜,也喜欢乐器,在片中,老杜说自己相比二胡更喜欢琵琶,喜欢琵琶灵动的声音,磨磨叽叽对妻子说将来要买,买琵琶。但是,却被更为现实的妻子连浇冷水,收成寥寥无几,孩儿上学需要钱,现实的残酷,一下子将老杜从理想的美好中拉了出来,抱着二胡无话。后来,却是,还是背着妻子买了琵琶,但是,还是免不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牢骚场景。果然,一到老杜弹起心爱宝贝琵琶,妻子不免一顿说辞挤兑。

图片发自App

土地不养人。老杜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都有自己的见解。看到村里古树被伐,拉倒城里搞绿化。老杜不忿地撂了担子说,剜了大腿肉往脸上贴;对于农村人在外打工,老杜说,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无奈,是我们农民离开农村,对外面的世界无奈,在外打工,都是被逼的,是你得卖命,是拿人肉换猪肉;对村里人出意外,老杜说,人有旦夕祸福,得想开点,要是都想不开,地球上早都没人了。这些不只是老杜心中所想,更是大多数农村人的所想,只不过通过老杜之口表达出来而已。但是,最能引起我印象的是,“土地不养人。”这句,因为我父亲也说过一模一样的话。事实上,的确如此,阶级固化和贫富差距极大的今天,靠这片土地,只能说饿不死人,但是,想要活得更好,能让孩子有学上,家人有病有钱看,归根不是那点地里的收成来支撑。想来,种地好似农民的副业,并不能赚多少钱,关键还是得看种什么!这就需要国家的引导了,这就有了片子中书记下乡指导工作这一幕,但还是有许多人想不通,想方设法的阻止,说白了,他们不是想不通,只是想多要点钱而已。土地不养人,所以,无论如何要让自己的孩子出去,不论是老杜,还是有精神病的杜洪法,还是不可理喻的张光北,最后,在孩子的问题上出奇的一致,因为,在农村没有希望。

图片发自App

农村家里的女主人,家庭最坚实的后盾。老杜的妻子,典型的农家妇女形象,尽管没有什么学识,却是一颗包容的心,话说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作为老杜的妻子,可以说一直默默地为家庭付出,而老杜也深知妻子的不易,两老相融以沫的夫妻情相信在今天这个原先的时代极为珍贵。

片中还有许多人物,尽管只是一个小村庄,却是整个中国农村社会的剪影,反映着中国农民身上那种极致的淳度和默默的奉献。相信在他们身上,能够找到你父母的影子,同样也有自己的影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了解中国农村的最佳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