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秋雨,苦旅不苦

余秋雨是用灵魂写作的人,值得我们万世称颂。余秋雨老师走了五万公里,记录了五千年的中国山河。

  在享受余秋雨先生自然流畅、轻松活泼、豁达大气语言时,随着一个个人物的出场,了解了一段段历史一处处古迹。李冰与都江堰,王圆箓与敦煌,山西商人与票号,苏东坡与西湖,范钦与天一阁,清朝皇家与承德山庄,……。在一个个故事背后,余秋雨先生对中国文化精神的见解与阐述,更令人为之感叹和折服。长知识,开眼界。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书中所描述的苏东坡的成熟,也是我所向往的长大。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这是我碰到最多的提问。我回答:“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读余老师的书好像春风拂面,久旱逢霖!敖游于五千年文明之中如于腾云如于驾雾如于御风,翩翩然不知何处!美啊,我就像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吮吸到了母乳,妙啊,中华山川之秀美无与伦比!追随您的脚步,我能走多久?我要走多久?有时候梦中都能醒来,惦念着是否也要夜半举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一种偶然的契合,读到了《何谓文化》,于是被吸引,开始了《文化苦旅》的阅读,余秋雨先生曾对这个‘’苦‘’字有过解释,其实我更愿意把这个“苦”字作“厚重”去理解。苦旅不苦,一路走来观中国文化,观世界文化,观人生文化,凡是自然生态之旅皆不算苦。“苦”是厚重,“苦”乃人境。

  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遗迹,最终凝结高度的集体信仰,共同行为,思维习惯与不自觉的生活法则,其创造过程是苦的,是艰难的,然而又是宏伟的,这些都是岁月的揉合,风霜的不断雕刻而累积而成的厚重,在时序流转面前,文化的守与创,文化的逍遥与文化的自觉之间,又何常不是一种“苦”?读余秋雨书,往往隨着文字,不知不觉地浸入文化的润泽之中,感觉每个细胞都有被滋养而漫漫的复苏,亦如窗外这冬日的丝雨,弥散在无垠天际,虽冷但很惬意。余先生的旅程,不单单只是旅行,更是在和古人、古物、古事对话,是在探索历史文化,是在找寻人生真谛;不仅展现出中国文人的心路,还揭露出百般人情世态。边读边游历山川湖泊,领略古迹遗址,认识浮华尘世,知晓其起伏兴衰,感受历史背后的无奈愤慨、失落彷徨、感动骄傲。

  以贾平凹先生的评论来结束我对这本书的感受。

  这个时代,是大争议出大成就,我们有幸就遇到了一批大人物。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得风气,开生面。他有关文化的研究,蹈大方,出新裁。他无疑拓展了当今文学的天空,贡献巨大。这样的人才百年难得,历史将会敬重。

——贾平凹

你可能感兴趣的:(遇见秋雨,苦旅不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