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印卡内观十日课程开示第四天(文字版无删减)

  第四天结束了,你们还有六天可以用功。第四天确实非常的重要,因为你们今天才开始正式修内观,而前三天宝贵的练习是在为进入内观的领域,就是进入智慧的领域做好准备而已。未来这六天的练习是非常重要的,你们要认真、精进的用功,以便在方法上建立起稳固的基础。

  现在世界上虽然有很多的不同的修行的方法,但是,这个方法的确非常的独特。如果你以思维的方式禅修,思考某一段经文,或是某些圣贤说过的话,借着不断的思维,你的心能够专注,这很好!对你很有帮助;或者是,你以持诵的方式开始用功,不断的在心中重复地默念着某些的名号,某些的字句,你的心会专注,这对你也很有用;或者是观想某个形象,观想这个神或是那个女神的形象,有个圣人的形象,这样重复不断的观想,你的心也会变得专注,很好!这是有帮助的。

  假如你训练专注的动机不是恶的,那么当你的心变得专注时,你会发现心的表层已经开始产生了某些的改变。但这仅是在心的表层上有一些改变而已。在非常深的禅定中,专注力可能会穿透深一点,但是却不可能深入到心的最深处。现代西方心理学的术语,称这个表层的心为意识。当你以持名、观想或是想象的方式用功时,你只能达到意识的层面,无法深入到心的最深层面。而这才是我们一切问题所在的层面,我们的烦恼生植在内心的深处,它是烦恼的储藏室,它们大量的堆积在那儿,你也许很费劲的铲除意识层面中,这些烦恼上半部的一些枝干,但是在心的深处,所有烦恼的根还存在着;只要这些烦恼的根仍然存在,它们就会再次的萌芽出来,再次萌芽并且成长,那么你就无法从烦恼中解脱出来。

  这就是释迦摩尼佛所发现的道理,他深深的了解到,除非我们能将自己的不净的烦恼连根拔除,否则我们无法解脱。而他找到了一个连根拔除烦恼的办法,他努力的用功,终于觉悟了。然后,他满怀着慈悲、爱心和善意,开始传播这个方法,现在我们很幸运的能够有机会在这里开始练习这个方法。

  你们大多数的人是在今天踏上练习内观的第一步,第一次浸淫在有如恒河的甘露法水当中,第一次尝到恒河法水般的实相滋味,这是一个何等难得的机会呀!从你出生睁开眼睛到现在,你只看到外面的东西,不停地看外面的东西,外面的东西一直对你产生极大的影响力,你从来都不愿意知道内在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甚至,即使有机会闭上眼睛修行,你还是以外在的那些你曾经读过、听过或者是看过的东西为对象来用功,你不曾尝试过如实地观察自己的实相,自己本来的样子。在身体当中,实相就是不停的在变化。每一件事物都不是永恒不变的。这种对于事物无常变化的体验,对你非常有帮助。

  现在你清楚地觉知身体的无常变化,佛陀以当时的语言称之为「……」,「Sati」觉知的意思,你的觉知应该是「……」随时的,「……」的意思是「对身体内在」。你已经开始学习了,时时刻刻对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实相变化保持觉知,以后你越练习,而方法越来越成熟,在日常生活中不管做什么事,都不会遗漏内在的实相,而且会发现到你的心,不管在任何的状况下都能非常的平衡。

  在目前的阶段,你学习在经验上去觉知身体当中的内在实相,佛陀当时用vedanā来表示,vedanā 这个字表示经验,是一种感觉或是感受的意思,因此,你不只是在思考,不只是在想象,不是单单用头脑去推理,而是实际的经验,实际经验到感受。这就是vedanā 的真正涵义。

  而这也是你已经开始在练习的,从头到脚去感觉实相,不停地从头移到脚去感觉实相。感受的基础绝对不能遗漏,你必须对这个身体的感受保持觉知。你们才刚刚开始踏上第一步,大多数的学生会问到关于这个修法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很可能就是你们想问的问题。

  我们现在就来谈谈这些问题。人们最常问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我必须从头到脚来移动注意力呢?即使不移动注意力,我也可以感觉到全身上下正在升起的感受。为什么要移动我的注意力呢?你说过,要不费力,不加以抉择的观察,让事情自自然然地发生,而我只是客观地观察,那么我为什么还要费力地移动注意力呢?这是一个好问题。你们要知道,这不只是为了要满足某一个传承的要求才这么做的。这样做自有他的目的。如果你不移动注意力,只在某个部位生起强烈的感受时,才将注意力移到那个部位,当另一个部位突然间,又升起了强烈的感受时,你又把注意力移到那个部位去。这样不断的从这个部位移到那个部位,去感觉那些粗重、强烈、坚韧的感受。结果大多数的部位就会给忽略掉,你有些部位从来没有去感觉,没有观察过那些部位的感受。这样子就会忽略掉那些部位所呈现的更微细的感受。那么你的心就还是非常的粗糙,你的心只能够感觉那些粗重的感受。因为,你一直对这种粗糙、强烈的感受用功,就无法训练你的心感觉到身体其他部位教为戏的感受。因此,一动注意力是很重要的。

  另一个原因是,当你走在这条法的道路上,这一路上有很多重要的阶段,你必须一一的通过。其中一个重要的阶段就是,你必须达到能够感觉到全身上下每一个部位的感受,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有感受存在,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随时都有感受升起,只要你活着,身上就会有感受存在。因此,你必须让心变得更加的灵敏,更加的敏锐。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你就无法感觉到全身上下各个部位的感受,你也就无法达到这个重要的阶段。为了能够达到这个目的,你就必须不断地移动你的注意力。

  然后,有人会问这样的问题。如果我们一定要移动注意力的话,我们可以随便移动,为什么要以这种顺序或是某一种特别的顺序来移动注意力呢?其实并不需要什么特别的顺序,如果这种顺序不适合你,那么,如果由其他的顺序比较适合你,你也可以采用其他的适合你的顺序。你可以用任何一种顺序来移动你的注意力,但是一定要固定使用某种的顺序。因为,除非按照某种顺序移动,不断地以这种顺序移动,否则你可能会无意中就会遗漏掉身上的某些部位,就像我曾经说过的,我们并不希望你遗漏掉身上的任何一个部位。因此,要按照顺序移动,这一点非常的重要。

  另外,有人会问这样的问题,如果我以某种的顺序移动注意力时,但是某一个我已经观察过的部位,或者是我还没有观察到的部位,突然间升起了一个强烈的感受,我是否将注意力移动,跳到那里去观察那个部位?

  喔,不,不,千万不要这么做,这样的话,你又开始让注意力从这个部位跳到另一个部位,从一个强烈的感受跳到另一个强烈的感受上,而不是按照顺序移动了;你就会遗漏掉身上的很多的部位,同时遗漏掉一些较微细的感受,你就无法训练你的心,去感觉非常微细的感受,而这却是这个修行方法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我看过许多的人,以不照顺序、乱跳的方式来观察粗重的感受,只观察非常粗重的感受,结果经过了许多年的修持之后,他们还是无法感觉到身上所有的感受,特别是一些微细的感受,微细的实相。

  这整个身体是由微细的次原子粒子所组成的,而每一个粒子都只是一些波动、波动而已,因此,整个身体也只不过是一些波动、振动罢了。物质的世界并没有任何的实质存在,一切都只是振动、波动。有位科学家发现了这个道理,现代的科学是这样说的,而佛陀也同样说过:「整个世间只是燃烧和波动、燃烧和波动罢了。」佛陀自己亲身体验过这些现象,所以他将这些现象诉诸于文字。然而,这位现代的科学家却只是在知识上了解这些现象而已。

  我们并不是跟现代的科学或是科学家唱反调,他们对于人类的生活贡献良多。但是,如果你想要对自然的法则能有更深一层的了解,那么,你就必须直接体验自然的法则。然而,唯有感觉到身体当中一切身心的变化时,你才能够做到这一点;如果只对粗重、坚韧的感受来用功的话,就无法了解较深层次的自然法则,因此,按照顺序移动你的注意力是很重要的。如果你在观察身上的某个部位时,而别种的强烈的感受却在已经观察过的部位升起,心虽然会察觉到这个强烈的感受,但是,你还是要继续按照顺序来观察感受。再下一回,当你通过这个部位时,如果这个强烈的感受仍然存在,你就观察它一两分钟。如果已经没有了,就是没有了,然后你还是继续按照顺序来观察感受。

  有人还会问到类似的问题:我们从头到脚观察一趟,到底应该花多少的时间才适当?其实这没有一定的标准。时间的多寡需要中道,在这个阶段,你观察的速度不应该快到一口气就能够从头到脚通扫全身,如果这样的话,你就会遗漏身上的某些感受;或者是你也不应该慢到像针一样的大小的范围来观察,那要花好几个小时才能观察完全身。如果这样,你的心很快感到厌烦而不想观察了。因此,在这个阶段,你观察一趟,如果能够在十分钟左右就已经很好了,或者是再长一点点也没有关系。

  另外一个问题是:每次观察的范围大概要多大才适当?你刚刚开始用功时,如果能够以两、三寸的范围,一小块、一小块地观察就很好了。如果你的心变得非常的迟钝,你就无法感觉到任何的感受,因为心这么的迟钝,而某些感受却是这么的微细,因此你无法感觉到这些感受,这个时候你就要一大块、一大块地来观察,你以整个头、整个脸部、整个胸部和整个的腹部当作一个单位来观察,这样以一大块、一大块的面积来移动;如果能够在一大块的面积上,感觉到一点点的感受就可以了,你就继续移动到下一个部位,这样子继续不断的移动,不断的移动,渐渐的你就能够感觉到每一个部位的感受,你就能够达到每一个部位都有感受的阶段。到最后,你甚至能够感觉到最微细的一点上的感受。你必须非常有耐心,非常有耐心的持续不断的用功。

  另一个,大家常常会问到的问题就是:「我们应该只感觉身体表面的感受,还是要同时去感觉身体内部的感受呢?」在目前这个阶段,你以这个方法开始用功时,一开始,最好只是在身体的表面观察感受。在这十天当中,你们大多数的人可能可以穿透表面,深入到较深一点的内部。如果你继续不断的这样的穿透、刺穿以后,你就能够感觉到身体内在、外在、全身上下、里里外外,身体每一个部位的感受。但是,这并不是一时之间就能办得到的,首先,你必须训练你的心,让它更强壮,更敏锐,能够感觉到表面的实相,感觉到身体表面上每一个部位的感受。当然,有的时候,某些人很自然的能感觉到身体内部的感受,这种情况是自自然然地发生的。有一次,一位学生跑来告诉我,他已经开始感觉到身体内部的感受了,这并没有什么错,如果这个情况是自自然然地发生的,就顺其自然;但是在这个阶段,你必须将注意力集中在身体的表面上来用功。

  有一点大家要弄清楚的是:我们所谓的感受是什么?如果,你对感受的概念没有搞清楚的话,你可能会寻找某些特殊的感受而变得非常的困惑;其实很简单,要了解到这一点,我再三的解释,所谓的感受是指在你的肉体上所经验到的任何的感觉,你在身体上所经验到的任何感觉就是感受;比如说,你感觉到热,「热」就是一种感受;你感觉身体在流汗,「流汗的感觉」就是一种感受,不管是你感觉到抽动、脉动、振动、刺痛、沉重、麻木等等身体上的任何感觉,就是一种感受。

  有时候,虽然我们一再的解释,有的人却不想了解什么是感受,那么他就会遭遇到某些的困难,他会不停的寻找某些特殊的感受。有很多次,我们遇到学生说:「我感觉不到任何的感受」。就像明天在检查进度时,助理老师会问:「感觉到任何感受了吗?」

  而你们当中的某些人也许会说:「没有,我感觉不到任何感受。」

  然后助理老师会再问第二个问题:「你能够坐一个小时而不变动姿势吗?」

  「哦!不!一个小时当中我变换了好几次的姿势。」

  「为什么会改变姿势呢?」

  「某些地方非常的疼痛!」

  他觉得非常疼痛,却感觉不到任何的感受,我想再也没有比疼痛更强烈的感受的了。但是这个学生却说:「我感觉不到任何的感受」,这是因为他在寻找某些特殊的感受,有些非常畅快、轻安的特殊感受,「哦!太棒了!我到这里来,体验到了这种轻安、畅快的感受了。」,「什么?疼痛!要我到这里来观察疼痛?我不是到这里来观察疼痛的,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太多的痛苦了,我为什么还要来这里体验疼痛呢?!」

  那么,你就是在寻找某些特殊的感受,这就非常困难了,甚至在修观息法时也是如此。在第二天或是第三天,你被问到:在这个范围内,你是否感觉到任何的感受?」  有的人会回答:「没有,我感觉不到任何感受。」但是他却一边回答,一边搓揉着鼻子

  「哎,你在干什么?」

  「没有,我只觉得这里很痒。」

  对他而言,痒,不是一种感受,他在寻找某种特殊的感受,而且有时候有人会告诉我:「哦!葛印卡老师啊,我觉得很疼痛,很压迫,很沉重,很热,流很多的汗,脉动很强,但是却没有任何的感受。」

  没有感受,这是因为他在寻找某些特殊的感受。我始终记得我的朋友的例子:大约几十年前,当我第一次去参加课程时,一开始这个课程对我而言非常的困难,到了第二天,我就想开溜,我心里想:「哦,这个课程实在不适合我!我是做生意的,生意人大多既奸诈、又狡猾,是很难修行的;这种课程只适合那些教授,或者是那些心思单纯的好人,我不是这种人。」

  还有传统的问题,我有不同的宗教背景,因此我心里想:「这些人到底在干什么?神在哪里呢?这些人是无神论者。可怜的神,神死了,灵魂又去哪了呢?他们说没有灵魂。他们到底在说什么?这是哪一门子的禅修呢?」

  我心里一直这样的胡思乱想着,我在期待某些特别的东西,因此到了第二天,我实在真想开溜,但是我非常感谢一位同学,他非常的慈悲,他告诉我:「你只花了一天就能感觉到鼻孔附近的感受,你只要继续的观察,这就是老师要你做的,你就继续努力吧。」  我就这样待下来了,因此我非常的感谢他!如果不是因为他的这一番话让我继续留下来,把课程上完,在我的生命当中,很可能就丧失了一件奇妙宝贵的东西,到课程结束时,我觉得如获至宝。任何人从课程中获得了某些利益之后,都会很想告诉其他的人,告诉他的家人和朋友:「哦!太棒了!你们应该也去试试看,太棒了!你们应该去试试看,太好了!我觉得对我很好,你们应该也会觉得很好才对。」  有很多人因此而开始参加十日的课程。

  我有一位朋友,是非常有钱的工商巨子,这么有钱的工商巨子,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可以盖章、外加保证他是一个非常痛苦、非常不幸的人。这并不是说从事工商业本身有什么错,而是大多数的人,从事工商业的方式、心态错了,如果他们一天到晚只想赚钱、赚钱,赚更多的钱,而变成一种疯狂的恶性竞争,那么这种疯狂的心态就会让他们变得非常的痛苦。因为我自己本身也有过这样的心态,投入过这种疯狂的赚钱游戏,所以我很了解这种痛苦。

  那时候由于学习了内观,我正逐渐的摆脱这种痛苦,因此我建议他:「你也去试试看吧!」 但是,一开始他并不接受,他说:「葛印卡,你去是因为你想治好你的偏头痛,但是我没有偏头痛,为什么要去呢?」  其实他的偏头痛比我还严重呢,这一点我很清楚,但是他还是不肯去,我花了将近一年半的时间说服他去参加内观,只是试一试,去试试看而已。最后,他终于被我说动了,去参加了一次课程。前两天和第三天他还算用功,第四天教了内观的修法,第五天老师四处走动检查学生的进度,每一个理想的那个中心,都有个人的小关房,当时那个中心也有这样的小关房,老师到这个人的小关房去个别指导,当时如果有不太会讲缅甸话的印度学生,老师都会要我跟着去当翻译。因此,当我们到那位朋友的小房间时,老师敲了门,我那位朋友开了门之后,我们问他的第一个问题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他回答说:「没有感受。」  没有感受?但是这时候我们看他早已经脱了上衣、内衣,并且把库管给卷了起来,他早已经流了满身的大汗。「你流了这么多的汗呐。」

  」是啊,这个小房间热死人了,害我流得满身大汗!」

  「喔!你不是觉得很热吗?那么就观察热,观察流汗的感受吧。」

  然后他看看我,又看看我的老师,一副好像我们在跟他开玩笑的表情,说:「观察热?我来这里是为了观察热?观察流汗的感受?你们在开什么玩笑啊!?」

  我们很认真地告诉他说:「是的!你看,这就是内观的技巧,你必须观察!到目前为止,你一直都对你的感受盲目的反应,现在你要学习如何客观地观察它。」

  可是他听不进去,他心里可能在想:「如果你要我来这里见证自己的灵魂,或是见证神,那还有点意思,甚至,如果要我来见证一下佛陀,也还有意思,如果不做这些,就不晓得要干什么了!要我来观察热的感受,这是干什么的啊?」

  每一天我们都想办法要跟他解释清楚,但是每一天问他有没有感受,他都是回答:「没有什么特别的。」 你们想想看「没有什么特别的」,那么,意思是说他想寻找某些特别的感受喽?我真的为他感到难过,他好不容易能够拨出十天的时间,然而却想到这里来找一些特别的东西,一直在找特别的东西。事实上,那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呢?一切都只是自然的现象显现出来而已,只是这个身体的自然现象自动地显现,显现出实相,显现出法而已。然而他却错过了这些,心想:「不!我不要这些,我要一些特别的东西,我要特别的东西。」

  一年之后,他看到这么多人来,都如获至宝,面带着微笑的走出去,他们从中获得各种的利益。这时他才开始觉得遗憾,才恍然大悟,体会到他可能错过了某些的东西。因此再催促我们:「再给我一次机会吧!再一次就好。老师可能不会再收我了,就请你推荐一下我吧。这次,如果你要我观察热,我就只观察热,如果你要我观察流汗的感受,我就只观察流汗的感受,不作别的了。」  因此,他又参加了一次课程,他很正确的用功,在内观的修行上有很大的进步。

  所以,只要你内心还有所期待,还想要寻找特别的东西,你就不是在修内观。内观是要你如实的观察,也就是说,不管这一刻发生了什么,升起的什么实相,要如实的观察它本来的样子,不是你所想要的样子。如果你能清楚知道这一点,你就能不断的进步、不断的进步没有什么困难,但是,如果你不注意此刻呈现的实相,却在寻找某些当时不存在的东西,那么你就不是在修内观,因此,要牢牢的记住这一点。不管你在身体上感觉到任何感受,就是一种感受,无论它是愉悦的或是不愉悦的,强烈的或是微弱的,无论它是任何一种感受,你都只是观察,只是观察,不断的观察。这样你就尽到了你的本分,其他的就留给法,留给自然的法则来处理,他们会打点一切的!你只要尽你的本分,结果就会开始自然地显现出来。

  你不断地从头移到脚,从头移到脚,来观察全身的感受,但是,或许你会遇到某些完全感觉不到的部位,这些部位对你而言是没有感受的部位,它们对你而言是盲目或是空白的部位;事实上,并没有所谓盲目或是空白的部位,因为,全身上下随时都有感受存在,但是由于你的心态过于粗糙,而这些部位的感受又太过于微细,以致于你无法感觉到,因此,你会认为他们是没有感受的部位,好吧,我们就称之为没有感受的部位吧!此刻,这个部位的实相就是没有感受,你就将注意力停在那里,你以平静、安详、专注、平等的心在那里停留一小段时间,要保持平等心,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不能保持平等心,这个修法就无法帮助你。

  比如说,当你遇到一个空白、没有感受的部位时,你在那里停留大约一分钟左右,但是你心里面却开始贪求着:「我要感受,我要感受,我要感觉感受。」 如果你在那里待了一分钟,无法感觉到感受,下一回还是没有感受,你又开始贪求:「我要感受,我希望能够感觉到感受。」  已经五次了,没有任何的感受;十次了,还是没有任何感受。你就这样开始贪求、贪求,内心不断的贪求。每当你开始贪求时,你就失去了心的平衡;你失去了心的平衡,你的心就会变得非常的粗糙,而无法感觉到微细的感受,因此,一定要保持平等心;甚至即使你没有贪求,或许你会产生厌恶,你内心会想:「你看!这个空白的部位还没有去除,已经走过一次了,它还没有去除;已经五次了,还是没有去除!」你对这个空白的空位生起了嗔恨心,你又再次失去了心的平衡,因此,你必须保持平等心,接受实相本来的样子:「此时在这个部位,我无法感觉到任何的感受,我已经尽了我的本分了,没有感受,没有感受,让我看看发生了什么事?」  如果这个部位是有衣服覆盖的,那么就试着去感觉衣服和皮肤的接触,这虽然是比较表面的感受,但也是一种感受,没关系,感觉衣服和皮肤接触的感受,之后再继续向前移动。如果这个部位没有衣服覆盖,那么就感觉皮肤和空气的接触;这也是非常表面的感受,你还是要去感觉这种皮肤和空气的接触的感受,之后再继续向前移动。继续这样的非常有耐心、非常有耐心地用功,很快的你就会全身上下、每一个部位都能够感觉到感受。

  这个技巧分两方面:

  一个是去培养你的心的敏锐度。当它能够有能力感觉到全身上下每个部位各种不同的感受。

  第二个就是学习如何非常客观、非常客观的观察感受,而不升起贪、嗔的习性反应。你现在学习这个技巧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内心最深层面的习性模式;这个最深层面的心,我们称之为无意识或者是潜意识的心。事实上却不是无意识的,日日夜夜,时时刻刻,它都不断的在感觉,在经验身体上的感受,它分分秒秒不断地在感觉身体上升起的各种不同的感受,然后不断的对它们生起习性反应;如果是愉悦的感受,就生起贪爱、执着的反应;如果是不愉悦的感受,就生起厌恶、嗔恨的反应,这就是深层的潜意识心,它的习性模式。它一直都在生起贪爱、嗔恨、贪爱、嗔恨的习性反应。

  如果想要改变这种习性的模式,你就必须达到能感觉到这种习性模式在运作的层面。也就是说,你必须能够达到可以感觉到感受的最深层的心。然后你不生起贪爱,也不生起嗔恨,你只是客观地观察,并且了解到:「你看!它正在变化,不断的变化,不断的变化着。」  你这样继续不断地用功、不断地用功之后,自然的实相就会变得越来越清楚,自然的法则会自己显现出来,这就是普遍通用的法则,不管是内在或外在,这整个有情及无情的世间,都依循着同样的法则运作,当你观察外在的事物时,你可以试着从知识上去了解自然的法则,但是却无法亲自体验它。唯有你在身体当中感觉到某些事物时,才能够体验到自然的法则。当你亲身体验了自然的法则之后,自然的法则对你而言就变得非常清楚了,你对它不可能会再有任何的混淆,任何的疑惑了。这就是释迦牟尼佛自己亲自体验过的。

  虽然他出生于王室,是一位王子,非常奇特的是,这位王子并不是出生在皇宫内,他是在大自然空旷的环境中,在一棵树下出生的。

  大约五岁或是六岁时,有一次他刚好坐在树下,他没事就开始打坐,他开始观察自己的呼吸,不断的观察呼吸,他进入了非常深的禅定当中,这是他第一次尝到禅定的滋味。

  又是在空旷自然的树下,三十五岁时他已经出家了,同样又是在一棵树下,他完全的觉悟。

  然后出于慈悲心,他开始转法轮,开始教导别人这个美妙的修法;他第一次开示,同样的也是在空旷的自然环境,在一棵树下。

  到了80岁,他也是在空旷的自然环境,在一棵树下过世。

  因此他的一生是彻底研究过大自然的,但是,彻底研究外在的自然环境并不能够让他成佛,不能让他成为一个觉悟的人。他是因为透过实际的经验,彻底探究了内在的自然法则之后才成佛的,而他所教导的「巴利文……」是「你必须随时觉知身体内在的实相」——这就是内观。

  借着修持内观,在实际的经验层面,整个自然的法则对你而言就变得很清楚了。

  有一个实相对修持内观的学生变得非常清楚的,那就是「变化、变化,不断地变化的实相。」  每一刹那在身体当中都有某些变化在发生着,你必须去体验这种的变化,然而外在的事物也遵循着相同的法则,它们也都是变化、变化,不断地在变化之中。所有的事物就像全在一个大熔炉当中,处在一种变化的流动当中,都在变化、变化,不停地变化。当你观察身体当中的实相,就会获得这种体验。

  另一种实相是:每一种现象的生起都不是没有原因而突然发生的,每一件事物的生起都是由于某种原因或某些因缘和合而生起的。这样的,「因果、因果」的关系不断的形成,某些结果又变成了某件事物形成的原因,然后又是:「因果、因果」 不断的牵连在一起。这整个宇宙也因为这种复杂的因果关系而不停地转动着、运转着。这由经验也变得越来越清楚了。

  另外一个实相也会变得非常清楚的就是:什么样的原因就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是因,如是果,在菜园中是如此,对身体内在的体验也是如此。

  在外面的世界,如果我种了两颗种子,一颗是甘蔗的种子,另一颗是苦楝树的种子,苦楝树是热带地区一种很苦的树,虽然,给予同样的肥料,同样的土壤、空气、阳光和水分,它们也同样发芽并且开始成长,结果会是怎么样呢?

  甘蔗的结果如何?它的每一根纤维都是这么的甜,而苦楝树的每一根纤维却是这么的苦!为什么老天爷对一个这么的慈悲,对另一个却是这么的残忍呢?或者你说这一切都是全能的神所安排的,那么,试问:他为什么要对一个这么的慈悲,对另一个却这么的残忍呢?这并不是谁对谁慈悲、或是残忍的问题,这只是一种固定的自然法则,自然界只是给予养分,让种子成长并且发展出自己的特质。甘蔗的特质是甜的,因此每一根纤维所呈现出来的滋味就是甜的,而苦楝树的特质是苦的,因此每一根纤维所呈现出来的滋味就是苦的,这就是自然的法则。如果苦楝树长成了大树之后,我到苦楝树面前先顶礼三拜,然后又绕一百零八圈,烧香并且供上花果等等,双眼含着泪水开始祈求:「哦!苦楝神呀,请赐给我甜芒果吧,我想吃甜芒果,请赐给我甜芒果吧。」  即使你这样祈求一整年,甚至于一辈子也没有用,你从苦楝树上摘到的只是苦楝子,绝对不可能变成甜芒果。如果你真的想要甜芒果,那么在播种时就必须非常的小心,如果你播下甜芒果的种子,收成的绝对是甜芒果,而不会是其他的东西。

  我们的问题是,每当我们播种时,我们都漫不经心,我们不断地播下苦楝树的种子,然后等到收成时,我们却说:「我只要甜瓜,我只想甜瓜。」这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总是认为,虽然我种下苦楝树的种子,但是我希望得到甜瓜,我希望获得好的果报,某种无形的力量会帮助我,全能的神会帮助我。为什么全能的神要帮助你而不帮助其他的人呢?是因为你赞叹他,让他觉得非常的高兴,所以他会帮助你是不是?这种想法真是疯狂!那些被我们称为先知的人,是因为他们摆脱了这种疯狂的想法,他们遵循着自然的法则的正道,他们知道:「无论我用什么方式播下这种种子,一定会产生这种果实,因此,我在播种时就必须非常的小心。」  所以能够先走上解脱的道路,否则,如果不断的在无明中打转,只是不断的欺骗自己,愚弄自己,让自己在烦恼痛苦中打转而无法自拔而已。因此,我们不可能靠这种疯狂的方式来解脱痛苦。自然的法则就是自然的法则,它是普遍通行的,适用于每一个人。如是因,如是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所做的行为是如此,果报就是如此,什么样的行为就必定会有什么样的果报。

  佛陀时代有这么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位年轻人哭着、哭着,哭得非常的伤心的来见佛陀。

  「喂!发生什么事了?」

  他还是不停的哭。

  「到底发生什么事?」

  「世尊,昨天我父亲过世了。」

  「过世就过世了,你哭得再伤心也无法让它复活,哭又有什么用呢?」

  「是的,师尊,我来找您是有一个特别的请求。」

  「说说看,是什么请求?」

  「师尊,请您超度我死去的父亲吧。」

  「我怎么能够超度你死去的父亲呢?」

  「师尊,你能做到这么多的事?你这么有能力,这么伟大!你看看那些平凡的祭司,只要他们做某种的仪式,亡者就可以获得天国的签证。世尊,如果你愿意做个仪式来超度我的父亲的话,那么,我的父亲就不止可以拿到天国的签证,他还可以拿到永久的居留证,拿到绿卡,他就可以常住天国了。因此,世尊,请您慈悲帮帮忙,超度超度我父亲吧。」

  真是疯子!佛陀知道,这时说什么也没有用,这个年轻人现在非常的感情用事。因此,佛陀用另外一种方式来教育他。

  佛陀说:「好吧,那么你先到市场去买两个土瓮回来。」

  他非常高兴的买了两个土瓮回来,「太好了!现在佛陀要为我的父亲超度了。」

  佛陀说:「一个瓮要装满奶油,另一个瓮要装满碎石头。」 他照做了。

  然后,「把这两个瓮的口封起来。」  他也做了。

  「现在把这两个瓮放到附近的池塘里。」  于是他把两个瓮都放到池塘里面。由于翁的重量,一下子就沉到池底了。

  「拿一根大的、坚固的棍子来敲破这两个土瓮。」 年轻人他非常高兴地把瓮敲破,心想:「佛陀为我的父亲做了很了不起的仪式。」

  印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住在这里的人常有显著的不同,而且是两极化的差别。因此,在这里你可以发现像佛陀这种完全觉悟的圣人;你同时也能发现,整天在盲目地信仰迷信的教条仪式中打转的人。有一种迷信是这样子的,当父亲或是母亲过世了,儿子会将亡者的遗体放在堆好的柴堆上,然后将他给烧了。尸体烧到一半的时候,儿子必须拿一根大棍子,用力将亡者的头盖骨敲破,他们相信,敲破亡者的头盖骨,就等于打开了天堂大门,这样亡者就可以顺利的进入天国。

  年轻人心想:「现在因为我的父亲已经死了,他的身体昨天已经火化了,佛陀要我把两个土翁敲破,就象征着把我的父亲的头盖骨敲破的意思。于是他把土瓮敲破,奶油瓮中的奶油流了出来,并且一下子就浮到水面上来;而石头瓮,虽然也敲破了,却还是沉在水底。

  佛陀说:「好了,我该做的都已经做了,现在请您把所认识的祭司都给找来,要他们来到这里祈求:哦!石头呀,请浮上来吧,请浮到水面上来吧。哦!奶油呀,请沉下去,请沉下水底去吧,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祈求是否能够实现!」

  「哦!世尊,你在开什么玩笑?这怎么可能呢!这是不可能的,世尊,这是违背自然法则的。石头比水重,所以他们一定会沉到水底,不可能会浮上来,世尊;奶油比水还轻,所以一定会浮在水面上,而不会沉下去。」

  「哦!年轻人,你懂得这么多关于自然法则的道理,但却是不想知道这个可以适用于每一个人身上的自然法则。如果令尊过去不断的造作像石头这么重的恶业,那么他一定会往下沉的,怎么可能浮上来呢?如果令尊过去所做的事像这些奶油一样轻的善业,那么他只会往上浮,又有谁能够让化往下沉呢?」

  我们往往并不想了解自己的问题所在,而只想要依靠别人,认为某种无形的力量会忽悠我,会加持我的。但是我们一点也不改变行为的模式和所作所为,这也就是为什么会不断的给自己带来痛苦。让自己在痛苦烦恼当中打转而无法自拔。先知们知道这个自然的法则,开始依循着自然的法则而生活,开始去除无明,开始脱离痛苦,并且开始享有美好的人生。一旦有人同意「我必须注意我的行为」,那么问题又来了,到底有几种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又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呢?

  所有的行为可以区分为三种:身体上的行为,言语上的行为和心意上的行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身业、口业和意业。一般普遍的认知都是:身体的行为最重要,言语的其次,心意最不重要,因为太过于微细。但是,当一个人开始观察内在的实相,就像佛陀是由内观觉悟的,他就会体认到心意变得最为重要,而不是身体或是言语上的行为,这个道理就很清楚了。身体和言语上的行为虽然也有他们的作用,还是以心意上的行为最重要。每一件事都是先由心生起的念头开始的,慢慢的这个念头越来越强、越来越强,然后转变成言语上的行为,再来又越来越强、越来越强,才会转变成身体上的行为。因此,身体和言语的行为只是心意行为的投影而已,可以用来衡量心意的强弱,所以最重要的还是心意上的行为。

  我举个例子,某人和我有过冲突,每次我看到他,我的心中就会充满无明的怒火,这时候,一种恶念,一种不善的心意就已经开始产生了。如果它不断的增强、增强,这种心意就会转变成言语,也就是说我会对他破口大骂,用话来羞辱他,辱骂就是不善的言语行为,不善的口业;这种心意上的行为,这种意业,如果再继续增强、再增强就会转变成身体上的行为,我就会打他耳光,如果我有枪的话,说不定会给他一枪,把他给毙了,这就是不善的身体行为,不善的身业。

  那么,什么是不善的身业或是口业呢?它只是一种意业的投射而已,只是用来衡量我恶念强弱程度的一把尺罢了。不善的行为是这样,善良的行为也是这样。比如说我看到一个人非常的可怜,非常的痛苦,我对他升起了怜悯、同情之心,如果这种同情心越来越强,就会表现在言语上,我会对她嘘寒问暖,说一些安慰的话,如果这种言语上的善行再增强、增强的话,就会表现出身体的行为,我就送给他什么东西,以实际的行动来帮助他,这时候就是一种身体的善行了。因此,不管是善或是不善的身业和口业,都只是意业的投影而已,这就是觉悟者的体验;觉悟的圣者,他们觉悟到了心是最重要的,每一件事都是由心开始,一切由心造,心是一切行为的先驱。他将他所体验到的道理这样的表达出来:「巴利语……」意思是,心是其他一切事物的先驱,

  「巴利语……」这就是为什么心是最重要的原因,

  「巴利语……」你的生活当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切行为,都只是你心所制造出来的产品而已。

  如果你有一颗不善的心,不清静的心,烦恼的心,那么你就在身体上或语言上表现出行为来,接下来是

  「巴利语……」痛苦就会不断地跟随着你,就像马车的轮子一直跟着这只拖着马车的马一样,无论马车走到哪里,无论这匹马走到哪里,车轮都一直会跟着他们,不断的跟随着他们,因为这个最初不善的念头就已经错了,所以痛苦就会不断的跟随着你,不断的跟随着你。

  同样的「巴利语……」如果你以善良的心、清静的心为基础,那么你就在身体上或是言语上表现出行为来。

  接着是「巴利语……」所有的快乐就会像你自己的影子一样,一直都跟随着你,不断的跟随着你,无论你走到哪里,你的影子就会跟到哪里,无论你走到哪里,你的影子都会跟随着你,这就是自然的法则。

  所以「心」这个基础最重要!心的基础就是你最初在心理层面所造作的行为,接下来的才是言语或是身体上的行为。你所有的一切果报,都是你心的行为所创造出来的结果,心的意志所表现出来的成果,而不是言语行为的结果,也不是身体行为的结果。

  我再举一个例子:我看到一个过去和我有冲突的人,看到他,我的内心就生出了怒火,于是我就臭骂他,羞辱他:「你这只狗!你这只猪!」等等的,事实上我不知道你们怎么骂人,在印度我们骂人「你这只狗!你这只猪!你这头驴!」  因此,我骂他「你这只狗!你这只猪!你这头驴!」  这是一个例子;另外一个例子:我看到我的孙子玩泥巴,玩得全身都是泥巴,我同样也骂他「你这只狗!你这只猪!你这头驴!」虽然是同样的话,相同的语言,但是心态完全不同。当我对仇人破口大骂时,我的心中充满了恶意、敌意。而当我用同样的话骂我的孙子时,内心却是充满了爱心和善意的。老天爷注意的是心理的动机,而不是言语上的行为。你所得到的果报、报应是根据你的心意,而不是你的言语,也不是根据你的身体行为。

  我再举个例子:有一个非常有钱的人,带着一大笔的钱和一大堆的金银珠宝,独自越过一座森林,半路上遇到一个歹徒,这个土匪发现他身上带了很多的钱,心里就起了贪念,想将这些钱财占为己有。但是富翁拒绝把钱交给土匪,土匪一生气,就拿刀子一刀子捅进了富翁的肚子,这个富翁就当场一命呜呼了,这是一种情况;另一种情况是:有一个人得了一种非常严重、非常痛苦的胃溃疡,经过各种治疗都没有办法改善他的毛病。于是医生就建议他:「这样吧,如果我开刀将你的胃部溃疡的部分切除,就能够治好你的胃溃疡,你也就能够免于这种溃疡的痛苦,」,「病人说,好吧,就这么办吧。」病人就这样的躺着被送上了手术台,但是,当医生将手术刀插入了病人的肚子时,却发生了状况,这个病人也是当场一命呜呼了。

  在身体的行为上,医生和土匪都做了同一件事,他们同样拿刀子插入了别人的胃部,挨他们刀子的人同样是当场就死了。你想,老天爷或者是全能的神,会给这两个人同样的惩罚吗?不,不会!因为内心的动机最重要。这个土匪的动机充满了恶念,而医生的动机却充满了善意。老天爷只会注意到一个人的内心的动机、决心,然后根据动机给予不同的业果。心的基础是什么呢?心的基础是最重要的,内心的动机比身体上的或是言语上的任何行为都来得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小心照顾自己的心和动机。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了解心以及心的运作,内观能够帮助你做到这一点。要了解到内观的整个修法,就是去分离、剖析、分解、消融这整个身体的结构。你只要去观察、观察,不断的观察,而不必做任何的其他的事情。一开始你会经验到一些非常粗重、坚韧、强烈的感受,但是,后来它们就会开始慢慢的消溶、消溶,不断的消融,你就能够达到全身上下只是一股非常微细、非常微细的震动,非常微细的畅快的流动感。同样的,心也会慢慢的分离、剖析、分解,完全的觉悟者观察身和心两者,身体不断的消融、消融,它才能够达到全身只是次原子粒子的阶段。这种无法再进一步分解的次原子微粒的阶段,称之为「attha kaiapa」——八元素结合一起。同样的,对于心而言,如果我们不断的分离、剖析、分解心中的法,经过了这样的剖析、分解,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心有一百二十一种的心态,和五十二种心理内涵,这五十二种的心理内涵,我们称之为「心所」,每一种心态一定会有某种的心锁伴随着升起,但是目前,你们对内观还是在这种像幼稚园的阶段,对于这五十二心所和一百二十一种的心态,甚至连记它都没有必要。现在你只要能够了解心的四个主要的部分,知道他们如何的运作,你将会经验到这些过程,这是非常有帮助的。

  心的四个主要部分当中的第一部分,以佛陀当时的术语来说叫做「Vinnana」识蕴,最接近的字义的现代用语是「认知」。

  所以心的第一个部分就是认识、认知。我们的六个感官,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个根门。每一个根门都有自己个别「Vinnana」,个别的认知称之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共为六识。某件事物和任何一个根门接触,比如说声音和耳朵一接触,耳识就升起了;一个形状、形象,一种颜色,或是光线和眼睛一接触,眼识就升起了;气味和鼻子一接触,鼻识就升起了;味道和舌头一接触,舌识就升起了;某件实体和身体一接触,身识就升起了;念头、情绪和心一接触,意识就升起了。这六种「识」的工作,就是去认知某件事情发生了。例如耳识,声音和耳朵一接触,耳识就立刻升起,它会告诉你说,「你听,有声音出现」。

  接着,第二个部分的心就开始工作,佛陀当时称之为「Sanna」想蕴。现代用语是辨别,它的工作就是辨别。声音和耳朵接触时,心的第一个部分只会说「耳根有声音进来了」,接着心的第二部分就会想办法去分辨:这声音是一句话吗?是什么样的话?是毁谤的话呢?还是赞叹的话,它能分辨?它会借着过去累积的经验,过去的业缘和记忆加以分辨,而且不仅分辨,还会给予价值的评断:毁谤的话「哦!很糟糕!」,赞叹的话「哦!太好了!」

  一旦心的第二个部分完成了工作,接着心的第三个部分就开始运作,佛陀当时的语言叫做「Vedana」受蕴、感受,身体所经验到的感受,一旦对赞叹的话给予好的评价,你就会发现到有一种非常微细,非常愉悦的波动,由于这个好的价值评断,全身上下产生一股非常愉悦的波动;对于毁谤的话,想蕴会下评断「这是不好的」,你会发现身上产生了一种非常不愉悦的感受。而心的第三部分就会经验到身上愉悦和不愉悦的感受。

  紧接着,第四部分的心就开始运作,佛陀当时的语言称这个部分的心为「Sankara」行蕴,它的工作就是生起习性反应。要记住「Sankara-行蕴」这个字,在未来的六天当中,我会一再的用到「Sankara-行蕴」这个字,它是指心的行为造作,心的习性反应,它是心的行动,心的第一个部分:认知,不是行动,它并不会招来果报;第二个部分:辨别,也不是行动,它也不会带来果报;心的第三个部分:感受,也不是行动,它也不会造成任何的果报;但是行蕴「Sankara」本身就是一种行动,它就会招来果报。因为你会一再的重复行动:对赞叹的话,身上会产生愉悦的感受,这个部分的心就会一直不断的起习性的反应。它会不断的贪求「我要,我要,我想要更多愉悦的感受」不断的贪求、执着,持续不断的贪求、执着;而对毁谤的话所升起的不愉悦感受,这部分的心就会习惯的以嗔恨、厌恶来反应「我不喜欢,我不喜欢,我不要这种不愉悦的感受」这种嗔恨、厌恶、憎恨、厌恶的反应会不断的产生。这个行蕴「Sankara」心的造作,就会导致心的行动,就会带来果报;你行蕰的造作有多深,也就是「Sankara」有多深;所种下去的种子有多强,你的行蕰所造作的特质就会决定你未来的果报。

  「Sankara」有三种,也就是三种习性反应,我们一直不断地在照做这三种习性的反应,先不管善业或是不善业,我们行蕴的造作有三种,第一种,就像在水面上划线一样,画过之后,水面上的线条马上就消失了;第二种,就像在海边的沙滩上划线一样,早上画过线之后,到了晚上这条线就消失了;第三种,就像用用凿子和铁锤,在岩石上刻一道很深、很深的刻痕一样,要经过好几年的时间才会消失。因此,第三种造作的业非常的危险,这也是我们一直造业的方式。

  我们不断的产生愤怒、生气、嗔恨、激情、恐惧、焦躁、忧虑、沮丧等等的情节。我们不断造作这些不净的烦恼,就会越陷越深、越陷越深,造成更深、更严重的果报,它们会带来比前两种造业方式更多的痛苦。

  当你修持这个方法之后,你就会越来越了解,关于心的运作,心的四个部分,身心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彼此如何互相的影响,心如何影响身,身又如何影响心?我所造的业怎么会越来越深?如果我变得越警觉、越注意、越能够保持觉知的话,这些业就无法造的这么深,我就能逐渐的脱离我的痛苦。这些道理变得越来越清楚了。

  你一天到晚不断的产生习性反应,只要内心有什么念头升起,身体就会有某种的感受产生,你就会对这些感受产生习性的反应,每一刹那你都不断的重复这些行为,到了晚上睡觉时,如果你想要回忆到底一天产生了多少的习性反应,数不清的习性反应,你自己也回想不起来,你只能记得一、两件印象较深刻的习性反应,「哦!今天我做了这件我不应该做的事,我对这件事情产生了习性反应,当时我不该这么反应的」,你只记得一两件而已;每个月的月底,如果你要去回想这些较深刻的习性反应,即使每天你能够记得一两个,到月底你也没办法记得三十个到六十个,到月底你同样只记得一两个较深刻的而已;

  在每年的年底,同样的,你也只记得一、两个这一年中较深刻的习性反应而已。同样的,在临终时,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某些印象非常深刻的习性反应会浮现到心的表面,在临终的一刹那,你的心就带着这种习性反应结束了这一辈子的生命。

  而你下一辈子的第一个心念就是这一辈子的最后一念,彼此有如父子,这两个心念不管是善是恶,都有相同的特质。如果这一辈子的最后的心念,像是充满石头一样的粗糙、沉重,那么,下一辈子的第一个心念也是充满粗糙、沉重的念头,生命只有痛苦,只有痛苦而已;相反的,如果你这一辈子的最后一念是充满了奶油一样细致、柔软的心念,那么,下一辈子的第一个心念自然也是奶油一样的柔性的念头,生命是最后一个心念的产物,因此最后的心念非常的重要。

  这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学习如何面带微笑安详地死去,这也就是内观要教你的,当然我们都会死,即使是内观修行者也要死。但是,我们注意到,有好几百人的例子,任何稍有基础的内观修行人,他们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死得神志不清,没有一个人死的哀伤、害怕;每一个人死时都意识清醒,并且微笑着说:「噢!死亡随着身上的感受来临了,升起又灭去了,这又怎么样了?」你只是观察实相,为什么要伤心呢?这是一种生命的提升而不是堕落。人在临终感到哀伤,是因为他们认为生命的结束就是一种生命的堕落,如果知道生命的结束是一种提升,就不会哀伤哭泣了,他们会生在更好的地方,他们被提升了。

  内观修行者临终时绝对不会哀伤哭泣,因为学会了死亡的艺术,唯有当你懂得生活的艺术,你才能够懂得死亡的艺术。如果你一辈子都过着痛苦难过的日子,却期望在临终时能微笑安详地走,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你要学习如何微笑安详地过日子,这种生活的艺术在临终时就能转变成死亡的艺术。

  你们现在所学的,就是这种生活的艺术,外境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会转变成身体的感受,心的第一个部分会认知到发生了某件事情,心的第二个部分会开始给予价值的评断,而转变成身体上愉悦或不愉悦的感受。如果你能够训练你的心,不受这些愉悦或不愉悦的感受所影响,不对这些愉悦或不愉悦的感受生起习性反应,那么,你就在逐渐的改变最深层面的习性模式。即使如果你无意中起到反应,这种反应也不会像过去那么的深,因为你不会像过去那样一再重复你的习性反应,你会很快地意识到自己在反应。

  当然现在刚刚起步而已,在一个小时的内观时间,你大都还在产生习性反应「哦!这么痛!这是什么修行呢?这么痛!我不喜欢疼痛的感受」,你会不断的起习性反应,旧有的习性仍在,但是,有几个刹那你会说:

  「好吧!让我看看它能持续多久,如果我不起习性反应,我不起嗔恨的习性反应,只是观察,这短暂的几个刹那就是美好的时刻。」

  你的头浮出了水面,而当你又开始升起的习性反应时,你的头又沉到水里,你不知身在何处,过了一段时间,你的头再度的浮出水面,能浮出水面是最美好的时刻,逐渐的这样的几个刹那延长到几秒钟,几秒钟的时间会再延长成几分钟。像这样子,你就逐渐的改变了,你在改变你的心的习性模式,你在解脱你的痛苦。这是一种非常好的修行方法,你来这里就要好好的练习,好好的用功,剩下的六天是美妙的,尽可能在方法上建立起稳固的基础,并且一辈子好好利用,好好运用这个方法。

  未来的六天非常可贵,每一刹那都非常的可贵,法则就在这里,自然就在这里,实相就在这里。要不断的观察,持续不断的观察,好好运用这段时间,好好把握这次的机会,好好利用这里所提供的一切,好好运用这么美好的法,这么美好的内观来解脱你的痛苦,解脱所有的无明、不断造作习性反应的无名,解脱所有的束缚而获得自在,并且享有真正的安详,真正的和谐,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快乐。

你可能感兴趣的:(葛印卡内观十日课程开示第四天(文字版无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