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之后,我们该如何从根源来防洪?

https://mp.weixin.qq.com/s/3Nyt5QJeCh2ASYw8CwjmRg

那天,看到这样一个视频:经过郑州的京广隧道的水里,漂着很多辆车,就小盆友的玩具车漂在水盆里一样,视频中的人说,这都是被淹在隧道里的车子,车里都是一家子一家子人呀。

那一刻被震惊到不知道要说什么好,只是一阵哽咽。

到底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的气候真的越来越冷热无常了吗?

我们有没有在采取会根治的措施?

而不仅仅是只能在这里感叹 遗憾 和同情?

我于是想起来了我们景观行业里提出来的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安全格局,故名思义,就是优先保护生态的稳定和发展的关键格局。也就是在规划一个区域时,优先划定并保留对区域地形、气候、水文、文化遗产等,起关键决定作用的生态区域部分,称为生态基础设施(类比水路交通电信网络等的城市基础设施),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其他的建设内容、分布和规划。

比如,城市里的主要河流、山体、大面积湿地、文化遗产廊道等,会被优先划出保护红线,并做为城市发展的景观基底和生态保障基础。

河流两侧可以开发成为自然生态驳岸形态的雨洪调节基础设施和市民休闲空间;山体保留做为城市地标高点及休闲场所;湿地不仅可以开发休闲还可以有效保护本地物种的丰富多样性;而文化遗产点及廊道保留了城市文脉之根本。

这样,不仅保护了场地历史演变过程中,基本格局的延续性,还因为这种格局是大自然原始的演化形成的适合于这个场地的格局,而更有利于雨洪的调节与控制。

在这个保护的基础上,再进行人口安置、工业发展及各种经济活动,就有望实现真正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可持续性发展。

这就可以有效避免填城市内的河湖而建筑,挖城市的湿地而建筑、拆城市的文化遗产而建筑,这种种脱离场地条件的盲目建设了。

也会因为如此,离乡多年的游子归来,依然可以凭记忆中的城市基理走向,来进行自我身位的定位和回忆了。


这个理念最初是北大教授俞孔坚提出来的一种景观规划、城市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的方法。

在2012年的18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国家也正式提出了“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的概念,并引入了“生态安全格局”和“生态基础设施”这些景观行业的新概念。后来广为流传的“绿水青水,就是金山银山”,就是这个理念下的形象化普及。

或许,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多一些:让城市的青山、河流、湿地、文化遗产,也像城市的给排水、道路、电信、网络一样,都成为城市不可动摇的基础设施。

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在保护生态红线的基础上建立城市中心区域,来实现让城市、农业、生态和谐发展的愿景。

当城市与土地,人类与河流,不再是冲突地竞争,而是相辅相成的存在时,郑州大雨、冬天冷死人、夏天热死人这类悲剧,会更有效地降低吧?


眼前的困难当然要解决,可以靠人民群众一起来解决。

但更关键的是,有能力和责任解决这个困难背后根源的人,更应该要站出来探索解决洪水根治的办法。

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份心怀苍生。


参考资料:

1. 火狐播视公众号《航拍京*广隧*道打捞现场》

2. 《生态安全格局与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洪水之后,我们该如何从根源来防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