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手圈内一个“写友”在朋友圈里不停地发表着他的作品,并且标注道:“坚持写作的第七十八天”、“坚持写作的第七十九天”、“坚持写作的第八十天”……
而且有时候还看到他发“太忙了,再忙也写几句吧……”;“忙得没有时间看书了,但是写作必须坚持……”;“今天实在没什么可写的,发几句牢骚吧……”
我看过他的那些“坚持”,大抵是一些记日记似的流水帐文章,没什么实质内容,没什么特别的思想表达,偶尔有些抒情的内容也像是无病呻吟,空洞而且做作。其结果是:看文章的人和写文章的人一样,大脑空空,不知所云。
我只想说,他的文章都死了。如果文章死了,就不能为读者带来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我很替他难过,也替他着急。这样写下去,他的写作水平不仅不会有进步,而且还会出现瓶颈,繁杂无用的东西堆积下来,将他卡在那里上不去下不来。
人说话的时候,一些措词或者口头语都会成为习惯性的表达句式,随时随地脱口而出。写作也是一样,流水帐式的写作方式也可以固化成一种写作风格。文风、笔触,以及创作思维、表达方式在日积月累中都会渐渐形成自己固定的模式,一旦固化,很难改变,也就再难取得进步。
李银河曾说过:创作,只要有一点点刻意、一点点焦虑、一点点勉强,就不再值得一做。正如里尔克所言,写作之前必须自问并确认:不写我会死吗?只有答案是肯定的,才写;答案是否定的,就不写。
那意思是说,创作得是思想中火花四射的状态,或者是那种文思泉涌,灵感澎湃,不提笔写出来就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的情形。
也就是说创作,必须有感而发,必须言之有物。
那么,如果我们写不出来的时候怎么办?写不出来,就读书。读书是最省力气,最经济实惠,最方便快捷,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提升写作水平的方法。
好的文字是有魔力,有灵魂的。当你碰到有灵魂的文字时,能感觉到你的思想被激荡出了火花,能感觉到被启迪,被引领。所以,写不出来东西的时候,你就只管读书,一直读下去。慢慢地你会发现,那些有灵魂的文字已经在你的体内凝结为透彻的感悟和智慧。岁月加上许许多多的好书,就会成就感悟和智慧。然后,这些感悟和智慧,会成为你思想中想要表达的想法,会成为你笔下写出来的有内涵有生命的文字。
在读书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好的句子或者段落,可以摘抄下来。现在网络上流行的“金句”,就是人们对于文章中喜爱的句子所做的摘抄,由于喜欢的人多,所以得以流传,这才变成了金句。我们摘抄下来,可以作为引领思想和语言的优秀范本,也可以作为我们自己文章里的引用句式来表达和原作者一致的领悟。
另外,如果书中的某些观点与你的想法类似,又或者是截然不同,那么这个时候你可以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可以专门用个本子记录总结,这不仅仅是练笔,更是日后写作素材的积累。
这种形式的记录积累,毛姆就做过。毛姆从十八岁起,就喜欢随手记创作素材,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抄录的,总共记了十五大本。他曾是全世界最畅销读物的英语作家,也被评为“最会讲故事的人”。在《作家笔记》里,他回忆说,多亏了当年的烂笔头。
不想写作,也不想读书的时候,就出去玩儿吧。是的,出去玩儿。顺便观察一下生活,看看人们的衣着装束,一颦一笑,听听人们的言谈话题,语气语调,揣测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内心所想,也可以联想一下他们现在遇到了什么事情,甚至推想他们生活中的一些琐碎情境。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日记中曾这样记述道:“我喜欢一边在街上漫步,一边端详完全陌生的行人,研究他们的面孔,揣测他们是什么人,日子过得怎么样,干什么工作……”
简·奥斯汀作品里面的人物刻画非常细腻生动,就得益于她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力。
莫里哀的袖筒里经常藏着一个本子,到商店里偷听买东西的人们谈论的话题,然后记录下来,作为创作的素材。
而海明威的那部《太阳照常升起》,就是源于他在旅程中遇到了一系列事情,他迅速记录下全部细节,随后写成了小说。一经出版,立刻引起了轰动。
所以,想把文章写好,还得观察和记录生活才行。龙应台说:思想需要经验的积累,灵感需要经验的沉淀。而这些所谓的经验,就是读书,思考,观察,记录。然后我们才能拥有丰富的人生体验,当我们遇到一些不一样的人或物,或者听到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就能调动起这些经验积累,产生出各种各样的思想和灵感来。
最后一点,我认为是至关重要的:要端正写作态度。
我觉得要想创作出好的文学作品,首先要源于热爱,要具备发自内心的热爱。其次,我们得把写作当成是一种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行为来对待。
绝对不能把写作当成是一件博取功名、获取利润的事情来做。
因为如果那样,你必然会讨好读者,必然会想尽办法使文章吸引眼球,其结果就是写出一些哗众取宠的东西来,失去了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文章该有的灵魂思想。
这样写下去,人会变得因急功近利而焦躁、短视,找不到写作时该有的坦然心态,和激情四射的思维时刻。
一旦扭曲了写作态度,文章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再写下去,就违背了初衷,玷污了那份“热爱”,与我们想要写出好文章的梦想,必定是越走越远。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