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还能出贵子吗

     BBC曾经拍过一部纪录片,题目叫做《UP,56》,选择了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14个孩子,从7岁的时候开始拍,现在已经拍到了56岁。 这部纪录片鲜明地印证了中国的一句俗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

   这14个孩子中,只有一个孩子从中底层成功通过考入牛津的方式晋级中上层,其他的孩子成长成年后的人生基本延续了他们原有的阶层和地位。

  所以,阶层固化不仅存在于中国,在世界都是一个普遍性的现象。 其实阶层固化也很容易理解。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仓廪实而知礼节”,中低层的孩子原生家庭面临的首要任务是生存和立足,精神层面的追求是退而求其次的;而中高层家庭的孩子在解决基本生存的前提下,更多可以立足于精神层面的追求。

  但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科举取士”的传统,所以,相应为寒门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实现阶层跨越的机会和平台。

   自古以来,如果统计一下真正及第的寒门,同他们庞大的人数和阶层比例是远远不成正比的。我看历史,曾经不止一次的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很多登科及第的士,其原生家庭大多非富即贵。 

 但现在更为严峻的是,即便寒门的学子终于挤过了独木桥,都是由于大学生就业市场严重供大于求,这样,除了学习成绩,其他隐形资源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而寒门在这点上无疑是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出身农村的人,吃得了苦,很多都是老实实在的人,对任何事都有拼搏努力的精神,但是也比较内向和敏感,当然很多贫寒出身的人生活却不一样: 他们敢于突破自己,在各种压力下逼自己成长优秀,让身上往往有不同于其他贫寒人的气质,比如说,比较灵活开朗,不卑不亢。

  一旦跨过了从小到大被影响的“特质”决定的界限,那就会成为同类人中的佼佼者。 社会里没有太多主角的,大多数人都是配角或者跑龙套的。

  但是并不是让自己就此认命、甘于平庸,而是让自己更加优秀,在努力追逐一切更好的前提下,永不止步。 在官员体系中,或者在一些国企,很多时候,你的工作干的好不好,就是领导的一句话,只要不犯大错,作为督主的儿子,你大概率上能晋升。

   高考是这个年代,非常公平的竞争方式之一,高考的制度,是为了让大多数人都能上好大学,如果废除高考,阶层固化更严重。

   做生意有发财的,也有破产的,而我认为,做生意要维持住底线,比如不借高利贷、 在动乱的时代,能实现阶层跃升的人很多,但是很多人也会因为一点差错就一命呜呼了。 当然了,在社会变革时期,比如,改革开放,互联网技术革命,抓住机会也能捞第一桶金,一跃成为贵子。但等有利位置被占据完了,资产形成了,你再想掺一脚,那就太难了。 

  所以,寒门出贵子的现象越来越少的原因就是,你处在和平年代。

   不论古今,不论中外,只要爱护幼崽的生物本能还存在,这一现象就不会消失。 所以,在和平年代,你真想出人头地,用心玩点高技术类的理工,无疑是性价比最高的,也是最稳妥的 你说努力还有人比环卫工努力的吗?他们有时会早晨早班凌晨三点半就起来打扫这个城市,晚班晚上十一二点还下不了班。寒来暑往还有他们那么下力气的人吗?但是他们的收入可是这个城市最微薄的,至于努力就有回报,你看看这些环卫工就知道根本不成立,根本就是一个笼统的欺骗人的说法。 所以有一个正确的思维模式,然后去努力,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首发号:越本创业社群 

   很多干货都有

你可能感兴趣的:(寒门还能出贵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