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电影以外,没有其他艺术形式可以如此运用时间效应

许久不见 甚是想念

机长最近会带几期业内干货分享给大家

——————————

一部好的电影,通常会有三个层次,

一个台面上的故事,一个台面下的故事。

以及这个台放在一个房间里,

这个房间里的拍摄这张桌子的故事。

我们以《降临》为例,

从电影语言、艺术与运用的角度探讨。

一部电影的手法,还可以如何玩出花样来。

按下音乐,系好安全带。

我们准备,出发了。

我想是史蒂芬 弗莱 说过

A true thing, poorly expressed,is a lie

真理 不正确地表达时 

是谎言

女主角声音:(沃尔夫假设)是……是一种语言可以决定思维方式的学说

男主角声音:“是啊,影响你对一切的看法”

重点是,没有表达方式,就不会有思想。

没有组织,就没有内容。

你的想法,无论这对你有多重要。

都不存在于世,除非你有能力把它写下来。

或者,用电影的形式记录。

观看德尼 维尔纳夫的电影《降临》的体验

就是看一位导演 精准地把想法融入电影语言里面。

换句话说,他对创作有很深的领悟。

对于我一个观众来说,

知道导演可以对电影结构的掌控如此得心应手,简直太舒心了。

最近好多电影都是天马行空,

比如《太空旅客》,

这甚至让观众需要自己去克服这些电影抓不住重点的毛病,

从这方面来说的话,

我认为降临是对于那些日趋泛滥的垃圾电影的完美抨击。

那些电影犯的所有错误,在降临里都一一给予正确的解答。

降临可以把这些细节拍的到位且有冲击力。

能做到如此,是因为降临把重点放在渗透于每一个人心中的主题:语言。

我觉得《降临》不仅仅表现了口语、书面语、甚至外星语。

同样紧紧抓住了电影艺术的语言。

我们来看电影开始的几幕戏,

库勒肖夫效应的放大化演示:

这种效应是,观影者能从连续的镜头中读出不单独存在的意义现象

就像希区柯克的演示的那样,调换前一个画面。

从而使这位向妻女微笑的绅士变成了淫笑的色狼。

导演在《降临》中同样利用了这个技巧,

但从一个镜头扩大到了场景的层面,

我们来分析电影的第一幕来举例:

电影的第一幕是女主角的女儿短暂一生的蒙太奇,

第二幕讲述了女主角在外星人降临的那天来到她的大学教书

而正因为我们看到了第一幕中女儿死去的惨痛背景,

加上一般来说,我们假设电影都是线性叙事的。

我们自然而然把影片中女主踏入学校后看到人群因为新闻而聚集起来的时候,她的不闻不问继续向课室走去的态度看做一种沮丧和失望的心情。

把她无趣的举止看做一种逝女心痛后的深度悲伤。

但直到看完电影我们才反应过来

原来第一幕中女儿一生的蒙太奇,

其实发生在整部电影时间之后。

这时我们才顿悟,在第二幕时我们对女主角心理活动的猜测,

只不过是电影手法的迷惑,而真实情况是,

女主对这一切毫不知情。

蒙太奇就是,在观众能看出意义之前,快速的转换镜头来剪接一幕戏

本片导演,维尔纳夫与其它导演相比与众不同之处,

是他能从电影技巧中得到灵感并且运用在另一个层面的能力

让这些灵感互相冲击融合来讲一个大道理。

那么,导演利用库勒肖夫效应来说明的是什么道理呢?

也许整个手法的应用只是为了告诉我们:未来能够影响过去。

回顾一下你在观影时对电影中时间概念的理解,

这解释就能说得通了。

并且这个主题是电影高潮段落的关键。

也就是当女主角意识到外星人是能看到时间轴上任何一点的高维生物时。

正因此女主角才利用了预知未来的能力影响了她的当今

“我打电话给你了是吗”

“是的”

但也可以从电影中获得另一层的意义:

沟通,被局限是因为,观点的偏差。

沟通,会被观点所局限

电影刚开始时,从观众的视角来看,

电影陈述的一切都告诉我们,女主角处于悲伤的情绪里。

只有在事件发展后我们才意识到,

女主角其实没在伤感。

沟通会被观点所限制,这也是降临第二支线的主题之一

人与人沟通的隔阂,在电影中被扩大并且被探究

人自身生理的局限性:感官是得到外界的信息的唯一途径

还有文化不同、自身性格不同所导致的种种交流隔阂。

导演借女主角的嘴巴说出了这个观点,

“相信我,一个人即使再懂得沟通,还是有可能会单身的”

电影中,在与外星生物对话时,

交流方式被直接想象成一张巨大的屏幕。

一张把双方意图变得模糊的媒介

屏幕可以连接双方,

同样也可以制造隔阂。

沟通也是同样的道理。

沟通是连接双方的桥梁,但是沟通同样能造成关系的断裂。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是让人们团结在一起的聚合剂,是在冲突开始时亮出的第一把武器”

导演通过男主角说出了这个观点,

重点不在于刚才对电影的两种解读都是正确的。

但这两个主题在其他部分也有说明,并且两个主题彼此呼应。

而之前提到的主题并不会就此结束

外星人语言的形状是一个圈,这部电影也同样是一个圈。

蒙大拿州小组内部合作的困难性,

呼应了国与国之间合作困难的状态。

当女主逐渐意识到自己对时间概念认识的变化时,

同时观众也逐渐意识到,电影的叙事视角其实是非线性的。

于是导演深入的提出了第三个观点,

“非零和博弈”(non-zero-sum game.)

每一幕都渗透在其他片段和角色中,甚至在所有的主题思想里,

直到这种感觉变得触手可及

我们开始思考:语言和时间之间有什么关联?

也许心灵不是一个事物,而是一个过程。

语言需要时间来承载,

正如电影是一种架在时间轴上的交流方式:

除了电影以外,

没有其他艺术形式可以如此运用时间的效应。

——安德烈 塔可夫斯基

那么,什么是电影?

电影是拼接的艺术,

由时间来完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

《降临》的许多部分似乎在探讨电影艺术的意义

这意义是什么?

它从哪里来?

我认为导演把它想象为一艘外星飞船,玄妙又令人费解。

也是一种非口语也非书面的表达形式。

所以它也难以用语言来解释。

根基于电影技法、人物和故事的主题。

一直漂浮于电影中,一直在背后低语。

各个角度都能观察到,无法避开。

《降临》能够以高标准以身作则

不单是对低水平电影的批判

同时我觉得降临也是对电影成功元素的自主探求

降临给了观影者一个特别的礼物,

那就是独一无二的视角。

正如片中外星生物送给人类的语言,

和不在那种语言视角下永远无法见证的新世界。

Orgin:nerdwriter1

翻译:tonkatsu/ 孤航机长/

如果我们的导演

更多的原意先在电影的骨架下工夫

而不是一上来先在皮相上下工夫

可能会好很多吧

许多人在后台叫我点评黄磊版《深夜食堂》

我在@孤独航空 微博里是这么说的

连分镜都复刻得一模一样,还剪得没人家连贯。好歹复刻得再像一点把秒数卡准,从演员自己没有去挖掘动机进行表演,到美术组照搬复刻不走心,没有redesign的能力,到编剧不懂得抓其精髓改编成符合中国版本,看得人没有共鸣,失去了作品的初衷。导演还不好好盯后期,灯光也是打得非常广告,一点生活气都没有,太尴尬。

这是整个剧组的悲剧,

是这个行业面临着专业与不专业洗牌的问题。

这不仅仅是导演和出品人的锅。

当然啦,网上有很多中国版本的“深夜食堂”

那是属于我们的深夜唏嘘大排档

与其改编一个水土不服的《深夜食堂》

我更愿意看到中国的《路边小摊》

机长好像说得太多了。

我们下期再见。


★孤独的航空公司★lonely-airline

你可能感兴趣的:(除了电影以外,没有其他艺术形式可以如此运用时间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