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5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

中国传统建筑和城市格局的大规模崩坏有两次,一次是上世纪初叶,大量西式砖石结构建筑的涌入,以及因通商、交通等因素新兴起的城市或造成的城市中心偏移,余波一直持续到上世纪40年代,建筑技法以及城市规划理念都发生的根本的转变,造就了一批中西混合的城市和建筑,但因其地域和时代局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及当时的发达地区。第二次就是现在,由房地产和政府投资拉动的全国范围的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彻底破坏了一息尚存的古典城市格局。


在书末尾的附文里,作者这样写道:“这部建筑史是抗日战争期间在四川南溪县李庄时所写。因为错误的立场和历史观点,对于祖国建筑发展的前因后果是理解的不正确。例如:以帝王朝代为中心的史观,将各时期人民辉煌的劳动的创造和智慧的累积,竟说成了封建主和贵族的成就……(写于1954.1)” 现在看来,这几句被刻上深厚时代烙印的话,该是先生故意说的吧。

为辅助这本书的学习,在网上查阅了一些参考资料。中国建筑史,可以有很多切入点。但如果从建筑学本身来分析而不是简要的介绍,建筑的结构研究的确是最为重要无法回避的部分。这是一本很技术的书,作者的着眼点即为中国古代建筑中特有的神奇的木构建筑之斗拱。

地上建筑,汉代只留下少许石阙、墓葬和崖墓,盖因年代久远且经战乱,木构建筑不得遗留人间。主要见于四川,山东和河南有几处。魏晋南北朝主要是石窟及砖塔。多见于山西、河南和河北。例如太原天龙山石窟、河南嵩岳寺、河北与河南交界处响山堂石窟,石窟的意义不仅在于建筑本身,其内部雕塑和绘画是记录当时建筑风格和人物风俗的绝佳载体。

木构建筑现今存留较多,最古的木塔为辽代的应县木塔。地方城市规模见苏州府文庙的《宋平江府图》碑,为古代官署建筑不可多得之史料。元明清遗留建筑已可从都城的整体规模角度来研究,比如中轴线设计、城中街道交汇处设钟鼓楼、市中心设牌坊、城门对应大街以城楼为对景、一正两厢、前朝后寝等。

木构建筑现今存留较多,最古的木塔为辽代的应县木塔。地方城市规模见苏州府文庙的《宋平江府图》碑,为古代官署建筑不可多得之史料。元明清遗留建筑已可从都城的整体规模角度来研究,比如中轴线设计、城中街道交汇处设钟鼓楼、市中心设牌坊、城门对应大街以城楼为对景、一正两厢、前朝后寝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