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增长之道

    用户增长几乎是所有产品最看中的数据指标,关乎产品行业地位,变现规模等生死指标。而用户增长又与产品的获客能力和留住用户的能力密切相关,这里我们只讨论获客能力。
   产品获客,市面上无非两种方式:
   1)广告投放获客(包括地推)
   2)平台自增长
   广告投放获客不过多讨论,从较大的逻辑上看,只要资金流足够,就能买到大量的用户,无非要做的就是不断调优买量成本。
   平台自增长,是这篇文章着重讨论的内容。从互联网红利期到趋近饱和期,产品的自增长能力都会有形或者无形的体现在产品上,例如社交工具性产品,腾讯系的微信、阿里系的旺旺以及火了半盏茶功夫的子弹短信等,产品功能上没有显眼的获客功能,但是由于天然工具型产品,“你用我用才算有用”依靠熟人之间的口头推荐,实现普通用户之间的无限裂变;又近几年起,市场下沉的潮流喷涌而出,以拼多多为代表的社交电商,趣头条为代表的网赚业务,产品层面上几乎遍布了获客钩子,基于微信大社交的环境下,实现“老带新”的目标;即使在淘宝,抖音如此大的用户规模下,平台上还时不时会发现“邀请xx获得xx奖励”、“添加通讯录好友”等字眼,刺激老用户为平台拉新……
   如果要你分析互联网上获客做的比较好的模式有哪些,我能说出好多,比如邀请奖励类有拼多多的帮拆砍价,趣头条的师徒邀请,芬香的购物返现多级分销,外卖平台的红包分享;小程序类有跳一跳,看图找不同,欢乐斗地主,蜜蜂战机等;手机通讯录类,快手,抖音,微信,QQ等;KOL带量类,知乎的作家邀请,绿洲的明星推广,快手的Jay Chou入驻,直播平台的kol互挖。但是举了这些例子,有什么用呢,只能说“知道得多一点”,并没有其他更多的意义,一是市场上玩遍的花样搬过来,用户不一定会再次买单;即使买单,转化效率,成本计算不一定适用该产品;其次,壁垒很低,但凡竞品或者市场上出现新的获客玩法,很容易被冲刷打击,总不能一直“抄抄抄”吧!
   所以,我的结论是增长的底层逻辑,一定要从人性的弱点出发,虚荣/贪财/性欲/脆弱的感情,用户参与其中就能产生极大的触动性,联动性,所谓万变不离其宗,玩法可千变万化。其实说到这点,让我想到最多的就是“黄赌毒”三个字眼,无论国家怎么重拳出击,都无法杜绝甚至无法减小这三个万毒的产业,究其原因是,组织者赚钱暴利,参与者涉足成瘾,最直接满足双方最底层的需求。另一方面,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也能说明人类在满足生理和安全方面需求之后,会逐步追逐情感、尊重、自我实现三方面需求。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增长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