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rt of Teaching——碎碎念记录教学信息化的尝试

      选择这节六年级的阅读课Unit 8 The Universe Part B,主要因为这是一节我曾经在区里上过的公开课,已经和不少英语老师探讨过;另外,我认为阅读课的课型应该比较适合于智慧课堂上来操作和小组合作。在重新准备这节课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过程中,尽管通过书本获得了一些理论,但落到实践仍是一头雾水,该怎么使用设备和数据,该设计怎么样的有效小组活动,是否能够实现扎实的教学应用于日常教学?


      在10月9日正式上课前,我进行了两次的试上。两次试上包括正式上课,我的突出问题都是超时,多则近10分钟。反思我的时间分配,在本课文本教学约25分钟,围绕新词汇和句型,依据抓重点、破难点的原则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Quiz导入话题、文本第一部分自主阅读回答Where?Why?When?、第二部分判断T或F、选词填空处理语法。这个过程中不同班级有不同表现,认真预习的班级学生大部分能够准确选择和判断、未细心预习的班级则需要二次选择和详细说明的时间。通过数据和反馈器的确让教学更加高效、精准,但我对数据的敏感度还不够,遇到90%的正确率时仍担心少数学生没掌握而按照预设继续讲解,显得教学过程重复冗长。放不开手,总想把知识灌给学生的固有思维使得我这节课的设计“碎片化”,也产生了叶老师提到的课件页数过多的问题。王博士建议我进行整合,一堂课上用几个大活动组织学生的学,这应该也是打破我的英语课堂模式的关键,值得我今后刻意去尝试。

      在自认为比较能够发挥小组合作的拓展环节,通过介绍阅读、讨论和书写来介绍一个行星,小组一人一句写在便利贴上,汇集在大张卡纸上展示。在课前已经透露操作步骤和给予阅读文本材料的基础上,课上的合作仍不够成功。仅进行了一组分享,不少小组也没有完成作品。课堂活动时间不足和小组活动步骤不清晰是主因。正如王博士在课后提示的:小组如何选择出介绍哪个行星?都是小组长说了算?每个步骤应该分配几分钟?流于表面的合作并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第二天观摩黄小海老师的活动设计我也收获到了清晰明确的实施步骤与时间规划在合作学习中的意义,让每个孩子都能有足够时间参与和呈现成果才是关键环节。

      最后,真心感谢王博士在课堂细节中对我的指导,从一副图片究竟该用静态或是动态,它是否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到随机挑人时的不当策略,是否会让学生陷入尴尬境地;再到学生上台的站位,是否挡住了屏幕内容。如此细腻的视角一定源于生本理念的驱动,The art of teaching,运用好技术“工具”,感悟教学的“艺术”,我还有太多要学习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The Art of Teaching——碎碎念记录教学信息化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