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电院今昔与畅想
我们从小成长起来的吉林电力学院,昔时给电院子弟留下了太多美好的时光和记忆。
回顾电力学院史志:第一所电力工科学校,从长春“电力学校”转到吉林市,1958年升格为本科高等院校,电力系,先后开设发电厂电力网及其系统、电机与电器制造、电力系统自动化、农村电气化等本科专业,定名为“吉林电力学院”,1978年更名为“东北电力学院”,2000年起,在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在盘下“配送粮库”地盘及不断建设,以及扩充艺术学院、体育学院、外语学院等专业之后,成为一所在东北有名的综合性大学,2005年最后名称为:“东北电力大学”。
昔日,从1983年起,学院陆续兴建了三座苏州古典式园林,分别命名为:犀园、亭园、芯园,特别从昆山请来的老工匠,从江南及海边运来的石材,仿江南园林之长设计,精心建成假山真水,曲径通幽,亭台楼阁,在水一方,一亭一院一长廊,一花一木一片林。此三个园林与校园内三座石头相映成辉,浑然一体;在东北增添了江南小桥流水人家、富甲园林的特色,更为学院增加了浓重的文化氛围,为师生创造了幽静、优雅、休闲的美丽环境。大学生们享受着优美的学习环境,家属们悠闲在自己家的大公园。
咱电院改名为:东北电力大学后,几经重建大门,难说好坏,最后还是雄伟、霸气了。
不管怎么建设,但还有一些痕迹可让子弟们寻觅,这里都是从小时候就玩耍的地方: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院不断发展壮大,校园已经扩建得相当大,而且在新校区兴建了新的大型图书馆和现代格局的体育运动操场。现代化的教学大楼及内部的科技设备先进并完备。这里不多说。
经过多年在外的游历,总还感觉咱学院现在还缺点什么,方能够成为著名的“四星级”大学。现在新校区的正门口西边留有原“西关粮库”的家属楼两栋,待拆没拆,矗立在那里,非常影响电力大学形象。
海外的“四星级”在上的大学或宾馆都要设置游泳馆或露天浴场,而旧电院就曾拥有过露天游泳池的,现在却无,只是还保留着滑冰场。
畅想:现在大学是在全国出名的,特别是建立了龙舟馆,训练龙舟队员,并在全国各地的龙舟赛上连年获得第一。似乎却无体育馆加游泳馆,此为一遗憾吧。
为何不将新校区就处在长春路北边正门西侧的两栋废楼盘下,招商建设成具备一定规模并招商管理的综合体育馆呢?可以设置羽毛球馆、乒乓球馆、游泳馆、篮球排球馆、健身房等,并增加附属的洗浴、康健馆,全套的公用体育馆,这既服务于大学生们,又服务于社会,成为吉林市第一综合性体育馆,也是东北电力大学为吉林市人民做出的特色贡献嘛。
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房屋地产都是人立命之地。
从我小时候的记忆里挖掘,我们家是搬了好些次家的。
第一印象的房子是小灰楼里三楼的一间。小灰楼前的广场是家属院里最大的广场,大人小孩都是去那里聚集,开会、运动、玩耍等的好去处。
在小灰楼前,小朋友们在那里打秋千、玩单杠,而且玩出了花样,还玩得嘴啃屎。一次,我在单杠上,单腿勾住横杠,开始想跟别人玩的一样去一圈圈地头冲下转起来玩。可不知道怎么回事,我就“啪”地摔到了地上,而且是脸朝下,全身平爬在了地上。哈哈。我晕车了。
小灰楼本是新进来的大学毕业生的宿舍,但年龄的增长,结婚的人多起来却无房子可分,就将小灰楼部分房间改造,成为新来的未婚教师及已婚的家庭的住处,爸妈结婚后就住在此。
小灰楼在最北不向阳的一侧是一条长长的走廊,串起各个房间。因为小灰楼本为宿舍,没有厨房的设置,所以走廊上的空间就被已婚的家庭所占据而成为了用“煤油炉”炒菜、做饭、存杂物等之地,走廊里经常会充满了煤油的气味。在这里一住就是几年。当时文革开会多,所以爸妈在中午时常不能照顾我,我就学会了煤油炉了。中午放学回来,我就用一个小铁碗,抓一把大米放进去,用水淘一下米,再放入适量的水没过米面上方,然后用点火杆一一点燃煤油炉的火捻子,从旁边的旋扭将火捻拧大,让火燃烧得旺起来,放上小铁碗盖上一个盘,就等着几分钟后饭熟了。菜是什么却没有记忆了。所以我现在很会烹调,或许就是那时候学会的并有心得吧。
第二印象的房子是一个小洋楼,算是个国标的“平房”,但举架更高,且房顶是八角尖顶,并在房檐各个边缘处,都有房瓦从上至下层层搭接至边缘而形成波浪檐,煞是好看,特别在下雨天滴水时,一溜溜地滴,整个洋房一圈如挂满了一串串流苏,装饰着洋房更加剔透、风情;因为不是当时国产连排平房,而是独立的,所以洋房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上均开设了可供出入的大门。在苏联专家撤走后,小洋房分给了教师几家合住一栋,分别走四个门中的一个,各自为家。
那时,我已经上小学,也可以帮助爸妈接弟弟了。而且我特别高兴去接弟弟,因为我也是从小就在这个电院幼儿园里长大的,我对幼儿园做的馒头、花卷等的香气很是回味无穷。每次我去接他,都领着玩一会儿,夏天追着跑,冬天拉个雪爬犁拉着弟弟在雪地里飞奔,兄弟二人开心得不得了。而弟弟也特别懂我,很多时候,他都盼着我来接他,而且他还偷偷地手里攥个馒头或花卷什么的带出来,等一出幼儿园的大门,弟弟就拿出来他带给我的好吃的让我吃,这可是把我乐坏了,那是小时候的味道,幼儿时的回味呀。
第三印象的房子是二号楼二单元一楼右门。小洋楼因为学院改建而将要平整土地新建,所以我们好多家搬了出来,有的人家住进了新建成的沿着围墙的一号楼,那是当时最高级的楼房和三室房。我们家住进了二号楼,次之。而当时电院几乎全体老师都住在这两栋楼,实验室及校办工厂的人员住在院外。一、二号楼就成为了院内的小区,小区中央位置是小灰楼,灰楼前有一块大大的广场,供人们聚焦,后来这个居民区在文革期间改名为了社会主义大院。
在这个时期,文革进行中、我家下乡、回城后又住这房,前前后后地发生了不少的事儿。
第四印象的房子是三号楼。学院为扩大教学建筑,拟拆掉二号楼,所以我家搬到电力学院外新建的三号楼一单元一楼右的房间,当时一同建设完成的还有四号楼。此房那仍是一室一厨的结构,感觉憋屈,而且我们已经是一家五口人了,住不下,只好将爸妈的大床在靠墙的那边再接一块板儿来扩展位置,并在墙上打上三角铁以便将两个木箱子放在上边来节省地面空间,而我则只能睡到了箱子之上了。那里我已经开始睡二层铺了,所以上大学睡二层铺没一点不适的感觉,还似乎找回些小时候的味道了。一年后,我们又搬到了三号楼二单元的三楼二室房。一直住到我16岁考上大学以后。
当时记得从北侧望出去就可以看到院里的体育操场,而那时正在“深挖洞,广积粮”的时期,所以大操场被翻得乱七八糟,有沟、有土堆成小山丘。我正是准备考大学最要劲的时候,所以当学不下去时,就经常拿着书跑去操场里边玩边学习。虽然考得不太好,但还是考上了大学,同时我在挖掘的灌满雨水的沟池里还学会了游泳。成绩不小的呀。
第五印象的房子是七号楼。电院的教员越来越多,所以学院不断扩建房产,五、六、七号楼不断建起,我们家搬进了七号楼三单元一楼,这已经是两室一小厅的格局房了。宽敞很多。我已经开始上学而赴外地,所以经历和记忆不多。
第六印象的房子是十三号楼。我已经去黑龙江工作,回来探亲时就住在十三号楼五单元五楼,此时,房子已经是三室一厅的房间格局。我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的第一重型机器厂工作四年后,于1988年调回吉林市。当时,我已经与在家乡的发小于虹处对象并相亲相爱,回来后,于1989年结婚,就住在了这里并成家生了女儿。
最后印象的房子是十八号楼。这间房子是大三室一厅的房子并由房改时由父母双方均是教师而抵扣了较多的钱而变为了私有房产。此房,我一直住到今,并最后在此送走了父亲,终年83岁。
时代在变迁,一切在变得更好。电院的大门也几经改建,更加气派,校园内李子园范围已经建成了大花园。校园教学区现代化建筑更高大,北片工厂区等也兴建起大型教学楼,却已经找不到旧时的光景。
电院四宿舍主要老教师居住过的地方,现在已经面目全非,不忍睹视:小区里破烂不堪,街路挖沟破建,乱七八糟;居民已经不再是教师及家属,而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附近农民进来居住,从早到晚可见拾破烂的脏乱老人们;留下来的老邻居叔叔阿姨们仍在小区内那个三层小楼的老干部中心前的小土广场上运动着,做着旧时的器械,相互问候并谈着过去的故事。而其他有条件的叔叔阿姨们则要么搬去了别的好城市,或至少搬离四宿舍去到市内更好的高尚小区去居住。我仍在坚守这块革命“根据地”(尽管我也已在他处购置了住房,准备搬离),不管别的,只为那传说中美丽的“传说”。
电院,从幼儿园到后来的所有影响,最大的功绩就是挖掘了我们孩子们的三个核心素质:分析力、洞察力、执行力。
美呀!
未完,待续。